專家觀點丨“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如何走?
導語
自2023年底,由我院胡曉云院長主筆的《品牌言說》一書出版以來,引發了政府,學術界,以及三農領域朋友們的廣泛關注。大家紛紛認為:在農業品牌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的當下,這本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案例的著作,像春雨一樣來的及時!
鑒于此,本學期開始,除了借助書籍渠道,我們決定本網開辟專題頻道,使得這些真知灼見更廣泛的傳播到更多讀者的眼前。3月份,我們結合茶季這個時間段,抽取了《品牌言說》一書中關于茶產業品牌方面的文章,形成“新茶季專題”進行發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月份到6月份三個月,我們將繼續把《品牌言說》其他內容編輯成推文,以饗讀者。
這些文章跨度很長,前后有近10年,內容涉及也非常廣泛,涵蓋了農業品牌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本次選取的文章發布于2016年1月14日,筆者做了題為“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的主題演講,提出:“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的成功,需要實現“品牌扶貧”與“電商扶貧”的融合扶貧。
期待這些文章的再交流,如春風化雨,能夠滋潤中國農業品牌的持續成長!
2024年4月1日
“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如何走?
1月14日,由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CCTV-7)主辦的“2016農產品品牌大家談”高峰論壇在四川蒲江舉行,論壇主題為“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筆者作了題為“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的主題演講,提出:“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的成功,需要實現“品牌扶貧”與“電商扶貧”的融合扶貧。電商扶貧要以品牌化為引領,將品牌作為電商化的核心和靈魂,才能走得更遠。
“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的發展之路”如何走?
一、首先,基于農業的區域性、公共性特征,采用“母子品牌模式”打造農產品品牌。
區域公用品牌為母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子品牌,構建母子品牌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格局,通過區域公用品牌推動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發展。
二、品牌需以消費需求為導向。
傳統品牌在打造時,通常以高姿態的方式,使消費者“仰望”品牌。而如今的互聯網用戶更側重互動、對等的精神,因此打造品牌應該以用戶思維來思考,利用互聯網互動便捷特征,用對等、公平的態度,與消費者互動,形成親和力、品牌粘性、忠誠度、情感互動依賴。此外,產品是物質的,品牌是體驗的,產品要通過服務增強體驗感。可利用互聯網的符號設計、場景創造,創造特色消費場景,吸引消費者,維護體驗快感、認同感。比如對物流包裝進行反復測試,使消費者收到產品時,能感受到包裝的質感好、穩固度高、可靠性強,且具有特色,進而對品牌產生好感度;另外,可與快遞公司建立利益互相機制、與社區建立服務合作機制、加強售后理賠系統的及時性以增加消費者體驗快感。
三、價值再造提升。
目前,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中,價格仍是關鍵因素。互聯網公開性使得農產品營銷往往打起“價格戰”。打價格戰使得農產品無法提升價值,產生的品牌溢價低。胡主任特別強調,打價格戰,不僅不利于互聯網農產品品牌發展,更是賤賣了祖宗留下的資源。不打價格戰,不以價格取勝,而是通過符號生產打造品牌,賦予無形價值、挖掘文化、展示特色,在產品品質獨特性基礎上,創新產品價值、營造價值感,以價值與消費者對話,使其產生價值認同。
四、構建誠信體系。
品牌發端源于誠信。“物勒工名,以考其誠”。互聯網江湖,不是面對面的交易,是虛擬世界的品牌關系構建。虛擬世界中,誠信體系的建構尤為重要。數億甚至全球的消費者都在看著一個企業、一個品牌的誠信度。凡誠信缺失的企業,只能蒙騙一時,盈利一時,最終失去消費者,失去市場,企業最終也會被社會淘汰。提高企業的誠信度,是一個系統工程,可通過建設追溯系統等途徑,提升消費信任度,同時利用互聯網消費信息公開特征,增加消費者口碑的正面影響力,杜絕負面影響力,迅速處理不良反應事件。
品牌是基于品牌主體與消費者經由物質生產、體驗感知、符號體系等要素的系統生產、互動溝通、價值賦予而形成的獨特的利益載體、價值系統與信用體系。利益載體,指的是創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物質、精神、文化、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價值系統,指的是品牌建設須在產品品質獨特性的基礎上,整合文化等資源體系、無形價值,構建、創造、提升品牌的價值系統;信用體系,指的是每一個品牌都需要有一套產品品質保障系統,并以符號表現產品的利益與價值,讓消費者看到品牌符號就能夠安心消費,減少選擇困難,降低選擇成本。
圖1 胡曉云在中央電視臺“2016農產品品牌大家談”高峰論壇談“互聯網+品牌農產品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