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東:三化互動——走出鄉村振興新“稻”路
糧食專業村如何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實現穩定糧食生產和鄉村振興是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經過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電商研究中心郭紅東教授團隊多次走訪調研發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街道糧食專業村永安村,這幾年圍繞“糧食”做文章,充分挖掘村莊內部的潛在資源,通過品牌引領、數字提效、組織創新,走出了一條“三化互動”賦能鄉村振興的“稻”路。盡管土地流轉費高達每畝1500元,永安村糧食播種面積不僅連年穩定,而且不斷增長;農民人均增收三年來,從不到3.5萬元增加到5.5萬元;村集體收入更是大突破,從2018年的56.85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300萬元。在“非糧化”整治的當下,永安村“三化互動”的經驗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永安村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稻作歷史悠久,具有稻米、茶葉等農產品的天然優勢。有30個村民小組,28個自然村,農戶884戶,人口3069人,擁有耕地5259畝,村域面積7.09平方公里。周邊交通便利,毗鄰阿里園區,距杭州市區僅半小時路程。受滯洪區和永久性農田保護區限制,永安村產業結構單一,2017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8.5萬元,屬于當地經濟薄弱村。但是,近年來永安村迅速發展,先后獲得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衛生村、2020年余杭好稻米金獎、2020年余杭區首批中小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2020年余杭區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單位等榮譽。
余杭永安村的突破性發展經歷了鄉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稻香小鎮運營三個階段,通過品牌化引領、數字化提效、組織化創新,三化互動激活了傳統勞動力、初級農產品、新鮮空氣、鄉村生活等鄉村傳統要素,體現了鄉村的價值再造,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成果。
首先,品牌引領,激活鄉村資源價值
作為全域共建、塑造的區域公共品牌,“永安稻香小鎮”實現融合全域發展,是鄉村全域內各類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村莊品牌的信用背書。通過品牌影響力和輻射力,加快實施蔬菜種植配送、鄉村旅游觀光服務等配套項目,推動苕溪以北全產業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在此基礎上形成產品品牌“禹上稻香”,使品牌價值體系更加完整。升級產品包裝推出全新產品例如胚芽米系列,并將原有的稻香永安、永安心米等品牌納入區域公用品牌體系,從原有的一產縱向延伸,開發稻米衍生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并借助數據化、圖片化、“顏值化”的方式形成品牌差異化,通過定位差異化,表現符號化,引流IP化,體驗活動化,傳播口碑化形成品牌活力,用線上媒體、抖音網紅、年輕藝人多渠道宣傳,結合線下展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提升永安大米知名度。“阿里以西十分鐘”、“稻色新,永安心”的品牌訴求,成為城市人對鄉村情感維系的落腳點。并配以獨具特色底蘊深厚的符號體系,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理解和記憶,實現品牌聯合傳播。
其次,數字提效,加速產業價值提升
永安村以需求為導向,啟動“數字農業”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三次數字改革,實現消費者角度、生產者角度、鄉村治理角度的數字化打造,從生產到銷售全鏈路用數字賦能鄉村振興。①消費者端的數字化改革。小鎮與阿里云合作,引進了智慧農業系統;推進“農安碼”應用,確保產品安全可追溯;創新餐飲環節“智慧+第三方協管”模式,強化長效管控機制,擴大食品安全監管范圍;依托小鎮5G信號全覆蓋實現村域VLOG視頻自動剪輯。②生產者端的數字化改革。小鎮與托普云農合作,自動生成除蟲建議方案。通過數字農業項目的實施,實現主導產業水稻的生長模型、智慧氣象站等模塊的應用,趨利避害提高產量。③鄉村治理的數字化改革。目前永安村聯合之江實驗室打造“數字鄉村”和“未來鄉村”,借助科技和人才優勢探索集生產加工、創新創業、互動體驗于—體的生態農業莊園“稻夢空間”數字化應用場景,打造“管理駕駛艙”。數字化成為鄉村基礎產業價值提升和新興產業價值兌現的加速器。
第三,組織創新,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永安村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內部組織體系的構建和外部各類組織的協同。從內部組織體系來看,村集體成立的杭州稻香小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重要的載體。村企的成立為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增收植入了現代經營理念。在公司核心管理層的構建上,既有在本地深耕20多年,具有扎實群眾基礎、對本村情況了如指掌的村支書作為董事長,又有在知名農業企業工作多年,擁有豐富實踐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并且招聘原村書記、村民成為公司員工負責日常運營,形成了“公司+大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態。從政策落實、生產管理、資產盤活、營銷運營等各個層面,有效發揮村集體、公司、村民各自的優勢,保障了規劃和項目的穩步實施。同時以黨建為引領,積極貫徹落實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各級政府的相關政策措施,整合各類項目資源和資金,確保各項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從外部各類組織協同來看,即整合了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之江實驗室等院校機構的專家資源,又與阿里巴巴集團數字農業、天貓、盒馬生鮮,谷綠農品等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為永安村帶來了新技術、新思路、新渠道,有效激活了鄉村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各類生產要素的更新迭代,使得永安村能夠保持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郭紅東教授認為:消費方式的升級、技術手段的更迭、社會結構的變遷,決定了生產方式的重組。永安經驗充分體現了浙大“卡特”一直以來推動的理念即品牌引領、數字增效、組織創新才能讓傳統稻鄉走出生路。這是鄉村品牌的升級之路、鄉村產業的轉型之路,也是政府基礎設施投入和生產要素資源重組之路,更是鄉村潛力再發現、形象再塑造、資源再開發、價值再創造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