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獻詞丨持續向上 韌性生長
轉眼,又到了年尾歲末。似乎一年前的揮手道別、擁抱新年就發生在昨天。
當我們在嚴格的管控之下,度過了第一個疫情之年時,我們曾以為那時候到了極限,期盼著來年。
于是,來到了第二個疫情之年,我們曾以為那時候忍耐到了天,期盼著來年。
終于,到了第三個疫情之年,在一片“大疫不過三”的篤信中,我們迎來了疫情管控的逐漸解封,期盼著來年。
盡管,新冠疫情感染的第一波高峰還遠沒有到達頂點,研究院的小伙伴們也還在奮力對抗著新冠,但這并不減損我們對未來的期盼。正是這份期盼,讓那些長期的探索和長久的忍耐都帶有了些許的崇高和莊嚴。
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是一股蟄伏的力量,拼力向上,韌性生長。
推動新研究 縱深出成果
2022年,我們深信“萬物莫不有規矩”,在2019年首提“鄉村品牌化”概念和近幾年鄉村品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出臺了《品牌鄉村建設評價規范》團體標準,為美麗鄉村、未來鄉村、和美鄉村的品牌化運營成效提供評價規范。
2022年,我們與中國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雜志社、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業品牌建設專委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等共同發布了第十三個《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和第十二個《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報告》。十多年來,“中國茶葉品牌價值專項評估”已經成為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和茶葉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發展情況的風向標。
2022年,我們聯動華巨臣茶產業研究中心,撰寫并發布了《2022中國綠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為洞悉綠茶行業發展、剖析綠茶品牌發展趨勢,提供了清晰的數據支持與方向。
2022年,我們聯合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發布了《2021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和《2021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聲譽評價報告》。不知不覺間,“中國果品品牌價值評估”也走過了第八個年頭。這八年又何嘗不是在彰顯著堅韌的力量?
2022年,我們以科學、嚴謹、客觀的品牌價值評估模型和專業的工作素養以及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再次贏得了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的信賴。通過對云南、江西兩省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發展數據評估,我們為農業農村廳的獎勵和補貼提供決策依據,引領品牌健康發展。
創造新思想 傳播新觀點
2022年,我們不僅躬身實踐,還致力于播撒新理念。
胡曉云院長參加了一系列重磅講座與論壇,傳播有關鄉村振興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與新舉措:
受邀在《中國知識產權報》上發表兩篇專題文章《品牌護美譽 春茶沁人心》、《厚植商標沃土 綻放品牌之花》,探討農業品牌發展與保護之路。
在迪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首屆寶船國際茶文化節暨中國茶葉國際分享高端學術論壇上,作題為《中國茶 再出海》的主旨演講,分享了中國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場。
在國際茶日發表題為《向世界,送上富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力量——有關“中國茶再出海”的思考與建議》的重磅文章,文章由人民網轉載。
應邀參加2022年“國際茶日”國家分會場主題活動暨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對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進行創意解讀,并受聘成為安康市農業品牌化高級顧問。
應邀參加在新昌舉行的2022中國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圍繞《立足“三茶統籌” 聚焦“三化互動”》發表講話。
應邀參加新華社指導、新華網和《小康》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全國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作題為《鄉村品牌化經營:從發端到目標》的主題發言,提出鄉村品牌化經營的終極目標是“六共發展”。
應邀參加“春風·白楊”鄉村品牌發布會,并主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展論壇,與參會嘉賓一同為“春風·白楊”品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應邀參加第二屆世界綠茶大會,在會上發布了《2022中國綠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專項報告》,并在圓桌對話環節,針對“如何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發表觀點和建議。
應邀參加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茶包裝設計論壇,作題為《符號消費與設計賦能——當下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再造》的主題演講,闡釋了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新型關系、品牌表達的八條路徑以及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在當下的重要價值與獨特意義。
受《茗邊》雜志邀請,作《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線上主旨演講,提出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需要通過“六個轉變”來實現“換擋”與“加速”。
應邀參加第二屆瀟湘茶文化節開幕式,并在“品牌強茶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中,作題為“從評估數據看【瀟湘茶】的品牌成長與未來發展”的主題演講,指出瀟湘茶要通過組織創新、營造母子品牌生態結構、創造特色文脈品牌、進行有效品牌傳播、科學處理“四權分置”的管理格局來實現品牌升維發展。
應邀為浙江農林大學主辦的“中國名優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研修班”學員們主講《漫談:茶葉品牌的創造與傳播》,與學員們分享“制好茶”與“銷好茶”的辯證關系。
應邀在中國美術學院開講“品牌跨界理論”系列講座第一講,作題為《品牌創造:從差異化符號到差異化價值》的學術講座,從品牌創造的時代背景、起源與本質以及品牌創造實踐等三個板塊與師生進行了互動分享。
針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中國茶未來發展以及浙江省茶品牌建設,發表專業觀點。
參與CCTV-17《大地講堂》系列節目“17助農團”,為中國鄉村振興與品牌建設、發展提供專業指導。
蔣文龍老師參加了一系列研討會和座談會,傳播與探索有關品牌鄉村建設的新思想、新實踐:
在全省未來鄉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作“沒有品牌的鄉村就沒有未來”專題發言,提出品牌化經營不僅是是“未來鄉村”區別于“美麗鄉村”的重要標志,也是“發展型鄉村”向“共富型鄉村”轉型的戰略選擇。
在全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作題為《我看鄉村“組團式發展” 》的專題發言,提出組團發展是在共富背景下所做的市場化新探索,需要構建起運營實體、落實品牌化經營。
在全省鄉村振興系統骨干人員培訓班上,作“組團式發展與品牌化經營”專題講座。
開展新探索 落地新實踐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個也不能少”的囑托,完成了浙江省供銷社面向全省山區26區縣鄉村留守老人推出的“供富大篷車”的品牌形象設計和品牌形象片。老齡化偏遠鄉村被激活,留守村民的自我價值被喚醒,生活的體面被尋回。
在鄉村品牌實踐探索中,我們發現,品牌化的輻射帶動力量能夠超越單個鄉村(自然村/行政村),聯動周邊鄉村的更多資源,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我們以徑山鎮前溪鄉村新社區為研究對象,探索了“鄉村組團發展”的品牌化路徑。
近一年時間,我們與衢州市合作,探索并完成了地級市層面的鄉村品牌化戰略規劃項目,并提供了單個鄉鎮/鄉村的示范性應用案例,為全國鄉村品牌化提供理論與現實落地的雙向探索。
2022年,我們團隊多次深入貴州省臺江縣,在原生態的“天下苗族第一縣”的村寨行走,感受不一樣的苗族風情,只為尋求縣域公共品牌、稻米區域公用品牌、陽芳村鄉村品牌之間最佳的匹配關系,構建相互賦能的良性品牌生態結構。
2022年,我們還到訪了海南東方,在這個充滿陽光和椰島風情的地方,品味著甜美鮮果,談論著“東方味美”如何從“東方”走向“西方”,走向比天涯海角更遠的遠方。
一如既往,我們秉持“品牌扶貧”的理念和初心,深入到四川省小金縣,完成了團隊的扶貧課題“小金玫瑰品牌戰略規劃”。這一課題也是團隊一直開展的更宏大的“香村振興”課題的一部分。當前,“香村振興”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香村振興——中國植物香料地標產品資源庫》已經基本完成。
2022年,《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正式上線,面向全球發布。該館展示了中國著名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區域生態、品質特征、工藝特色、文化底蘊、品牌故事。在中歐地標互認的背景下,我們希望借助這一形象館,讓更多人領略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魅力。
2022年,我們堅持“三茶統籌”的理念,在團隊的努力下,繪制了“中國茶葉地理標志地圖圖冊”,在祖國大地的肌理上將中國茶葉地理標志的位置清晰描繪。
2022年,由研究院作為承辦單位的第八屆中華茶奧會茶葉包裝設計與品牌視頻大賽決賽在杭州順利舉行。通過茶葉包裝設計的提升和茶葉品牌形象片的傳播,去引領茶葉品牌建設,增強茶葉品牌溢價能力,一直都是研究院秉持的重要理念。
持續向上 陽光燦爛
2022年,胡曉云院長專著《中國農業品牌論——基于區域性前提的戰略與傳播研究》榮獲浙江大學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專著獎二等獎。
由胡曉云院長、魏春麗老師等撰寫的《2018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研究報告》入選《中國茶葉》優秀論文二等獎。
2022年,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專家、農民日報高級記者蔣文龍聚焦浙江鄉村振興、品牌化經營、組團化發展、景區化建設等方面實踐探索的新書《只此青藍——浙江鄉村取經錄》出版了。該書向世人展示了浙江省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生動實踐,探尋了從“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換的有效路徑。
2022年,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闖的專著《象征與隱喻——90個中國農業品牌的價值表達與視覺呈現》出版。該書分別研究了我國單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多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三種品牌類型,闡釋了不同類型的品牌在品牌命名、品牌口號、品牌LOGO和品牌輔助圖形設計中,品牌主創團隊賦予其象征和隱喻意義并進行視覺呈現的過程,能夠為中國農業品牌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創意、表達、審美、文化等方面的借鑒。
2022年,我們與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芒種品牌管理機構等聯合組建課題組,選取了1471個獲得中國農業農村部及原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工商局商標局、原質檢總局)的兩個及以上部門登記(或注冊商標)保護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開展了第二輪品牌聲譽評價研究。課題組基于研究成果形成《2021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報告》,該文在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周刊》2022年第5期發表。
2022年,由研究院團隊規劃完成的“錫林郭勒羊”“安吉白茶”“鹽池灘羊”“大同黃花”“長白山人參”等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名單。這給予我們莫大的成就感和持續深入探索的力量。
2022年,研究院團隊規劃設計完成的麗水山耕、天賦河套、長白山人參三個區域品牌脫穎而出,入選中國品牌雜志社評選的“新時代區域農業品牌十年·卓越影響力品牌”代表名單。研究院團隊規劃設計的麗水山耕、天賦河套、東方味美、枝滋有味、禹上田園、一座保山、聊·勝一籌、蒼農一品、味見漢中、自然長壽、錢江源、天生云陽、源在興安等品牌入選中國品牌雜志社評選的“2022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研究院團隊規劃設計的長白山人參、西湖龍井、煙臺蘋果、千島湖茶、安吉白茶、運城蘋果、煙臺海參、大同黃花等品牌入選中國品牌雜志社評選的“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
過去的一年,一直在奔忙,即使在因疫情而不能自由行走的日子里,也在積蓄蓬勃向上的力量。
而現在,疫情已逐步解封,哪怕當下人們還在與新冠糾纏、抗衡、斗爭,又有什么理由不對未來充滿向往?
2023,來吧!和我們一起,持續向上,韌性生長,綻放冬對于春的向往!
2023,來吧,讓我們攜手共進,一起探索!一起精彩!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