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大會探營1|新路徑、新生態、新目標—— 就“2019第三屆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專訪胡曉云院長
12月5-6日,“2019第三屆中國農業品牌百縣大會”即將召開。今年的大會與往屆相比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動向,主辦方又有哪些新的考量,小編就這些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專訪了胡曉云院長。
Q:胡老師對近兩年中國農業品牌化的進展有何評價?
A:我用八個字:“起步稍晚,進展快速”來形容。
農業品牌化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多年前,國務院和農業部就專門發文,推動該項工作。但因為農業部門多年來習慣于抓生產,對市場營銷相對陌生,因此,并未真正引起重視。
直到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農業部又在鄭州召開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業品牌大會,這把火才真正燃燒起來。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全國各地對農業品牌工作越來越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越來越大。農業品牌化已經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標志。
Q:在您看來,這種變化意味著什么?
A:我認為,這種變化意味著我們的發展方式真正實現了轉變,也就是從原來以規模和產量論英雄的時代,轉到了以品牌和效益排座次的新階段。這是消費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內涵所在。
Q:請問你們舉辦“百縣大會”的出發點是什么?
A:誠然,從中央到地方,目前各級、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品牌建設,但這種重視大多體現在行政推動。中國農業品牌化的路徑和方法究竟何在,不同地方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諸如此類的大量專業問題,還有待我們專業機構加以研究、探討。“百縣大會”就是搭建一個讓大家共同交流、相互探討的公益平臺。
Q:那么,在實踐層面,您認為目前有何突破?
A:2007年,我們出版了全國第一部農業品牌專著《中國農產品的品牌化——中國體征與中國方略》,針對我國千家萬戶家庭承包經營的體制,明確提出中國農業品牌化的道路,這就是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成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結構。這一論斷已經被中央政府采用,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我們的研究實踐表明,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分為四類:單品類、多品類、農旅融合型、全域品牌型。各類品牌適用性有所不同。目前都有大量的應用。
我們看到,原來反對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一些廣告咨詢機構,現在正成為熱烈的擁護者;原來謾罵多品類品牌的某些業界人士,現在已經積極投身其中。我本人歡迎他們轉變態度。只要有利于中國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歡迎大家一起共同探索,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推動中國農業品牌化。
Q:能否介紹一下胡老師團隊此前的研究和實踐?
A:2004年,我們就開始推動中國農業品牌化,具體分為三方面工作。
一是理論研究。利用浙江大學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優勢,借助浙大“卡特”這一教育部命名的開放式研究平臺,于2009年組建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業品牌研究機構,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農業部的大量課題,出版發表了500多萬字的專著、報告。特別是堅持了十一年的“農產品品牌價值評估”系列評估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農業品牌化進程。
二是舉辦活動。2009年農業部信息中心和浙大“卡特”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高峰論壇”、2011年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農業部、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品牌大會”,以及與農業部優農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等一系列公益活動,都是由我們團隊策劃推動的。
三是品牌規劃。我們積極投身農業品牌戰略規劃實踐,單品類的諸如“煙臺蘋果”、“長白山人參”;多品類的諸如“麗水山耕”、“天賦河套”;農旅融合型的諸如“禹上田園”等等,有著大量豐富的品牌創建實戰經驗。
Q:這次的大會主題是“新路徑、新生態、新目標”,請問應該作何解釋?
A:時代在進步,形勢在變化。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我們每個品牌人都應該與時俱進。
農業和農村工作在融合;城市和鄉村在融合;一二三產在融合。面對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到來,我們的品牌形態也在加速融合。我們不能簡單地依賴傳統的品牌創建路徑,而應該構建新的品牌生態、設定新的目標。
因此,大會依然以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基礎,但在主旨演講、分論壇板塊設計上有所調整,新設了“鄉村品牌化”、“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化”等新主題;在活動內容上,大會在沿襲原有“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學府獎”基礎上,針對農業特色強鎮,將進行農業特色小鎮品牌聲譽發布;針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我們同樣將發布其品牌聲譽。
因為,鄉村品牌化是鄉村振興的有效戰略選擇,特色小鎮品牌與地理標志產品品牌是鄉村品牌化的特色支撐。品牌聲譽是一個品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通過我們的深入研究,了解并發現目前中國農業特色小鎮、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品牌聲譽狀況,可以為未來的鄉村品牌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提升、特色小鎮品牌提升等,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