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船,揚帆市場之海——我省農業加快由數量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
圍場馬鈴薯、隆化肉牛、晉州鴨梨、雞澤辣椒……燕趙大地,一個個獨特的品牌猶如一顆顆明珠,讓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農產品,有了更廣闊的推廣渠道,吸引了更多城鄉居民眼球,成為大眾購買的新寵。
近年來,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全面加強品牌農業建設,培育一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帶動明顯的農產品“河北品牌”,提高農產品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加快了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
積極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助力農產品大規模走向市場
初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車道梁富硒功能馬鈴薯核心示范基地內,層層疊疊種植著馬鈴薯的梯田,郁郁蔥蔥,馬鈴薯長勢喜人。
位于壩上地區的圍場,是我省重要的馬鈴薯產區。這里晝夜溫差大,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為綠色、有機、功能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圍場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振清說,圍場耕地面積有167萬畝,年種植馬鈴薯75萬畝,率先建設了國內首個十萬畝功能農業(富硒馬鈴薯)示范基地,并加大圍場馬鈴薯品牌建設力度,擴大了品牌影響力,圍場馬鈴薯被譽為“全國最受消費者喜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在承德,除了馬鈴薯,還有沙棘果汁、榛子、杏仁等承德特色農產品,雖然產地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標志——“承德山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為助力農產品大規模走向市場,承德市大力實施區域、企業、產品“三位一體”品牌戰略,每年投入千萬元財政資金,扶持區域和企業實施品牌經營。專門注冊了“承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品牌化。通過一系列的品牌經營,承德共涌現出了平泉香菇、圍場馬鈴薯、隆化肉牛、寬城板栗、興隆山楂、承德縣國光蘋果等25個國家命名的區域農產品地理公用品牌,同時還誕生了露露、怡達、神栗等13件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364個農產品獲得了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
承德市叫響“承德山水”品牌,是我省積極培育高含金量區域公用品牌,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企業品牌為支撐、產品品牌為重點的農業品牌發展體系,促進全省農業由數量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的一個縮影。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我省將集中力量抓好10個系列“河北品牌”、12個區域公用品牌、20個領軍企業品牌建設,帶動全省農業品牌發展,形成“突出重點、分級推進、帶動全局”的品牌建設新格局。到2022年,省級以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達到100個以上,行業領先企業品牌達到60個以上。
深加工、延鏈條,提升品牌農產品附加值
8月7日,在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應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身著干凈整潔的工作服有序忙碌著,生產的各式各樣的沙棘延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應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春海說,公司在圍場建設沙棘基地4萬余畝,近年來,公司在延長沙棘產業鏈上做文章,以沙棘為原料,生產沙棘功能性飲品、沙棘果油軟膠囊、沙棘冰酒、沙棘化妝品等7大類170多個品種,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產品還遠銷德國、俄羅斯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在品牌引領下,公司建立了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質量檢測工程技術中心,拉長產業鏈,產品附加值增加了2到3倍。”據介紹,承德宇航人公司生產的“宇璐”牌沙棘系列飲品以及沙棘王漿,經過嚴格審核,已入駐“承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電子商務平臺,該企業成為首批入駐“承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的企業之一。
日前,在雞澤縣湘君府味業有限責任公司,一款款貼有“雞澤辣椒”品牌標識的產品,成為不少大城市商超的搶手貨。作為一家獲得雞澤辣椒區域公用品牌使用權的辣椒精深加工企業,公司將辣椒食品調味品鏈條延伸到油辣椒、魚頭全料、脫水菜等終端食品,產品附加值提高了3倍以上。
雞澤縣依托品牌戰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建成了集辣椒種植、加工、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技術服務機構”的利益聯結機制,極大提高了雞澤辣椒的品牌影響力。
“在品牌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打造‘冀’字號品牌農產品。”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認為,我省農產品種類豐富,糧食、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果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需要更好地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通過深加工、延鏈條,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100余家,重點打造以小麥、玉米、油料、乳業、肉類、果蔬和主食加工(中央廚房)七大產業鏈,構建了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生產要素相互滲透、經營主體協調共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品牌建設與質量控制雙管齊下,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
農業品牌要走出深山,還要揚帆出海。
放眼全國,作為新時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比如,吉林大米、壽光蔬菜、長白山人參、普洱茶等一大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區域品牌紛紛涌現出來。相比全國先進地區,我省仍有差距。長期以來,我省特色農產品雖然種類多,但多數未形成規模,農業品牌存在“雜、散、小、弱”現象,市場辨識度不高,影響力大多停留在局部區域,國內外知名品牌較少。
如何以品牌之船徜徉市場之海?中國人民大學農發所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認為,品質是品牌的基礎,在打造農產品品牌過程中,品牌建設與質量控制雙管齊下,農產品品牌才能做大做強。
“很多成熟的區域公用品牌由于忽視了對產品品質的管理,造成了消費者信任度下降。”婁向鵬說,各地一定要確保區域內所有產品都能夠達到均一的高品質,切忌“撿到籃里都是菜”,否則損害的不僅是品牌形象,還有地區形象。
目前,我省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視維護區域公用品牌形象。
唐山市全面打造“安全食品唐山造、綠色食品進萬家”品牌,超過2000家農產品生產企業被納入唐山市“智慧農安”監管平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9.97%;石家莊市將市級以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全部納入質量追溯監管平臺。
今年,我省圍繞10大類24個特色農產品,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按照科技高端、標準高端、品質高端、品牌高端標準,創建“大而精”精品示范基地63個,“小而特”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42個,全面推行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質量檢測合格率達到100%。嚴格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管控,建立投入品進場、產品出場檢測制度,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今年年底前,將現有的6.7萬個注冊品牌農產品納入省級質量追溯平臺,實現“標準可查詢、生產可監控、銷售可追蹤、產品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