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對接智慧化為黔貨出山插上“云翅膀”
縱深推進產業革命,要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壯大農村電商等三大銷售主力,著力拓展省內、東部、黔貨出山進軍營三大市場。通過深化產銷智慧對接,讓農產品賣得好、賣得快,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益。
7月29日,“一碼貴州”正式發布,平臺旨在通過資源匯聚,打通產供銷流通環節,實現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四流合一”,形成“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
2020年,貴州將新建3個智能化一級批發市場,完成100個農貿市場信息化改造。數據顯示,2020年1至5月,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完成75.47億元,同比增長9.81%。
全面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貴州第一個“淘寶村”——貴陽市息烽縣立碑村經過5年發展,已建立電商培訓、產品開發、平臺運營、物流配送等電商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印江自治縣探索把“電商驛站”與產業、貧困農戶、銷售結合起來,破解農村電商發展難題,讓農村百姓體驗電商服務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截至目前,全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79個,建成縣級電商運營服務中心79個,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點4306個,快遞物流鄉鎮全覆蓋。
貴州各地依托示范縣創建,以電商產業園區為載體,以電商主體孵化和品牌培育為抓手,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推廣“印江”模式,構建“基地+站點+產地預冷+服務中心+倉配云平臺+網格化銷售渠道”的農村電商一體化運營體系,推動“電商驛站+基地”“電商驛站+貧困戶”“電商驛站+農村經紀人”,把農村電商發展與產業相結合,打造農產品電商“一縣一業”,增強農產品上行集貨功能,推動農產品出村、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融合發展。
同時,貴州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組織大型電商企業與貧困縣鄉對接,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上線銷售,以大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托,開展訂單式農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
此外,加快拓展農產品線上銷售渠道,組織農產品入駐商務部扶貧頻道、天貓原產地旗艦店、京東扶貧館、拼多多等大型電商平臺以及貴州電商云等省內平臺縣級館。
加快推動電商數據平臺建設
電商平臺是智能銷售的基礎載體,打造更多更大更優的電商平臺至關重要。
“一碼貴州”集“信息采集平臺、一站式購物平臺、數據管理后臺”三大塊于一體,一站式匯聚供需兩端資源,一個平臺多種消費場景,滿足普通消費者購物、生活服務等多種需求,同時滿足用戶集中和大宗采購需求,為生產者提供全新的銷售渠道。
貴州電商云則通過“平臺+服務+數據”的模式,讓貴州農產品成為“云端”熱銷商品。目前已累計銷售貴州產品10億元,將貴州產品銷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電商平臺入駐商家達3000余個,與貧困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本地生鮮門店日均產品配送量達15噸以上,正在讓貴州貧困地區的“小農戶”融入全國廣闊的“大市場”,走上致富路。
貴州省蔬菜集團打造的黔菜網平臺,定位為農產品流通大數據平臺,提供咨詢、洽談、交易、結算一體化服務,整合生產、運輸、市場、金融等多方資源。自3月20日面向用戶公測以來,已上線41個蔬菜生產大縣的1562個共95.08萬畝基地,其中蔬菜66.3萬畝、辣椒21.4萬畝、芋頭3萬畝、小黃姜1萬畝、黑木耳320萬棒等。同時,平臺上傳了65萬學生營養餐配送業務,省蔬菜集團旗下7家營養餐企業在此采購大米、糧油,交易量達200多萬元。
大力發展社區電商與新零售業態
作為“最后一公里”,社區電商和新零售業對于農產品銷售尤為重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買菜、送菜服務到家,這樣的購物方式已經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2020年上半年,貴陽市在云巖區、南明區、觀山湖區建設了50個智慧微菜場,安裝了“智慧販賣機(自提柜)”50臺,APP已上線運行;建設154家線上線下融合的惠民生鮮超市,2019年累計銷售本省農副產品1.2萬噸、交易額1億元。
貴陽市引導星力百貨集團與“盒馬鮮生”合作發展新零售,引導“京東到家”與貴陽市沃爾瑪、永輝超市、北京華聯、合力超市等線下店鋪開展合作實現社區配送,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購物體驗。
省商務廳將通過構建線上與線下互動融合的社區電商體系,建設更多社區智慧微菜場,提供現場體驗、線上下單、便捷支付、網訂柜取等服務。支持企業通過建立生鮮直供基地,或與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接,推動城市和農村電商互聯互通,促進城市生活服務需求與農村勞動力供給有效銜接。通過社區電子商務聚集服務需求、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水平,為城鄉社區提供多樣化、專業化、精準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