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產業樹”,挑起“金扁擔”——湖南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貧困地區拔“窮根”,先要栽下“產業樹”。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進產業扶貧。
近7年來,從“四跟四走”到“四帶四推”,湖南不斷探索完善產業扶貧新模式,帶動35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一個又一個貧困村,栽下“產業樹”,結出“致富果”。
今年來,湖南又推“三補三看”“三評三強”等新舉措,推進產業扶貧邁向縱深,夯實長效基礎,徹底斬斷“窮根”,挑起“金扁擔”。
首推“四跟四走”模式—— 帶動貧困戶融入產業鏈
盛夏7月,瀟湘茶業旗下的寶田茶廠正在抓緊趕制紅茶。
會同縣寶田侗族苗族鄉旺田村農民梁才益,留守照看茶場。他告訴記者,全家4畝多地流轉給合作社種茶,土地有租金,年終有分紅,加上他在茶場打工收入,年收入6萬多元,早已脫貧。
6年多來,在瀟湘茶業帶動下,旺田村26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融入茶產業,全部脫貧摘帽,實現整村脫貧。
對貧困村而言,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我省率先探索“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
“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省里完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系統,精準確定了有勞動能力、有產業發展愿望的貧困對象。同時,出臺激勵措施,鼓勵能人(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市場化運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按照“一縣一特”的思路,全省51個貧困縣都明確了特色優勢產業。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對產業扶貧,省里只拿規劃,審批權下放到縣市區,項目決策更加精準。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永順獼猴桃、麻陽冰糖橙、靖州楊梅、南縣小龍蝦、新晃黃牛等產業特色鮮明,享受政策重點扶持。短短3年,全省建立產業扶貧基地600多萬畝。
栽下“產業樹”,結出“甜蜜果”。省農業農村廳助推安化黑茶、大湘西水果、湘江源蔬菜、南縣小龍蝦等特色農產品“南下、北上、東進”,拓展國內高端市場。
2016年9月,全國產業精準扶貧現場觀摩會推介了湖南“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經驗。
再推“四帶四推”模式—— 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加快扶貧產業壯大,近兩年湖南又探索推廣“四帶四推”:以優勢產業帶動扶貧產業,推進產業精準培育;以新型主體帶動貧困群體,推進利益緊密聯結;以市場機制帶動發展機制,推進產業持續發展;以組織作為帶動農戶有為,推進措施落地見效。
“四帶四推”模式,為產業扶貧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
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資源稟賦,重點打造糧食、生豬、蔬菜、茶葉、油料、水產、水果、中藥材、南竹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省市縣鄉村逐級拿出規劃,將扶貧產業融入千億產業大布局。
水產千億產業,向稻田要發展空間。省水產專家稱,南縣發展稻蝦產業,綜合產值已達100億元。在許多貧困山村,傳統的稻田養魚升級換代,就能壯大扶貧產業,助推千億產業。
脫貧主導產業“嫁接”優勢產業,資金、技術、市場搭上了“順風車”。永順獼猴桃、炎陵黃桃、隆回金銀花、靖州楊梅、石門蜜橘等特色產業連片10萬畝以上,平均每畝帶動貧困戶增收5000元以上。
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工程,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如今,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擔當起產業扶貧的“領頭雁”。
大戶帶散戶,幫扶貧困戶。省里從項目資金等方面引導,推動“萬企幫村”“萬社聯戶”,形成產業扶貧“大合唱”。
湘茶集團、湘佳牧業等龍頭企業牽手貧困戶,利益聯結完善“五金”機制,貧困戶土地流轉有租金、訂單種養得現金、入股分紅獲股金、家門口務工掙薪金,加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參與分成得年金。
在古丈、石門、保靖、城步等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享“五金”,合理分享利益鏈,信心十足奔小康。
省里大力培育公共品牌,全省重點培育的22個農業區域公共品牌中,14個來自貧困地區。“安化黑茶”公共品牌,綜合產值突破200億元,帶動6.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又推“三補三看”“三評三強”——夯實持續穩定脫貧基礎
至目前,全省通過產業扶持引領35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
相關專家指出,由于產業發展存在一定風險、帶貧主體帶動能力有限、利益聯結方式仍有待完善等諸多原因,也難免出現“富果”雖結,“窮根”難除的情況。
今年,湖南產業扶貧又推出“三補三看”“三評三強”新舉措,夯實持續穩定脫貧基礎。
推進“三補三看”,補齊產業扶貧覆蓋面、產業發展、貧困戶自身發展的短板;組織“回頭看”,主要看利益聯結是否覆蓋、到位、可持續。
瀘溪、新化、蘇仙等縣區對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再次精準識別,省水科所送魚種魚苗上門,引導300多個貧困戶發展稻田養魚,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全省集中586名農業專家,對貧困縣開展組團式科技服務。省科技特派員丁德明深入瀘溪、瀏陽,“手把手、面對面”傳技,指導貧困戶發展稻魚、稻鰍、稻蛙、稻蝦綜合種養,每畝增收3000元至1萬元。
久困于貧的農民,一技在身大變樣,鼓足了“精氣神”,產業脫貧路越邁越寬敞。
推進“三評三強”,重新評估扶貧產業、帶貧主體、扶貧政策,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強化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強化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防范產業扶貧風險。
51個貧困縣對扶貧產業從發展規模、發展潛力、市場前景、帶貧能力、帶貧效果等方面進行系統評估,進一步完善產業扶貧規劃。以縣為單位,建立帶貧主體目錄,認定一批產業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合作社。
上半年,應對疫情沖擊,省農業農村廳深入開展“千企幫村、萬社聯戶”產業扶貧行動,組織帶貧主體跑市場、拿訂單、做加工、打品牌,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不動搖。
從3月份起,省里每月開展一次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新茶上市聚煙火,湘南鮮菜進港澳,靖州楊梅銷省城。眼下,又組織炎陵黃桃下廣州。
“戰疫之年,湖南農產品沒有大量滯銷,貧困戶收入不減。”瀟湘茶業董事長陳德湖稱,經受疫情考驗,產業扶貧抗御風險,展現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