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區域公共扶貧品牌 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
“我現在在彭水縣人民醫院做護工,每月有近4000元的穩定收入。”7月9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保家鎮清平村四組的建卡貧困戶羅正玉感慨地說,“去年12月,我經過培訓,加入到黔江‘金溪護工’行業,非常感謝重慶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為我們牽線搭橋,使我家的貧困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這是黔江“金溪護工”拓展至秀山、酉陽、彭水等周邊區縣的一個例子。
“目前,我們正在加大入職人員的技能培訓,讓‘金溪護工’這一區域公共扶貧品牌響徹渝東南乃至全市。”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駐黔江區金溪鎮工作隊聯絡員蔣冬云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今后,我們將逐步面向全市招募護工,并通過市場化運作逐漸從醫療護工向產婦護理、嬰兒護理、老年護理等業務拓展,幫助更多的貧困群眾增加收入。”
黔江區金溪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根據全市統一部署,金溪鎮由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對口實施脫貧攻堅。扶貧集團有43家成員單位,大部分來自醫療行業。2017年9月,扶貧工作隊正式入駐金溪鎮。工作隊全體隊員通過走村入戶、摸底排查,掌握了基本情況和主要致貧原因,并協助當地制定脫貧攻堅規劃:培訓留守的家庭婦女做護工,組織成員單位協調就業,力爭“一人務工、全家脫貧”。
隨后,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請來業內職業技能鑒定單位和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的專家到黔江開展培訓。黔江區決定每年投入50萬元,定期舉辦免費護理培訓班,結業后能領到從業資格證和健康證。此外,該扶貧集團和黔江區還全面整合力量,為“金溪護工”牽線搭橋,協調提供就業機會。“金溪護工”由此誕生。
這幾天,來自黔江區金溪鎮的護工龔華英又在黔江中心醫院忙了起來。今年47歲的龔華英是金溪鎮山坳村的建卡貧困戶,作為首批上崗的“金溪護工”之一,她已在黔江中心醫院工作兩年多,現在每月至少收入4000元。龔華英不僅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還帶動多位村民加入到“金溪護工”行列,使她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近三年來,“金溪護工”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目前,扶貧集團從“入口”和“出口”兩個方面進一步加強管理,以穩定、規范的培訓擴大護工隊伍和服務項目,強化護工服務責任心,切實打造社會滿意度高的“金溪護工”區域公共扶貧品牌,以此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讓他們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記者手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2017年9月起,對口幫扶黔江區金溪鎮的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因地制宜打造了“金溪護工”區域公共扶貧品牌。而今,“金溪護工”已拓展至周邊的秀山、彭水、酉陽等地,服務內容也從單一的醫院護工增加為月嫂、育兒嫂等項目。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扶貧并非朝夕之事,既要問民情、知民情,又要研判分析和精準規劃。只有對貧困群眾精準滴灌,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其“造血功能”,才能“扶真貧、真扶貧,脫真貧、真脫貧”,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其整體效能,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市衛健委駐金溪工作隊充分發揮本系統的獨特優勢,調動醫務人員參與扶貧,為貧困戶家庭開展醫院護理人員培訓,幫助他們成立公司,注冊了“金溪護工”這一品牌,牽線搭橋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初步實現了“培訓一個、轉移一個”“一人務工、全家脫貧”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各扶貧集團可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培訓,提升貧困群眾的專業技能,為他們提供就業幫扶,讓他們通過勞動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