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大米:一個地標區域品牌的崛起之道
“我們延壽四河交匯、五山縱橫,可謂是靈山秀水。這好水土自然出好物產,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下我們延壽的優質大米……”在抖音、快手和淘寶多個直播間里,哈爾濱市延壽縣副縣長蔡顯凱總是這樣開門見山地向網友們推介延壽大米。
經過數年的品牌打造,延壽大米實現了從“好米”到“名米”的華麗轉身,在概念寬泛的東北大米中樹立起延壽大米的品牌地位,成為黑龍江農業的新名片,更成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新亮點。延壽大米是如何做到的?帶著這樣的疑問,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走進了延壽縣。
科技賦能 好山好水實現“種得好”
“延壽縣地處北緯45度、適合種植優質粳稻的‘黃金水稻帶’上,在全縣163.7萬畝耕地中,就有100萬畝是稻田,年產稻米60余萬噸。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延壽大米品性自然、品質超群的特質。”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邊,蔡顯凱難掩喜悅之情,道出了延壽大米好吃背后的秘密。
好山好水出好米。延壽縣群山環繞,森林覆蓋率51.76%;水源豐富,縱橫交錯的23條河流和地下水為種植水稻提供了天然無污染灌溉水源;河灘漫地腐殖土厚達40厘米,堪稱膏腴之地。同時,延壽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具有100多年的歷史。
遼闊黑土地,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讓延壽大地鐘靈毓秀、物華天寶,其優越的生態優勢不可復制,水稻生產條件好,大米品質優。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延壽大米的品質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延壽大米題字 供圖 延壽縣委宣傳部
一面是歷史悠久、精耕細作,另一面,則是現代科技的全面支撐。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在延壽縣加信鎮太和村的稻田里,種植合作社理事姚宏亮正指導社員插秧。與傳統的插秧不同,合作社的社員們先給稻田蓋上一層“薄被”——鋪上一層薄薄的黑色膜,然后在膜上打洞,再把秧苗透過洞插在田里。
“我種的是覆膜田,產的是覆膜米。”姚宏亮說,給稻田覆膜好處很多。首先,這層膜是“雜草殺手”,能抑制雜草生長,不再需要給稻田打除草劑,種出來的覆膜米更綠色、健康。其次,這層膜還是“保溫擔當”,給稻田蓋層“薄被”,積溫大幅提高,就可以種植原來種不了的品種。此外,這層膜還是“節水能手”,扣上膜,稻田里的水揮發就少了,節約灌溉用水。當然,這樣復雜的插秧程序,并不是靠人力完成,而是全靠專用插秧機。被戲稱為“稻田寶馬”的覆膜插秧一體機也是姚宏亮的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