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產業扶貧走向品牌化
4月4日,60歲的王炳仁一早就來到壽光市扶貧蔬菜產業園,鉆進小西紅柿大棚,清除枯葉。“只要認真干,一天至少掙150元,而且都是當天結算。”王炳仁說。
王炳仁是壽光市古城街道后王村人,一直單身,曾長期在多家村頭蔬菜市場打零工。“打零工很自由,但收入不穩定,吃飯也不準時。”王炳仁說。
2017年,王炳仁來到壽光市扶貧蔬菜產業園,一年掙了4萬多元。古城街道壘村74歲的單身老人鄭百成,在扶貧蔬菜產業園看大門,月工資1800元。
“園區農忙高峰時有60多人打工,平時有30多人忙碌。其中,長期就業的有20多位貧困戶。”壽光市禹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玉江說。
扶貧蔬菜產業園由壽光市扶貧辦主導,禹澤農業運營。整個產業園建設總投資約700萬元,其中2016年扶貧基金275萬元。壽光扶貧辦將基金整體委托給壽光市惠港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運作,惠港以275萬元基金入股,翰興蔬菜合作社以流轉土地及其資金入股,合作組建了禹澤農業,同時帶動社會投資425萬元。目前,扶貧蔬菜產業園有兩個園區,共占地217畝多,建設蔬菜大棚21個,年產絲瓜、圓茄、番茄等綠色蔬菜150萬斤,年純收入達200萬元以上。
“禹澤農業負責扶貧蔬菜產業園的運營,期限為13年,每年拿出40萬元收益,用于全市絕對貧困人口及相對貧困人員托底脫貧。”壽光市扶貧辦主任王光明說。
近年來,壽光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立足蔬菜產業優勢,發揮規模效應,統籌整合各類扶貧資金,針對壽光貧困戶的特點(插花式分布,老弱病殘多,無勞動能力的多),以產業扶貧為主要抓手,念好“品牌經”,重點打造“壽光扶貧”品牌園區,實現了產業規模大、產業質量高、品牌影響強、扶貧收益穩。
截至2019年底,壽光共統籌整合各類扶貧資金2500余萬元,打造了扶貧蔬菜產業園、扶貧蔬菜無土栽培示范園、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等五個縣級扶貧產業園和牛頭鎮扶貧車間、文家點翠園扶貧韭菜基地等鎮級重點產業園區,每年可產生扶貧收益193萬元。
扶貧收益可根據全市貧困戶數量和貧困程度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用于兜底脫貧的資金和收回本金的比例,確保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可有效帶動全市3萬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為確保扶貧資金安全、收益穩定,壽光市大力實施“品牌提升”計劃,按照“品質、品牌”這兩品的戰略思路,設計“壽光扶貧”標志,深入挖掘“壽光扶貧”的品牌作用,促進“消費扶貧”。
疫情暴發以來,扶貧企業的蔬菜滯銷問題影響了扶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壽光市通過與品牌電商合作,采取“線上+線下”的模式,積極協調京東商城、建設銀行網上善融商城等知名品牌電商,與扶貧產業園區建立穩定供銷關系,開辟京東特產壽光扶貧館、善融扶貧館壽光專區,建設“壽光電商扶貧線下館”。
壽光市還積極創新“社會+產業”的扶貧方式,整合引導蒲公英公益、善德義工等優秀“品牌”公益資源,與產業園區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助力扶貧產業園運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