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強,雜而不亮 農業品牌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農產品品種豐富,但多而不優;農業品牌眾多,但雜而不亮——日前,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表示,我國農業尤其是品牌發展“長腿”很長、“短腿”很短,農業體量很大,但產業大而不強,今后我國農業尤其是品牌發展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做優品種、做亮品牌、做強產業”上來。
在由傳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農業領域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論壇現場,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2019年度)》。該報告提出,我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存在產品種類繁多、市場需求空間大等優勢,但也存在產業鏈條短、大而不強,假冒偽劣重災區,影響力僅限局部地域和物流運輸滯后等問題。
根據我國品牌農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報告梳理了五類“短板現象”,包括“一哄而上”同質化嚴重、“劣幣驅逐良幣”、部分區域農業品牌還在“睡眠”中、一味追求品牌“一夜成名”、優質農產品競爭力不強難以滿足價值化的需求等。
“當前,農業品牌化匯聚著越來越多的聚光燈,但國內深入研究和實踐者寥寥無幾,真正成功經驗和可復制的成功模式更是屈指可數。”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秘書長鄭志受表示。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認為,要建立起優質產品標準。沒有標準的產品,最終是走不遠的,下一步要加快推進地方產品標準治理。“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產地環境,就很難打造出優質的農產品,也很難創出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如何把產地環境保護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現在,內源污染和外源污染的問題,對農業品牌高質量發展構成了威脅,所以我們要切實把農業的產地環境保護好。”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從消費者層面出發,深度詮釋了她對于區域農業品牌運營和消費的看法。“今天的消費者和過去的消費者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僅僅是生物人,還是社會人,同樣也是符號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立體多元個性的符號消費已然形成。”
論壇現場,多位地方政府負責人圍繞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發言,共同探討這一業態的升級之道。他們認為,質量是鑄造品牌的第一要素,中小型企業“一企一品牌、單打獨斗闖市場”的模式很難有大作為,只有統一區域農業品牌、統一產品標準、抱團營銷推廣,才能闖出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