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構建農業品牌全覆蓋體系——品牌路上 一個產業都不要掉隊
茶產業是農業領域較早涉足品牌化的,浙江新昌的“大佛龍井”,是業界公認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先驅之一。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作為“多小散”特征顯著的山區,如何“得隴望蜀”,讓更多的產業分享品牌化紅利?新昌就此踏上了品牌化新征程,逐步構建起新老品牌互動、單品類品牌和多品類品牌共進的全覆蓋體系。
傳統品牌 進一步挖掘個性
大佛龍井是新昌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也是新昌農業的金名片。自20世紀90年代注冊商標、開啟“名茶”之路以來,通過各種創新性的營銷,大佛龍井在茶界聲名鵲起,已成為中國茶葉品牌的佼佼者。
新昌茶葉面積只有12.5萬畝,但茶產業鏈總產值超76.4億元;全縣40萬人口中,有18萬人涉茶;農業總收入中,茶業占了三分之一。大佛龍井已經摘取“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43億多元,連續十年名列全國十強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佛龍井”盡管如日中天,品牌價值的釋放度卻低于預期,眾多的生產經營主體尚未得到理想的品牌溢價。
知名度不等于美譽度。在茶葉品牌化洶涌澎湃的今天,各地政府都在發力,特別是浙江各地,生產的多是扁形龍井,產地環境和產品品質大同小異,很難將“大佛龍井”與其他品牌區隔開來。
新昌分析認為,只有充分挖掘品牌的個性內涵,彰顯自身的品牌特征,才能在群雄割據的格局中站住腳。而政府舉辦的各種活動也只有圍繞這一核心,才能將知名度更多地轉化為美譽度,從而帶動產品溢價。
基于這一認識,新昌提出了“大佛龍井”品牌提升“11358”工程,同時請來專業機構操刀,對大佛龍井進行品牌重塑,就品牌的核心價值、定位驅動以及傳播方式、營銷渠道等進行繼承創新,期望“大佛龍井”能夠煥發出新的青春。
“土”特產 品牌營銷統一發力
“‘小京生’的收購價差不多翻了一番,去年每斤12元,今年是20元?!毙虏【┥鷧f會會長石渭明興奮地告訴記者。他自己家種著200畝“小京生”,按每畝200斤測算,收入將增加32萬元。
新昌小京生俗稱“小紅毛花生”,有著400多年的種植歷史,曾經一度是朝廷貢品。從產品外形看,果小殼薄、色澤金黃、表皮光滑;口感則香中帶甜、油而不膩、松脆爽口,可謂色香味形俱佳。
憑借特殊的風味,小京生在江浙一帶享有盛譽。2000年,“小京生”注冊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陸續獲得各種榮譽。經過多年努力,新昌形成了以小京生花生協會為依托、“小京生一條街”為中心、50多家企業組成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但小京生一直是農戶小規模生產,銷售以饋贈親友的禮品消費為主,沒有統一的品牌形象,更缺強大的傳播效應。隨著水果、蔬菜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小京生”面臨著衰退的壓力:歷史最高時期,種植面積2.5萬畝,到前些年已經跌至1.7萬畝、產值9000萬元,僅為高峰期的七成左右。
2016年,新昌編制了小京生產業發展規劃,一方面,準備通過品種的提純復壯,確保產品品質;另一方面,統一形象、統一傳播,在品牌營銷上統一發力,給市場輸入消費信心。
今年9月19日,新昌縣“農民豐收節”活動開幕式上,統一設計、統一攝制的小京生包裝和廣告形象片揭開蓋頭。
“源自山水詩田的花生佳作”,這一富含地域文脈內涵的品牌定位,加上個性鮮明的新包裝,完全擺脫了多年來“土老帽”形象。加上其他因素影響,小京生的收購價格每斤很快沖到了20元,比去年差不多翻了一番。
一個傳統的地方土特產由此絕處逢生。
“小”產業 量身定制多品類品牌
除了“大佛龍井”“小京生”這兩大傳統特色支柱產業外,新昌農業還有許多產業,產品品質獨具特色。在消費越來越注重品牌的背景下,新昌不希望任何一個產業掉隊。
新昌水果品類十分豐富,水蜜桃、藍莓、獼猴桃等應有盡有。當地還有一個傳統,不管哪種水果,都可以加工成蒸餾酒,俗稱“果子燒”。據不完全統計,領取生產許可證的小酒廠,在新昌就有18家之多。這些加工企業盡管生產規模不大,有許多甚至形同小作坊,但因為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在“小而美”大行其道的今天,反而深得消費者喜愛。
“果子燒是個產業,不可小看。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水果附加值;另一方面,還可以解決水果滯銷難題?!毙虏止芨笨h長呂田調研后認為。
“剡東果子燒”應運而生,政府為諸多小酒廠進入市場進行品牌背書,目前部分果子燒價格達到了800元/斤。
除果子燒之外,新昌還為廣譜的農產品量身定制,打造了“天姥鄉味”。這是一個多品類品牌,除了享有專用品牌的茶葉、花生、果酒外,其他新昌農產品都可應用這一品牌。
為持續增強“天姥鄉味”品牌的組織影響力,新昌縣農合聯正在考慮生態果蔬、特種養殖等專業農合聯建設,目前《“天姥鄉味”“剡東果子燒”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已進入了征求意見階段。
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闖認為,當前,縣域農業品牌化是大勢所趨,但其實現路徑尚在不斷探索之中。新昌縣科學規劃、量身定制,為不同產業制定不同的品牌化路徑,該提升的提升,該重塑的重塑,該新建的新建,通過精準施策,實現縣域農業品牌化的全覆蓋。這種新老品牌互動、單品類和多品類品牌共進的做法,進退自如、左右逢源,不失為一種科學的縣域農業品牌化架構,值得各地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