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共富路
一夜春風來,萬頃梨花開。
走進周巷鎮雙樂村,無論是道路兩旁還是村民的房前屋后,成片成片的梨樹進入盛花期,生機勃勃的景象似乎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蜜梨豐收之年。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慈溪蜜梨以周巷蜜梨產區為核心區。目前,周巷全鎮梨樹種植面積達8000畝,年產值可超9000萬元。
眼下,雖不是蜜梨成熟上市時期,但梨農們也沒閑著,他們在忙什么?
“這是我向年輕人新學的技術,叫做刻芽。”在梨樹地里,記者見到梨農曹華安,他正拿著芽接刀,在梨樹枝芽上方劃刻。“種了幾十年梨樹,這刻芽還是第一次,是這樣,沒錯吧?剛學會,手還生得很。”他小心翼翼地捏著刀柄,邊詢問著身邊人。
曹華安口中的年輕人,是周巷蜜梨產業共富工坊坊主桑益挺。“要在這根枝條上方0.5公分的位置刻芽,刻的深度要達到木質部。”此時,在曹華安身邊,桑益挺手把手地指導著他的第一次嘗試。
“刻芽能刺激枝條生長,增加枝條數量,讓樹體結構更為合理,進而提高果實的產量和質量。”看出記者的好奇,桑益挺解釋起刻芽的作用,“前年我在自己的種植基地試驗了一下,結果去年蜜梨產量提高了20%,效果很不錯,所以我就向周邊的梨農推廣了這門技術。”
論起種植經驗,附近種了二三十年的老梨農不在少數,但曹華安卻格外好學,還掰起手指頭細數起了這兩年的“學習成果”:“小桑的共富工坊經常會組織技術培訓,跟著他們,我學會了無人機打藥、學會了智能水肥管理系統、學會了刻芽剪枝……”
“當然要學,種植技術跟不上,蜜梨品質就上不去,我是吃過虧的。”曾經,爛果率高、銷路難尋等問題一度讓曹華安愁眉不展。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困境——那些年,村里的散戶、小戶以家庭經營模式為主,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差,還有一連串的“老大難”。
靠農戶們“單打獨斗”,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要走出困境,讓周巷蜜梨名聲打得更響,“抱團發展”才是共贏之道。
自蜜梨產業共富工坊成立后,桑益挺帶著團隊陸續對接周邊50余戶梨農,一方面為農戶提供交流平臺、技術培訓,以提升蜜梨的品質、產量,另一方面收購農戶優質蜜梨,統一檢測,統一包裝,并冠以“慈農優選”“綠色食品”等標志,幫助其代銷和運輸,一系列舉措已覆蓋周邊村社7000余畝梨地。
這樣一番實踐下來,農戶們的錢袋子鼓了沒?曹華安幫記者算了筆賬:“以前一畝梨地產量只有3000斤,毛利在5000元左右,現在蜜梨品質更好了,賣得俏,收購價也高了,畝產4000到5000斤,能賣到1萬元左右。”
有了實打實的收益,農戶們更加相信這位年輕的坊主與他的共富工坊有真本事。如今,面對數智化種植技術的革新,曹華安也有了新盤算:“‘老把式’的經驗是根,把我們這老經驗融入新技術,蜜梨才能更甜,我還要跟著工坊繼續學。”
蜜梨農戶們忙著技術革新,而在另一片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慈溪葡萄的種植地——逍林鎮,葡農阮松達卻在番茄大棚里,忙著“不務正業”。
“這里是番茄棚,這里是草莓棚,我們的果園,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主角。”他欣喜地介紹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他向記者展示的是另一本“甜蜜賬”:“前幾年種植20畝葡萄,品種有陽光玫瑰、巨峰、金手指等,去年,引入了草莓,今年又引入了番茄,西瓜還在培育階段,這樣算下來,年收入可以比之前凈增七八萬元。”
農戶實現四季增收,這正是得益于逍林紫星共富工坊的輻射帶動。
“共富工坊把大棚租給我們,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鼓勵我們種植新品種。我們則以人工入股,跟著工坊種市面上受歡迎的果蔬品種,有了品牌,不愁賣不出去,這跟以前是大不一樣了。”阮松達告訴記者,他種了大半輩子的葡萄,但品類單一且都是在夏秋季成熟,遇上行情不好的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果子爛在枝頭,但一家子又指望著葡萄的收成生活……
“現在好了,我們種的葡萄品種越來越豐富,品質好的葡萄售價每斤可以達到40—50元,是普通葡萄的10倍。除此之外,還有農閑增收新路子,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正如阮松達所說,在抱團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逍林葡萄成為市場的“搶手貨”,其他果蔬產品也正嶄露頭角。
楊梅、蜜梨、紅菱、葡萄……面對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的需求,全市以農業為依托的共富工坊“百花齊放”,帶著農戶提升種植技術、改良產品品種、延伸深加工鏈條;農戶們告別“單打獨斗”,跟著工坊學技術、闖市場,收入穩步翻番。從“有地種”到“種得好”再到“賣得俏”,農戶錢袋子鼓了,日子甜了,這條“家門口”的共富路越走越穩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