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學本領 返鄉創佳績
4月1日,站在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核桃壩村的高地上,黨總支書記羅貴林指著村里的千畝生態茶園感慨:“前年這時候,我還以為要守著老茶園過一輩子。”
作為省級“頭雁”學員,他兩年前在浙江大學接受了為期3個月的現代農業培訓,帶回了“智慧茶園管理系統”。如今,手機APP就能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無人機實現精準施肥。新的種植和管理模式節約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畝產。帶動137戶茶農人均增收1.2萬元。
這場觀念改變引發的產業蛻變,源于貴州省2022年啟動的貴州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
針對鄉村產業“缺能人、少技術、難持續”的痛點,項目陸續在浙江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開展,對層層遴選出來的貴州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開展“頭雁”培育23期,培育“頭雁”2360人。
“培訓既有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專業技能、調研實踐等課程,又能在各高校的實訓實踐基地現場體驗,后續還有專家導師圍繞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品牌營銷、新媒體運營等進行跟蹤指導,大大增強我們的經營管理能力、產業發展能力、生產實戰能力以及聯農帶農輻射能力?!眳⑴c培訓的學員們表示收獲滿滿。
“我們作為涉農中小企業,目前最欠缺的就是經驗。課堂上老師講的滿滿都是‘干貨’,讓我們看到了許多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相信以后會少走很多彎路?!?/span>2024年貴州省“頭雁”項目培育班學員、貴州海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博說。
去年,在上海交大的“頭雁”課堂上,《鄉村振興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旅電三結合是致富法寶》《互聯網+智慧農業》《農產品品牌知多少》等精品課程讓楊博受益匪淺?;氐脚d義市后,楊博著手發展魔芋精深加工,并對接省外“頭雁”學員資源,打開了產品銷路。
“通過交流分享,我了解到班里許多同學都在做農產品電商行業,我想利用這次學習機會,在上課之余和同行們多學習新知識,提高我對農業行業的認知?!?/span>2024年貴州省“頭雁”項目培育班學員、遵義市余慶縣杜蘭特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于丹妹說。
“以前在農旅一體化發展方面,我們沒有長遠規劃,也沒有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這次經過系統性學習以后,我們通過老師給到的各種案例開了眼界,對農旅一體化管理有了更多元的了解。這次學成回鄉后,我將帶領村民們盤活我們的民宿資源和特色產業資源,讓農業成為三產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span>2024年貴州省“頭雁”項目培育班學員、安順市平壩區大堯村黨支部書記王桃紅說。
在六盤水市水城區食用菌產業園,“蘑菇教授”張廣莉的實驗室總是徹夜通明。這位從貴陽學院下沉的科技特派員帶著“頭雁”學員王興華攻關菌種改良?!拔覀冮_發了適合高海拔種植的低溫菌株,菌棒污染率從15%降到3%以下?!蓖跖d華創建的菌棒工廠,如今為周邊6個鄉鎮供應菌種,帶動800多農戶戶均年增收超4萬元。
“出山”學本領,返鄉創佳績。這樣的故事隨著培訓的深入開展,還在黔中大地頻頻上演。
“人才振興要‘通渠引活水’?!辟F州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已超136萬人,但人才結構不優、素質不高、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迫在眉睫?!邦^雁”培育因此誕生。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文虹介紹,貴州省以實施“頭雁”項目為抓手,改變了以往短期化、單一化的鄉村人才培育方式。在內容上,“頭雁”項目幫助各類帶頭人補上市場營銷、金融管理、品牌打造、電子商務等能力短板;在方式上,項目以高校定制化集中授課、學員線上線下交流學習、考察互訪、導師一對一帶動的方式進行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支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村產業帶頭人“頭雁”隊伍正在逐步發展壯大。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隨著項目的持續開展,將有更多的鄉村復合型帶頭人學成歸來反哺鄉村。“當每個產業都有‘領飛頭雁’,每個村寨都有‘永久牌’人才,鄉村全面振興就有了最堅實的翅膀。”王文虹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