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掘金”
4月1日,江西省德興市花橋鎮昭林村,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內,管理技術人員正在查看鐵皮石斛長勢。鐘聲鴻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這是“林下經濟”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不砍樹就能致富”的綠色產業,林下經濟對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鄉村綠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早在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近年來,相關政策持續出臺,推動林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林下經濟規模化經營和利用面積已達6億多畝,產值達1萬多億元,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模逐步擴大,帶動數千萬農民增收致富。
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實現雙贏
不用砍樹也能增收致富
清明前后,江西省德興市花橋鎮昭林村大目源林場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內,一株株鐵皮石斛在林間安靜地生長著,油綠色的葉子展露著生機。鐵皮石斛是寄生植物,農戶們把鐵皮石斛幼苗用黑布條一圈一圈綁在樹干上,這些幼苗根系可以通過樹皮汲取營養。上個月初,基地剛剛補種了600萬株鐵皮石斛,其中一部分為自育,一部分為外部采購。如今,這些幼苗的長度已經生長到28公分左右。
據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負責人廖水海介紹,鐵皮石斛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喜歡陰涼、濕潤、通風的環境。野生的鐵皮石斛多生長在海拔500—3000米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而大目源林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5%,有酸棗樹、苦櫧樹、杉木等多個樹種,非常適宜種植鐵皮石斛。發展林下鐵皮石斛種植,一方面省了搭棚的成本,另一方面這種接近野生的生長環境還能讓藥材品質溢價30%。既能幫助周邊村民增收,也能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廖水海算了一筆賬:“大目源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目前共有育苗基地6個,每年育苗300萬株,每株鐵皮石斛苗能賣到15元。3000畝基地年均產鮮枝約3噸。去年的產值在800萬元左右。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目前已經為當地100多戶農戶提供就業崗位,戶均年增收突破2萬元。”而昭林村的黨支部書記程真富則表示:“我們村流轉了2000余畝山林用于建設大目源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每年租金就有幾萬元,這讓村里基礎設施維護等工作有了資金來源。”
從前守著林子過窮日子,現在山林變成了聚寶盆。近年來,林下經濟的發展,讓不少林區得以將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草經貿研究院副院長秦光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林下經濟具有“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的優勢,能夠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空間、新機遇。發展林下經濟,通過林下空間的拓展利用,適度引入林—藥、林—菌、林—游等短周期的、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實現空間立體多元化經營,將林業經營產出周期大幅縮短的同時,可以兼顧更多“土特產”的產出,持續創造收益。
林下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看到,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實現雙贏。浙江省衢州市地處錢塘江源頭,是浙江省重要的森林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曾經一個時期,當地有不少村民以伐木為生,今年砍完一片山林,明年就換一個地方繼續砍,發展之路越走越窄。而如今,林下經濟讓當地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在衢州市龍游縣廟下鄉涼豐村,林下多花黃精種植加工不僅盤活了山林資源,還帶動村民就近就業。據涼豐村的林下經濟黃精種植基地的負責人邱炳生介紹,新鮮黃精能賣到幾十元一公斤,加工后的九制黃精則能賣到520元一公斤。目前,基地內雇傭了120多位村民,主要負責除草、采挖、初加工等工作,一年發放工資近60萬元。不用砍樹也能實現致富創收。在衢州市開化縣長虹鄉十里川村,從林下箬葉種植起步,當地逐步成立箬葉共富工坊,實行采摘、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小小的箬葉發展成當地的支柱產業,成了讓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從事林下經濟生產的人數已達3400多萬人,擁有各類經營主體95萬個,發展林下經濟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真正實現惠民富民。
“林下種植養殖+采摘+景觀游”多元化發展
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挖掘更多增收渠道
隨著天氣轉暖,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大陳村迎來不少前來踏青的游客。大陳村位于歷山腳下,植被蓊郁、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被周邊不少城市居民視為療愈身心的“天然氧吧”。近幾年,森林康養旅游成為眾多都市人的喜好,前倉鎮抓住市場機遇,在大陳村開發文旅產業,打造“林水相依、綠樹相融”的“民宿+休閑康養”新模式。在原有的森林基礎上,大陳村先后在生態廊道、環村道路等區塊種植了櫻花、楓樹等樹種,擴大村莊綠化覆蓋面,并建設民宿。2024年,大陳村的民宿已發展到46家,民宿收入達1500多萬元。全村80%以上農戶從事民宿旅游及相關產業。
大陳村背靠的歷山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人工杉木林和天然闊葉林為主。近年來,歷山周邊的村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除了森林康養旅游,村民們還在林下種植了黃精、三葉青、五味子等中藥材,套種了香榧、油茶等經濟樹種,散養了山林雞,實現了種植養殖、住宿餐飲、休閑養生等多種業態經營。
從傳統的林藥、林蜂、林禽到更新潮的林下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近年來,在林下經濟這條賽道上,各地從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不斷推出新思路、新業態,開辟新市場,為林下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正如永康市前倉鎮這樣,不少地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由單一的林下種植、養殖,逐步轉變為“林下種植養殖+林下采摘+林下景觀游”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向壩鄉向壩村,一棵棵大樹高聳入云。村民范良元家有5畝花櫟樹林,去年以來,他在這片林地里搞了許多“花樣”:一片林,從上到下的空間資源全部利用起來,樹梢上養蜜蜂,樹干上種藤本植物“八月炸”,樹木之間的空地種魔芋和天麻。這些作物互相之間生長不沖突,農忙時間也不一樣,三月是天麻播種期,到了五月開始收蜂蜜,九月收“八月炸”,十月則可以收魔芋,之后可以收天麻。這樣一來,每一季都能有收益。用范良元的話來說,再過幾個月他就能在這片林地下面挖出“金疙瘩”。
向壩村位于大巴山的深處,是竹溪縣南部最偏遠的村。過去,村里沒有特色產業,村民收入微薄。而如今,依托高山林海的生態資源,村里多元化林下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天麻、高山有機蔬菜、食用菌、中華小蜜蜂……這些都成為村民們的增收渠道。但光靠賣初級農產品,產品的附加價值較低,收入上不去。向壩村便發展鄉村采摘游、農家體驗游。秋天的板栗采摘,以及“八月炸”、野生獼猴桃等山果采摘,都很受游客歡迎。采摘游結束,還可以順道品嘗村里的林下散養土雞、高山土豆、無公害蔬菜等,進一步促進了林下農產品的銷售。為了更大地發揮當地森林景觀的價值,向壩村又進一步打造四季特色風景,實現了春可觀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賞雪的鄉村旅游路徑,打造獨具山區特色的農旅文化品牌,以旅游帶動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增收。
從單一售賣到集深加工、技能培訓、營銷等為一體
產業鏈延伸助力林下農特產品收益最大化
四月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春花逐次綻放,又到了蜜蜂采蜜的季節。在盧氏縣的蜂產業園內,河南多甜蜜集團盧氏縣莘花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線有序運轉,各種蜂蜜產品經過去雜、灌裝、包裝等程序,最終裝車發往全國。依托“盧氏蜂蜜”的品牌,該公司目前已經推出了包括蜂蜜、蜂蜜水、蜂蜜酒等在內的多個系列共數十個產品,市場銷量十分可觀。
蜂產業是盧氏縣重要的林下經濟產業之一。由于地處秦巴山區伏牛山腹地,盧氏縣境內有大片山林,植物種類多樣,山花繁盛,洋槐花、荊條花、椴樹花、山棗花等蜜粉源多達上百種,十分適合發展林蜂養殖。過去,盧氏縣就有不少蜂農用土方法養蜂,但散戶多、規模小、效益低。近年來,盧氏縣依托生態優勢打造蜂產業鏈,建立養蜂合作社、蜂蜜基地,引進莘花蜂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農戶參與、基地承載的利益聯結機制。經過多年的發展,盧氏縣的養蜂合作社、蜂產品加工企業數量逐漸增多,當地的蜂產業也由過去單一的蜂蜜銷售,拓展到集蜂箱制作,養蜂技能培訓,蜂膠、蜂王漿、蜂花粉的精深提煉等為一體的蜂產業鏈體系,實現了蜂蜜的收益最大化。
盧氏縣匯康蜂產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郭英杰是當地的“養蜂老手”,12歲就開始養蜂。和其他蜂農一樣,郭英杰過去養蜂一般是等著收購商上門收蜜或把蜜拿到集市上賣,沒有深加工,更不要說品牌意識。近年來,乘著縣里蜂產業發展的東風,郭英杰和鄉親們也走上了產業化養蜂的路子,成立公司,開發蜂產品,前幾年,他還投資在盧氏縣耿家村建設豫西蜂情苑蜂文化主題公園,發展蜂文化游。
“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是林下經濟的發展目標,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只有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加大品牌塑造,才能贏得市場優勢。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是全產業鏈的競爭,包括強龍頭、延鏈條、樹品牌等,只搞種植是不行的。
而就拿盧氏縣來說,將林下經濟與產業培育、結構調整、鄉村振興相銜接是其發展的秘訣之一。除了蜂蜜,盧氏縣的林下經濟還有很多,比如在以核桃樹為主的林果樹下套種中藥材,在疏林地內保護培育連翹,在郁閉度較低的有林地下種植繁育天麻和山藥,其他還有林菌種植、林雞養殖等。在此基礎上,當地培育形成了食用菌、中藥材、果品、文旅康養和蜂產業五條產業鏈,“盧氏連翹”“盧氏香菇”“盧氏蜂蜜”“盧氏黃精”也成為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當地的許多林下特色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
盧氏縣可以說是我國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林下經濟的經營主體不斷壯大,2013年以來,我國創建了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677家,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75個,認定了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家,在經營機制、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不僅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記者 王雅婧)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