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樂字號”土特產走向世界
作為天府糧倉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省樂山市是全省農產品精深加工這條重點產業鏈的主要承載地,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也出臺系列“政策包”,支持樂山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們用全省3%的耕地,生產了全省4%的稻谷、5%的豬肉、8%的淡水水產品、9%的禽蛋。”樂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茶、果、藥、林四大特色優勢產業正集聚成群,一大批“樂字號”土特產正走出樂山、走向世界。
五通橋區實施“1+N”精品農業戰略
五通橋區聚焦“小、精、特、優”的特色產業,圍繞“點、線、園、片”發展思路,著力實施“1+N”精品農業戰略,完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構建以糧油為主導,生姜、中藥材、蔬菜等為特色產業支撐的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24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4.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
做優“西壩生姜”品牌。生姜是五通橋的傳統優勢產業,特別是在西壩鎮,栽種生姜歷史悠久。近年來,五通橋區狠抓品牌培育,進一步提升“西壩生姜”品牌價值。2014年,“西壩生姜”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多次在省內外農業博覽會參展亮相,因其皮薄、脆爽、纖維少、肉質細嫩、商品性好,又可加工成泡姜,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西壩生姜”也因此同“西壩豆腐”“西壩米酒”并稱西壩“三絕”,聲名遠播。
該鎮種植生姜3000余畝,年產量1.2萬余噸,年產值5000余萬元。目前五通橋區正在加緊建設零農殘出口備案基地及西壩生姜加工廠綜合體項目,嘗試拓展更大的市場。
蔡金鎮種植澤瀉歷史悠久,但在過去,澤瀉等中藥材存在生產效率低、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近年來,五通橋區不斷改革,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糧經復合經營新模式,通過探索“水稻+澤瀉”輪作模式,為當地農民群眾致富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蔡金鎮澤瀉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年產值2000萬元,帶動當地農戶人均年增收約1萬元。今年,五通橋區明明澤瀉專業合作社與日本、韓國醫藥公司簽訂了直供意向協議,首批訂單的貨物預計5月全面裝箱發往海外,預計可實現創收1100萬元。
產銷一體,蔬菜產業從傳統向多元化拓展。金粟鎮雙漩村毗鄰國道,交通便利,受岷江沖積,當地土層深厚、肥沃,適宜發展農業產業。該村充分利用優渥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全村蔬菜年產量達1.6萬噸、年產值突破1.2億元,戶均增收1.5萬元。同時,該村大力推廣嫁接育苗種植、綠色防控等新技術,開展立體套作、糧蔬輪作等種植新模式,實現“一田三季、同田多收”。并通過實施智能化、機械化建設,建成水肥一體化大棚500畝和蔬菜高產基地4000畝,引導區內農機企業研制專用微耕機械500余臺,全村耕種機械化率達100%,畝均產值提高20%以上。
此外,西壩鎮還獲得了“出境新鮮水果果園注冊登記許可證”,多款特色農產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在提高蔬菜品質和產量的同時,該村注重拓展銷路,在五通橋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與樂山五通化工園區企業搭建“產銷直供、保底收購”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向園區企業直供蔬菜500噸,產值約200萬元。
峨邊宜坪村推廣“果蔬糧藥”復合種植
峨邊彝族自治縣宜坪鄉宜坪村地處峨邊“西大門”,屬于高山地帶,轄區面積10.81平方公里,728戶2307人。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廣“薯玉蔬蔬”復合輪作,探索“果林上山”復合套種,推動“果蔬糧藥”復合種植,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獲評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糧經”輪作,蹚出“噸糧萬錢”發展模式。宜坪村優化模式鼓起“糧袋子”,依托山區坪壩地勢,通過“黨員帶頭+群眾探索+技術指導”模式,推廣“薯玉蔬蔬”“果林套種”山區糧經復合種植模式,馬鈴薯畝均產量提高到3至4噸、玉米畝均產量0.5至0.7噸、蔬菜畝均產量3.5至5噸,形成“千斤糧萬元錢”“千斤果萬元錢”“千斤藥萬元錢”三個“千萬”模式。
拓寬銷售新路子,宜坪村實行“戶種統銷”+“線上線下同銷”模式,黨員致富帶頭人跑市場、擴銷路。引進“億星圓”和“蜀味宜鄉”經營主體,推出四季時鮮農產品定制菜單,打造共享農場新業態,拓展果蔬銷售路徑,帶動銷售高山枇杷等200余萬元,高山蔬菜年統銷額達到2000萬元。
穩定增收裝鼓“錢袋子”。宜坪村堅持適度規模化發展,通過“土特產”種植補貼、優化生產要素等方式,提高群眾精細化耕種積極性,挖掘優質種植戶收入潛力,穩定“半弱”勞動力收入來源,平衡農業機械化、耕地集中化和農民生產就業矛盾,農田每畝均增收1—2萬元。
“林果”更迭,探索“一地多金”發展路徑。向山地緩坡“要空間”。宜坪村開發“四荒”潛力資源,高標準整理低效林3000畝,建成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1000畝,探索實施“果林上山”,充分對接市場需求,選育特色大五星枇杷,打造2700畝優質高效核心示范區,延伸產業發展空間。為示范農戶“出政策”。采取以獎代補形式,鼓勵農戶、大戶發展枇杷產業4000余畝,推廣馬鈴薯、中藥套種1500畝,引進仙山農場、佳山裕水等經營主體,采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得租金、進園務工得薪金,促進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萬元。抓品牌培育提效益。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培優,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品質和生態價值。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