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發優勢”到“持續領鮮” ——看廣西早春茶如何在全國春茶賽道上差異化發展
3月1日至4日,在昭平縣舉行的2025早春茶大會上,“鮮、爽、甘、醇”的廣西早春茶,成為全國各地客商關注的焦點。四天會期,簽約合作項目47個,簽約金額達3.7億余元。
在全國春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廣西以“早春茶”為切口,憑借差異化發展戰略,通過科技賦能、標準引領、“三茶”統籌,逐步實現從“先發優勢”向“持續領鮮”轉變,不斷構建起品質壁壘,打破傳統名優茶產區格局,廣西茶產業在全國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強勁。
天時地利:北回歸線下的“春茶密碼”
今年元旦,“廣西早春茶,喚醒中國的春天”——2025廣西“中國早春第一茶”系列活動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哈爾濱、烏蘭察布、曲阜及區內多地同步舉辦。
廣西早春茶,自古就早。自唐代起,廣西先民便有“立春即采”的傳統,春茶加工還以孟春、仲春、季春精細區分,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廣西最早的一泡春茶,過年之前就能喝到。”廣西茶葉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家琪告訴記者,當傳統的優勢產茶區還在冬寒中沉睡時,時間差讓廣西早春茶贏得先機。
廣西春茶夠早,因為緯度夠低。中國茶葉產區大約位于北緯18°—37°之間,江南茶區位于北緯28°—32°,處于北緯20°54′—26°24′的廣西是我國最南部茶區之一,占據核心產茶帶北緯23°的黃金區位。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茶樹生長發育。茶樹一般在氣溫10℃以上才萌芽,13℃—14℃便可發芽。每年1月,除桂林和高寒山區低于10℃以外,欽州、柳州、賀州、百色、貴港等廣西主要產茶區平均氣溫都在13℃—14℃以上,相較同期眾多大陸茶區日均氣溫高出近10℃。這種獨特的小氣候,使廣西春茶采摘期較其他產區提前30天以上,形成了廣西發展早春茶天然優勢。廣西早春茶在1月20日大寒節氣后陸續開采,到了立春之后,廣西由南至北便進入商品化春茶生產季節。因品質優、上市早,廣西早春茶被中國工程院院士、茶葉泰斗陳宗懋由衷稱贊為“中國早春第一茶”。
近年來,廣西抓住春茶先發優勢,進一步細分市場,通過育種技術以及精細栽培推廣,逐步強化廣西靠前時段采摘制作春茶的優勢,在業界逐步形成了廣西“早春茶產業”的認知。
強基筑本:“三茶”統籌打造“硬核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2月8日,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布央仙人山茶園,三江早春茶全面進入開采季。御香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麗瓊用山泉水沖泡春茶,只見細長的碧綠扁葉在杯中逐漸舒展開,穩穩地立在杯中,單片茶葉如小劍般鏗鏘,一簇茗葉密如叢林,臥在杯底自成一道風景。遠道而來的北京客商秦勇對這一杯神形俱佳、唇齒留芳的早春茶贊不絕口。
“好的三江早春茶,都是能立起來的。”曹麗瓊口中能立起來的三江早春茶,依賴于嚴格的技術標準。她告訴記者,2020年11月,三江侗族自治縣便制定了“三江早春茶”團體標準,并于2021年2月發布。團體標準分為《三江早春茶生產技術規程》《三江早春茶加工技術規程》《三江早春茶產品標準》,從生產種植、加工工藝、產地環境、茶樹品種、產品品質等方面進行規范。“這也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早春茶’的相關標準。”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原一級巡視員、茶葉學會特聘專家郭緒全自豪地介紹。
為進一步推動早春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廣西茶產業有效增長點,自治區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廣西六堡茶及優勢特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多個政策性文件,圍繞將我區打造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早春綠茶優勢區域做了頂層設計,實施了推進綠色高效茶園建設、提升加工水平等七項工程。隨著桂茶1號、桂紅2號、桂茗1號等11個本土新品種及福鼎大白、龍井43、金觀音等一批引進良種應用,我區茶產業無性良種種植率已超60%;推廣集成創新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應用茶園面積超過200多萬畝次,覆蓋廣西60%以上的茶園;廣西有機茶園認證面積0.1525萬畝,綠色茶園認證面積56.14966萬畝。
為進一步做好“三茶”統籌發展,確保我區早春茶產業科學、有序、穩健推進,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每年年底提前部署冬春茶園管護、春季生態茶園建設,組建廣西茶葉創新團隊,設立栽培、加工、營銷崗位專家團隊對各環節進行指導。僅2024年底,茶葉創新導師和科技特派員229人到各地茶園指導生產。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全程監管、品質提升等一系列措施,創新企業聯合檢驗室創建形式,組建800人的專家服務隊,搭建質量服務“一站式”平臺,深入茶葉主產銷區,為企業通堵點、解難點,引導企業規范生產經營,打好質量提升“組合拳”。通過強基筑本工作,廣西早春茶實現從“領先”向“領鮮”優勢轉變,“生態溢價”能力不斷呈現。今年廣西早春茶產量預計達到1.1萬噸,有望再攀新高。
“廣西早春茶在中國綠茶界很有特色、很有亮點、很有前景,對廣西做好早春茶大文章,很有信心!”今年2月中旬,在南寧舉行的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綠茶工作組一屆四次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資深首席科學家、綠茶工作組組長魯成銀對廣西早春茶產業發展予以高度評價。
品牌突圍:從“第一茶”到“第一品牌”
憑借差異化發展,廣西精準地從“早春茶”這個小切口,找到了茶產業發展的大市場。在此基礎上,廣西再出發,從“好品類”向“好品牌”發力。
2003年,在凌云縣舉行的首屆“春茶擂臺賽”,廣西早春茶驚艷亮相,開啟了廣西早春茶的品牌覺醒之路。經過持續20年的品牌培育和推廣,廣西早春茶產業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區不斷搭建平臺,結合國際茶日暨全民飲茶日、杭州國際茶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廣州農交會、海南冬交會等大型專業展會活動,組織早春茶企業參展推介。廣西早春茶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逐步長成“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大家閨秀”,成為中國茶業界的一張靚麗“茗片”。
今年以來,廣西各地茶產區活動精彩紛呈:靈山縣邀請制茶大師用精湛的技藝開炒第一鍋早春茶;三江侗族自治縣將當地侗族非遺展演、民俗展示融入早春茶開茶節中;昭平縣創新“會+品+展+賽”多元融合形式讓早春茶大會更有吸引力,茶園觀光、采茶制茶體驗、斗茶品茗……多樣的推介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茶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千億元茶產業發展目標,采取實招硬招做大做強廣西早春茶產業。”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黃予慧表示,廣西將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機制,推動《廣西早春綠茶》等標準、監管、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推進優質茶樹資源普查、保護與利用,加強茶苗繁育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優良品種繁育步伐,繁育推廣特早生品種,實施茶園標準化建設,大力培訓制茶人員,提高制茶工藝,建設一批高標準的智慧茶園,完善廣西早春茶區域品牌體系建設,助力早春茶產業快速發展。
從千年前“立春即采”傳統,到當今中國“早春茶”團體標準發源地;從提前30天開采的時間差紅利,到“三茶”統籌力推品質革命,廣西早春茶正以“領鮮”實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鮮活發展樣本。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