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如何“圈粉”外國游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隨著我國擴大免簽國家范圍,入境旅游持續升溫。時值春日,我國鄉村憑借秀美的風景更是受到外國游客的追捧。根據聯合國旅游組織執行委員會公布的“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我國入選鄉村數量達15個,是擁有“最佳旅游鄉村”總數最多的國家。這些秀美的中國鄉村,正憑借獨有的自然資源和民俗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到來,了解美麗中國建設成果。
昔日默默無聞的中國鄉村,如今站到了聚光燈下,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這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增加后勁,持續增強“圈粉”能力,讓更多外國游客不僅“想要來”,還能“想再來”才是關鍵。
增加后勁,持續增強“圈粉”能力,需要站在外國游客的視角來完善服務。當前,我國多地文旅市場之所以發展緩慢,很大原因在于硬件設施、軟件服務不到位。外國游客懷著好奇心而來,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對此,一方面,要在“硬件”上發力,從修葺古驛道,到開通更多國際直飛航線,再到提高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要致力于打破制約外國游客到來的“最后一公里”瓶頸;另一方面,要實現“軟件”升級,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適外化”改造,根據外國游客的偏好,推出攀巖、槳板、皮劃艇等“更對味”的服務;優化多語種服務,更加便利外國游客溝通交流;完善旅游投訴機制,及時解決外國游客的困難。此外,金融機構要持續優化支付方式,無論是線下刷卡還是線上掃碼,抑或現金支付,為外國游客提供從入境到出境的全程支付便利。
增加后勁,持續增強“圈粉”能力,要立足當地,加大對鄉村資源的充分挖掘。比如,世界遺產不僅具有稀缺性、神秘性,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滿足外國游客的探知欲,因此,可以加大宣傳和開發力度,如建立非遺體驗區、世界遺產展覽館等,讓外國游客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要加強對民俗風情的價值挖掘。我國鄉村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鄉村有著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如福建省官洋村是閩南文化的代表地,羌族文化則是桃坪村的文化瑰寶。對此,可以建設民俗風情展示基地,發展苗繡、剪紙等農文旅融合產業,激活傳統民俗的市場價值。
增加后勁,持續增強“圈粉”能力,對外的宣傳推介也要跟得上。“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國鄉村有著獨特風貌和人文歷史,對外宣傳可以幫助中國鄉村“酒香飄萬里”。一方面,國內文旅主管部門要加大境外宣傳推廣力度,通過舉辦推介會、專業展會等方式,持續提升鄉村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網絡力量,把田園生活、民俗風情、非遺手作等鄉村題材作品,通過現代傳媒手段進行傳播,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窗口。
增加后勁,持續增強“圈粉”能力,要把落腳點放在“消費”上。吸引外國游客到來后,歸根到底要把“流量”轉化為“消費”,才能拉動消費需求。對此,各地要創造性地開發消費新賽道:一杯“村咖”,一個文創冰箱貼,一組鄉村松弛感大片,一場別具一格的“村晚”,一次熱鬧非凡的“村超”,都能讓外國游客在開心購物、拍照、游覽的同時,有效形成和刺激消費,由此拓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持續增強“圈粉”能力,離不開年輕人的干事創業。我國很多鄉村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人口流失較為嚴重,加上村民觀念比較陳舊,缺乏電商思維,導致文旅資源開發緩慢。年輕人學習能力強、懂電商、活力足,且國際視野較廣,廣袤田野也可以成為干事興業的熱土。對此,國家要制定適合年輕人干事創業的紅利政策,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金融機構要適時提供創業貸款,讓他們更加大膽地投身鄉村建設。對年輕人自身來說,要盡快適應“新農人”身份,發揚自身視野寬、思維活的特點,通過打造特色民宿、文創產品,提供農耕體驗、研學教育等服務,使文旅產業向著精細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
小鄉村也有大容量,這里不僅容得下人間煙火,更容得下國際游客的腳印。我們相信,通過深挖地方文旅資源,做優特色文創產業,持續優化產品服務,中國鄉村將持續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吸引更多外國游客紛至沓來,中國鄉村也將繼續驚艷世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