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產業如何守住“舌尖上的鮮味”?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省級現代農業園天目雷筍生產基地。 受訪者供圖
浙江農林大學竹子研究院教授林新春(中)在指導農民開展雷竹林高效培育技術。 受訪者供圖
在農民的精耕細作,科學家們的殫精竭慮,行業從業者們的共同托舉中,竹筍之鮮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拓寬了地域的邊界,延長了飲食文化的生命線。但又因這口鮮味的不耐存儲,勞動強度大和機械偏少,讓竹筍產業的接續與傳承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歷史的悠長與深厚,如何實現接續與創新,這是我們在美味的回甘綿長中,要細細咀嚼的問題。
在所有的味道之中,鮮的面目最為復雜而曖昧,人們能說出吃到新鮮食物時的感受,卻很難說清什么是鮮味。就在這場尋鮮之旅難以為繼時,我們決定追本溯源,將食材本身的新鮮,作為尋找鮮味的起點。剝開人類重重疊疊的尋鮮歷史,筍的面目在其間越發清晰可見。筍是冬天最美的鮮物,對北方來說,更是如此。杭州人梁實秋,晚年到臺灣仍不忘在北平的食筍記憶,在《雅舍談吃》中他寫道:“北方竹子少,冬筍是外來的,相當貴重。在北平館子里叫一盤‘炒二冬’(冬筍、冬菇)就算是好菜。東興樓的‘蝦子燒冬筍’,春華樓的‘火腿煨冬筍’,都是名菜。過年的時候,若是以一蒲包的冬筍一蒲包的黃瓜送人,這份禮不輕,而且也投老饕之所好。”
就這樣按圖索驥,我們來到了中國竹子之鄉浙江臨安,來尋一道美味,看一方水土,講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在農民的精耕細作,科學家們的殫精竭慮,行業從業者們的共同托舉中,竹筍之鮮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拓寬了地域的邊界,延長了飲食文化的生命線。但又因這口鮮味的不耐存儲,勞動強度大和機械偏少,讓竹筍產業的接續與傳承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歷史的悠長與深厚,如何實現接續與創新,這是我們在美味的回甘綿長中,要細細咀嚼的問題。
只為那一口鮮
筍,本就是應季而生的鮮物,但歷來嗜筍的人們,仍不斷追尋著它的極致之鮮。宋代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錄了傍林鮮:“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敝窳掷锿趤眭r筍,就在竹林邊用竹葉小火慢慢煨熟而食。清幽的環境,芳香的竹葉,讓這樣的竹筍吃法達到了即食之鮮的頂峰。
經過層層演變,如今在所有筍菜中,最經典、最好吃、最不容錯過的,還是一道“腌篤鮮”。腌是咸肉,鮮是鮮筍和鮮肉,放在一起大火燒開,小火慢燉,一開鍋,就能看見氣泡篤篤篤篤地四面冒起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說,中國的烹飪有兩點別于西方,一是重視食物的“組織肌理”,二是仰仗“味道的調和”,舉出的例子,便是竹筍燒肉——“嫩竹能給我們牙齒以一種細微的抵抗……(竹筍)它不油膩,有一種神出鬼沒般難以捉摸的品質……竹筍和肉煮在一起,會使肉味更加香濃,豬肉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會吸收肉的香味?!?/span>
是什么決定了一鍋腌篤鮮的好壞?在臨安干了十幾年竹筍烹飪的鄭小平認為,一是要看筍本身的品種好不好,二是要看筍有多新鮮,這兩件事,已經決定了一鍋腌篤鮮品質的大半。他告訴我們,做腌篤鮮,還必得用傳統柴灶大鍋。要趁著一根大柴火旺時將鍋燒開,此后自然而然會變成火力較為微弱的炭火,才有“篤”的效果,才有煙火氣。如果是煤氣灶,大火時分散不開,四面滾沸,小火時則受熱面積只有中間拳頭大一塊,不夠均勻,那就怎么燒都燒不出柴灶的味道來。
提起臨安人有多嗜筍,鄭小平說:“我們這里過年的時候,家里必須要有筍,如果沒有,這個年就算沒過好?!币f江浙滬一帶,哪里的人最愛吃筍,臨安人肯定會去爭這第一把交椅,“不信你去外面的飯館看看,哪家沒有一個筍菜?哪家沒有一道腌篤鮮和油燜筍?而且我們這里不管炒什么菜,都要放上兩片筍,這是標配。因為筍完全可以當作輔料,用來提鮮。”
臨安人最愛吃的竹筍品種是雷竹(因在早春打雷時出筍而得名),雷竹的品種中,又以產量高、出筍早的細葉烏頭竹為主。這里的筍長得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它的筍殼呈淡紅色或者暗紅色,這與當地以紅壤為主的地理環境有關。而且這種土質含沙量少,保水性好,再加上當地溫差大,筍也比別地的好吃,口感爽脆,還帶著一點甘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有“加持”的作用:這里地處北緯30度,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土層深厚。為了滿足臨安人過年一定要吃筍的習慣,竹林覆蓋培育技術將出筍日期從每年的3月初提前到了上年的12月下旬,如果竹林覆蓋得早,11月左右就能出筍,產量也從每畝1000多斤提高到了3000斤以上。不僅能充分滿足人們舌尖上的享受,由于春節期間市場需求量大,農民趁這段時間也能賣個好價錢。
吃筍不忘挖筍人
凌晨四點,萬籟俱寂,只有竹林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輕響,夜色籠罩下,突然出現點點亮光,如果不走近看看,還以為是天上的星星掉落林間,其實是筍農頭上的探照燈發出的光亮。他們肩上扛著一根長長的筍鍬,為了遠在上海等地的人們也能當天吃上最新鮮的筍,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由于采用了竹林覆蓋技術,雷筍不是特別容易被發現,得眼睛看得準,腳感好才行。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竹子首席專家沈振明告訴我們,筍破“土”(覆蓋物)時,“土”層一定會呈現略微拱起的裂痕?;蛘吒杏X腳下有硬物頂著,下面必然有一棵筍,這種不見光的筍品質最好,俗稱“黃泥拱”。沈振明說,因為“寸筍寸金”(春節前的地頭價在20多塊錢一斤),哪怕少挖一小塊,都是很大的損失。所以挖筍的時候,最好是直接挖斷筍篼(筍的根部),有經驗的筍農,會用筍鍬鈍的一面順著筍蔸的方向扎下去,憑著手感就可以判斷出筍篼的位置。扎下去后先把底部的空間撐開,再把筍鍬調轉到銳利的一面,對準筍篼斜著用力一切,一棵完整的筍就被挖出來了。雖然筍篼并不好吃,但是留著它有利于保鮮。接下來就要分級,按照筍的長短大小分門別類,長得最勻稱、個頭最合適、殼色紅亮、品相完整的筍可以賣到100塊錢一斤?!斑@并不是漫天要價,而是高品質的筍很少見,100斤普通筍,也挑不出5斤。”沈振明說。
當地的筍農,不光勤勞,還極富智慧。筍鍬就是家家戶戶根據常年挖筍的經驗,多次改良而成。它的分量不輕,由生鐵制成,底部又尖又扁,這是為了保證既能把筍鏟斷,又不會把竹鞭弄斷。筍鍬另一頭則像扁擔,底部有一道溝,農民用一頭挖好了筍,再用這一頭挑起筍筐,扛在肩頭。
記者在竹林里行走,感覺像是踩在松軟的地毯上,抬腳一看,腳底沾滿了黃色的碎屑。再問,才知道提前出筍的秘密,就藏在這碎屑里。“這就是竹林覆蓋技術?!闭憬r林大學竹子研究院教授林新春說,要蓋2~3層,最上面一層是稻殼(當地竹農叫作礱糠),最底下是雞糞或者麥灰。這些東西會慢慢發酵,隨著溫度上升,稻殼就會起到保溫的作用。溫度一般控制在20攝氏度左右,太高了容易燒壞竹子。所以這項技術雖然也有標準,但還是要根據每年的氣溫、各地不同的地理條件、局部小氣候的差異,來靈活調整覆蓋的時間和厚度。
“除了能提前出筍,這項技術還有什么好處呢?”記者問道。
“這項技術把稻殼、秸稈和竹葉,這些所謂的廢棄物也給利用起來了?!绷中麓核懔斯P賬:僅一個臨安區的雷竹林,就有30多萬畝,一畝地至少要用五噸多的礱糠。“所以需求量是很大的,這些東西現在供不應求?!?/span>
說起這項技術的起源,則是出于一次偶然。上世紀80年代末,當地一位農民收完水稻,就把秸稈放在雷竹林里了,后來冬天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秸稈下面竟然長出了竹筍,但那時并不是出筍的季節。專家們從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后,也很好奇,專門過去研究,后來揭開了謎底:秸稈覆蓋有增溫的作用,所以提前出筍了。
好的技術,得讓農民真正學會,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在臨安,專家除了定期給農民開展培訓之外,還承擔著培養土專家的任務。“首先挑一些有一定種植規模的,種得比較好的,熱心腸的,讓他們再滾雪球似地帶動周邊農民,這樣產生的示范效應就能無限放大?!绷中麓赫f,確定人選的流程是很嚴格的,要一塊地一塊地地去看,給每個人的考試成績打分,優中選優。
土專家們,也就是農民身邊的人言傳身教的效果也是專家們比不了的。“大家都喜歡跟周圍的人比較,看見同一個村的人賺了錢,就會去打聽打聽,然后跟著學學,去人家竹林里轉轉,有不明白的可以隨時問。”林新春說。
臨安觀夫家庭農場負責人邵觀夫種筍有35個年頭了,在年年月月與筍為伴的日子里,他摸索出了一套心得:新種竹林翻土的深度一定要在五十厘米左右,這么做是為了保筍,因為土壤的透氣性得好。他家竹林覆蓋的材料也跟人家不一樣,用有機肥和蛋白質高的菜籽餅來打底,再覆蓋麥灰和稻殼。覆蓋前則要先把地塊澆透,得保證地下20厘米左右的地方水分充足,因為竹鞭一般就長在這個位置。覆蓋的時間也要恰到好處,蓋早了,竹鞭還沒到休眠期,還在長鞭,營養就沒法給筍芽供應了。
竹林也講究個休養生息,不能年年覆蓋,高強度經營,而是要輪休。連續覆蓋兩三年之后,至少要空個一兩年。但為了保證每年的產量,邵觀夫采取的辦法是,“一畝地分兩邊,只蓋一邊,另一邊不蓋,留筍養竹,過兩年兩邊再輪換一下?!倍译S著氣候變暖,覆蓋的難度越來越大,“因為外部氣溫升高了,再蓋的話容易毀苗,但不蓋也不行,覆蓋的量要隨時調整?!?/span>
鄉土專家們的第一手經驗,在專家們眼里是很寶貴的,“因為我們搞研究的話,沒法給每個地塊,每個小環境提供精確的計量數據。都是給一些普遍性的做法,提供一些通用的原則?!绷中麓赫f,反而是這些土專家們的實戰經驗,能夠幫助周邊農民解決實際生產中各種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們與邵觀夫的交談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因為他家里總是有人來?!袄仙郏覀兗业墓S出不來是怎么回事???”“今年土太干了怎么辦啊?”邵觀夫招呼完村民們,轉頭跟我們說,“我們家斷不了人?!?/span>
一場機械化攻堅戰
種竹這件事,特別講究精耕細作,也特別費時費力,就拿竹林覆蓋這個環節來說,礱糠只能人工用扁擔挑進去,因為竹林太密,機器進不去。覆蓋的時候也得靠人工,總體上得蓋得均勻,但是四周要稍微厚一些,起到擋風的作用。去年一月到四月,老邵跟老伴一共挖了六萬多斤的筍,人瘦了七八斤。挖完筍也沒法歇著,“還要接著砍老竹,否則竹林太密了,會影響竹筍的萌發”。
老邵常常感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干這些活了,寧愿坐在辦公桌前打電腦。去年,老邵的兒子兒媳回家過年,幫著父親干了一天的農活,用獨輪車推50多斤雞糞的時候,因為沒有掌握好平衡,雞糞全都翻到水溝里了,自己也弄得渾身都是水,回來就嚷嚷著再也不要干這活兒。
不光費力,還費錢。種竹的成本是很高的,邵觀夫算了筆賬:一畝地的成本,包括礱糠、麥灰、肥料和人工的費用,要在一萬三左右。單說請人,一人一天的費用大概在330塊錢,得管五頓飯,除了一日三餐,人家上午和下午還要吃點心。由于杭州本地的經濟比較發達,人工費便水漲船高,當地就業機會也多,人們的職業選擇也多,“所以就沒必要非得辛辛苦苦干挖筍的活兒”。
但只要人們還愛吃這口筍,竹筍文化就會存在,但要想讓這文化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就得保證源頭的活水要滔滔不絕,邵觀夫們的事業要后繼有人。在老邵看來,“只要這活兒干起來能輕松點兒,年輕人就愿意回來了”。
因此,機械化勢在必行。
目前,臨安竹筍產業的機械化程度不是很高,但灌溉環節發展得比較好,水源保證的話,基本都能夠實現噴灌。在竹林病蟲害防治和撒施葉面肥上,無人機的應用也逐漸多起來了。但是在其他環節,就難見到機器的身影了。“由于竹林很密,機器很難進去,所以我們現在在搞竹林的密度試驗,既要滿足產量的需求,又要能讓小型機械進得去?!鄙蛘衩髡f,就拿雷竹林來說,一畝地在一兩千株左右,一個人進去都不一定能轉得開身,這就決定了不太能把大田里的機械,比如翻耕機之類的直接拿來用,“就進不去”。目前的方向一是研發小型機械,二是縮減竹林密度到適宜的程度,比如每畝600~800株,每棵竹子之間的間距大概在一米,這樣小型的翻耕機就可以進去了。
科學家們還在積極研發礱糠吸放機,因為礱糠的挑放特別費力,不僅要人工挑進去覆蓋,筍期結束后還要挑出來。“所以我們就想著能不能用的時候,把礱糠放進去,不用的時候,再把礱糠吸出來?!鄙蛘衩魈寡?,礱糠吸放機的研發難度比較大,要解決很多問題,首先得能夠大幅提高勞動效率,“如果只能提高兩三倍的話,意義不大”。還得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使用。下雨天挖筍翻出的爛泥會讓礱糠變重、結塊,這樣把礱糠吸出來的時候,機器管道就很容易堵塞,從而影響使用功效。就算解決了這些問題,它也不能太貴,太笨重,不能給人制造額外的麻煩。
產業持續賦能
竹筍產業要想實現長久發展,不光要解決種植環節的問題,種得好也得賣得好才行。如果是一家一戶單獨對接大市場,小農們根本沒有多少議價權,銷售渠道也不暢通,林新春一直鼓勵土專家們成立合作社,人多力量大了之后,在價格上也就有了發言權。
在發展合作社的過程中,臨安人特別注重適度規模經營,所以當地合作社的竹林規模都不大,流轉20畝地便算是中等偏上規模的大戶了。一方面是量入為出,比如兩個人的家庭農場,就流轉兩個人能忙得過來的地。另外就是節省成本了,“現在的人工費太貴,能少雇人就少雇,我們兩個人的話,20畝地平時忙得過來,農忙季臨時雇幾個人就可以了?!鄙塾^夫說。
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人們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鮮筍。但等到3月中旬鮮筍大量上市,價格會低到幾毛錢一斤,“這時候農民就不愿意挖了。”林新春說,但賣給加工企業就會比較好,因為這時正值加工企業開秤收購,收購價會更高,收購量也大。單說杭州西馬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馬克公司),“我們對自然筍的收購價在一塊三左右,一天的收購量就在30萬斤左右?!惫矩撠熑送趿堈f,這樣其實對農民就起到一個兜底的作用。而且那個時候,總有些筍吃不掉,需要保存,但鮮筍的保鮮技術目前成本還比較高,多出來的這些筍,加工企業正好可以物盡其用。
“那加工筍會丟失掉筍的鮮味嗎?”
“我們會盡可能地保證它的鮮味和脆度,從地里挖出來到完成初步的加工處理,時間會控制在12小時之內。但顏色看著會沒有那么白凈,畢竟我們從不用硫磺熏制。”
西馬克公司還在想方設法把筍不可食用的部分利用起來,做成調味類產品,一方面實現了廢物再利用,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同時節約成本,“畢竟這些原本是賣鮮筍時直接扔掉的東西,收購價會比較低?!蓖趿堈f。
雷筍好吃,必然會吸引鮮味愛好者們蜂擁而至。“目前江西、江蘇、廣東、安徽等10多個省市也開始種植雷竹,導致大量雷筍涌入市場,價格直線下降。2023—2024年雷筍的價格只有今年的三分之一,這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們很難控制。”沈振明說。但臨安天目雷筍的味道還是獨一無二的,“這里黃泥土覆蓋率遠高于其他地區,黃泥越深厚筍越脆嫩。出了這片山,筍就沒有這個獨特的鮮味了?!鄙塾^夫說。
臨安的天目山脈地處北緯30度,是雷筍生長的絕佳地帶。這里出產的“天目雷筍”,殼薄肉肥,色白質嫩,鮮中帶甜,清香松脆。正是因為有這些優質的特性,2021年“天目雷筍”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但臨安人依舊不滿足,“我們在天目雷筍的基礎上,又搞了‘天目山寶’這個高端品牌。一方面是宣傳‘天目雷筍’的地理標志,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障百姓的收益,滿足顧客的多樣需求?!鄙蛘衩髡f。
“目前‘天目山寶’的品牌影響力如何?”
“已經入選了2014—2024區域農業卓越影響力品牌,獲得2024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區縣市第1名?!?/span>
當初要走品牌化之路,除了要穩定價格,還因為臨安人意識到,人們選購哪種農產品,大都通過地理標志或產品品牌來識別,比如五常大米、贛南臍橙、金華火腿等,其優越的品質和廣泛的知名度,讓它們在全國范圍內都站穩了腳跟。
“那么要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培育天目雷筍品牌,讓它走得更穩、更遠呢?”記者問道。
“對此,臨安制定了《臨安區“天目山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五年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8)》,將持續深化天目雷筍的品牌標識、標準準入、優質生產、營銷推廣等體系,開展天目雷筍品牌溯源,不斷完善品牌發展格局,引導天目雷筍依托於潛、太湖源、高虹等竹筍交易市場,保持良好的商品屬性,持續占據華東市場,逐步拓展全國市場?!迸R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副書記鄔奇峰表示,希望天目雷筍被更多人熟知,讓全國各地愛吃筍的人都能品嘗到來自天目山的地道鮮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