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橘北枳談起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者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產品,也就是具有真實性、地域性、特異性和關聯性的地方特產。
我國有句成語叫“橘生淮南”,出自《晏子春秋》,原文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段話表明春秋時期人們已對地理環境的變遷會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有了足夠的認識,當時就有了地理標志產品思想的萌芽。
宋朝范成大在出使金國的途中,見本是河北燕地的西瓜,引種河南遍布種植后已味淡如水,遂作《西瓜園》一詩:“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對當時西瓜引種不如原產地品質好發出感慨,同時也指出有些植物引種確實可以保證品質不減,如同引種的葡萄、苜蓿。
在古時,“百果第一枝”的櫻桃,作為貴果薦宗廟之用,以吳江櫻桃頗負盛名。唐朝白居易的《吳櫻桃》寫道:“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秾氣味殊……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蹋破珠……”他刻畫吳江櫻桃的特異味覺為“甘為舌上露,暖作腹中春”,即吳江櫻桃紅珠觸破后甘汁如露在舌,入腹則溫熱回味無窮。“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南宋詞人蔣捷在南宋滅亡后,流浪途中經過吳江的吳淞江時有感而發,寫的也是吳江的櫻桃。
木瓜則有南宋陸游對宣城木瓜奇香入木三分的刻畫,他在《或遺木瓜有雙實者香甚戲作》一詩中寫道:“宣城繡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嘗。”宣城木瓜香氣襲人,他以鼻嗅代舌嘗即可滿足食欲。
對嶺南荔枝的描寫,則有蘇軾的《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特別是古詩“葉青如碧蓮,梗紫如紫綬,味滑若奶酥,氣清勝蘭芳”,對莼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柔滑的口感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和評價。
對動物食材地方特產的介紹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對吳江的鱸魚,北宋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留下了“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奇絕之句,描寫鱸魚捕撈、交易的繁忙景象。北宋陳堯佐留下名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從此吳江便成了鱸鄉。元末明初陶安的《過吳江》“人家住處近菰蒲,咫尺風濤隔太湖。暫泊征橈問漁父,如今可有四腮鱸”,描寫鱸魚極品四腮鱸一魚難求。明朝王穉登也留下詩句“歸舟遠望長橋外,白鳥丹楓秋一帶。釣雪灘頭結網人,不知可有鱸魚賣”。兩首詩都描寫了對能否買到吳江鱸魚的焦慮心理。
對豬肉,明末清初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的五言律詩《浦江火肉》寫道:“至味惟豬肉,金華早得名。珊瑚同肉軟,琥珀并脂明。味在淡中取,香從煙里生。腥膻氣味盡,堪配雪芽清。”這首詩把金華豬肉的質、色、味、香描寫得淋漓盡致。
元朝曾“恨無上天梯”終落“斷腸人在天涯”的馬致遠在他的《撥不斷》曲中留下了“菊花開,正歸來……在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的句子,呈現一桌精美佳肴。
以上詩詞中描寫傳唱的地方特產,今天還存留養殖種植的基本是地理標志產品,并形成了馳名四方的地理標志商標。但在當時封建社會,沒有市場機制,這些寶貴的地理標志文化思想沒有發展為地理標志產權保護制度和理論。同時也囿于當時的交通條件和產品加工技術有限,這些鮮活地方特產也不需進行產權保護,異地難以侵權,“一騎紅塵妃子笑”光運輸成本就很高,更不用談“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終極成本”。當然,這兩句詩作者目的在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勞民傷財,必被人民所推翻的道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新鮮地理標志產品一物難求的珍貴程度。
古代我國雖沒有地理標志產權保護制度和商標制度,但借助詩詞的傳播,這些優良地方特產美名遠揚、家喻戶曉。我國古文詩詞中滋養的地理標志文化胚芽,對我們今天在鄉村振興中培育地理標志保護文化,加強地理標志產品產權保護,加強品牌建設,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引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能保護動植物原品種,保護民俗促進建設特色村鎮,協同帶動鄉村旅游產業同步發展。總之,地方政府和鄉村振興等部門要善于運用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朱與墨 )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