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掘金 “龍”騰沃野
湖北黃石,歷史上是一座被工人扛在肩上的城市,工業城市經濟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矛盾與困惑相生相伴。“六山三水一分田”的黃石,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6%,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僅不到10%,如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期的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黃石市發揮區位優勢,在傳統種養業里‘淘金’,著力打造‘小特鮮、美精尖’,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推進水產、中藥材、蔬菜、茶葉、水果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精品農業,解鎖了鏈式發展‘新密碼’。”黃石市委書記郄英才介紹。
一粒米、一顆果、一條魚、一只禽,都是黃石積極探索當地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一組數據,令人振奮:全市水產養殖面積53萬畝、產量26.81萬噸,中藥材種植面積10.15萬畝、產量1.6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48.27萬畝、產量98.16萬噸,茶園面積9.02萬畝、產量2100噸,水果種植面積24.23萬畝、產量25.9萬噸。另一組數據顯示,2024年,黃石市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38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60家、增長26%,實現了3年翻一番,打造了一批農業頭部企業,形成了鄉村產業“新雁陣”。
下足繡花功夫,做好“土特”文章,支持能人回鄉,應用先進技術,實現從“頭雁”領航到“雁陣”齊飛,一批“達人”及龍頭企業在各自領域發揮聯農帶農效應,黃石蹚出了一條工礦城市綠色轉型、向農向新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
能人帶動——
“頭雁”領航,奏響產業振興新樂章
在黃石大冶市,有一座讓人嘆為觀止的“國家礦山公園”,它見證了華夏青銅文化演變及新中國第二個鋼鐵工業基地“華中鋼鐵公司”的前世今生。大冶市委書記孫輒坦言,“鋼鐵之城”乃是往日的輝煌,如今作為全國百強縣,在向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轉型中,大冶市堅持以產業振興牽引鄉村振興,統籌資金資源推動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擴規提效,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近年來,五大農業產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2024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近百億元,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在大冶市靈鄉鎮風橋村陳家山中,坐落著一座千畝藥博園。走進山林間的中草藥種植基地,陣陣藥香撲鼻而來,黃精、白芨等各類中藥材漫山遍野,郁郁蔥蔥。掃描草藥苗旁的二維碼,藥材特點和藥用價值一覽無余。
園區由大冶康之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建成,集藥材種植、養生、休閑于一體,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重點扶持項目,也是鄂東南地區最大規模的養生基地。
2024年“湖北省十佳農民”馮海明是這座藥博園負責人,馮海明父子扎根鄉村,依托當地山林水源優勢,發展中草藥產業。他們的創業故事是能人回鄉,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典型。
2014年,風橋村引入馮海明發展中藥材產業,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引進鐵皮石斛的生產及栽培技術,在樹樁上種植鐵皮石斛,在棗樹嫁接種植鐵皮石斛,不僅創建了共存共享的生態環境系統,也使鐵皮石斛的品質迎來飛躍。經過十年的發展,這里已成為黃石地區最大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基地生產的鐵皮石斛鮮條、干花、微晶粉、楓斗、切片、寸條六大產品暢銷市場,而后研發出石斛面條、牙膏等深加工產品更是受到市場青睞。
通過開荒地、引品種、強技術,馮海明帶動周邊農戶種植了400多種名貴中草藥,制定種植技術規范,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架橋鋪路”。在他的引領下,基地周邊68名農民實現了就近就業,38戶低收入農戶通過種植中藥材戶均增收2萬元。
早年去往浙江省杭州市從事水產養殖的李名富,是大冶當地遠近聞名的甲魚養殖帶頭人。2022年,他帶著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滿懷對鄉村振興的熱忱毅然回到家鄉,創立了湖北富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湖北宇騫冷鏈物流公司,帶領當地農戶發展水產養殖。
“起初,公司主要以母種繁育、甲魚苗工廠化孵化、成品養殖為主,后面拓展至精深加工領域,又逐步延伸到飼料的研發、生產、銷售等上下游。只有打通了全產業鏈,產業才能走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李名富說,通過幾年的發展,公司不僅為業界樹立了標桿,也成為全國甲魚養殖行業特大規模全產業鏈龍頭企業。
如今,小甲魚成了“富甲一方”的大產業。通過培育“圓邊黑花鱉”等品種,李名富的“黃金湖甲魚”品牌逐漸走俏“冬補”市場。在養殖推廣中,他積極與農戶開展合作,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市場回收等服務,不僅降低了市場風險,也讓農戶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幾年來,公司聯合合作社養殖黃金湖甲魚近5000畝,年產值超過1億元,參與公司合作養殖的農戶年均畝增收8000元,真正為養殖戶披上了致富“黃金甲”。
眼下,科技興農已然成為黃石農業發展的嶄新亮點。早春時節,走進陽新縣龍港鎮車橋村的蔬菜基地,放眼望去,6萬余平方米的日光玻璃溫室、連棟大棚一望無際,尤為壯觀。大棚內絲瓜、螺絲椒、番茄等蔬菜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在這里,水肥一體機、自動打藥機、植物生長補光燈、物聯網智慧信息采集控制系統等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充滿了“科技范兒”。
“公司由陽新與山東壽光蔬菜種植企業合資成立,致力于引領當地蔬菜產業發展,打造‘壽光模式’的‘陽新樣板’。”陽新恒嘉盛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王文堂是一位有著多年在壽光種菜經驗的“老把式”,對于園區建設、種植管理、蔬菜銷售等全鏈條流程,經驗十分豐富。他告訴記者,公司建有166畝高科技產業示范園,包含新品種實驗試種區、高標準蔬菜種植示范區、蔬菜瓜果采摘區、智能化育苗館、智慧農業展示館和蔬菜分揀中心等六大區域,從種子研發、種植管理、采摘包裝到物流配送,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日光大棚、連體大棚年生產量約有1400噸,產值約65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100人,其中固定人員50人,臨時季節工約5600人次,通過玻璃溫室智能化育苗,還可向周邊農戶提供種苗,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蔬菜產業。
“近年來,黃石市支持能人返鄉創業,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服務,與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制定行業標準,引領了產業的升級迭代。”黃石市委副書記郝勝勇介紹,為加快人才培養,推薦近百名企業代表參加全省鄉村產業振興“頭雁”培訓,為產業發展“孵育”人才,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批返鄉能人帶著技術、攜著熱忱,積極投身于黃石市農業產業振興發展,帶動農民共同致富,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延鏈強鏈——
立足資源稟賦,撬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陽新縣,位于黃石市東南部,全縣有超過46萬畝水面,大小湖泊水庫眾多,滋養出當地豐富多樣的禽類資源。
“來都來了,搞只屯鳥吃哈?”來到陽新縣,當地人總會親切招呼來客,一嘗當地獨具風味的特色美食——老屯鳥湯。
“屯鳥”,是陽新縣特有之字,也是陽新當地特有品種“陽新番鴨”的俗稱。早在1759年,陽新地區就開始飼養番鴨,經過250多年本土改良和培育,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品種特性。近年來,屯鳥因其細嫩的肉質、鮮美的湯品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遠近聞名,并在2017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良種是產業的源頭和基礎。在發展初期,種苗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一度讓屯鳥產業發展十分受限。一開始,屯鳥都是散戶飼養,縣里擔心銷不出去,和深圳市場簽訂協議運送活禽,但時間長了銷量見漲,生產能力卻跟不上。
為補齊供應鏈短板,解決種苗供應問題,2023年,陽新在當地建成保種場,建設包含核心種群舍、擴繁群舍、育雛舍、孵化車間等10余棟設備廠房,生產種苗規模可達2萬羽,生產線每年可孵化種苗100萬羽,全面解決了從保種、孵化、育雛到供苗等一系列種苗供應問題。
陽新縣委書記楊波介紹,從一只屯鳥到一碗湯,在推進產業全鏈條發展上,“路徑圖”指向十分清晰:主張“抓兩頭帶中間”,即主抓源頭保種選育、產品加工,帶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展。
在加工端,結合屯鳥的肉質口感、營養含量、養生價值,陽新多樣化開發鹵味、羽毛加工等產品,實現一只屯鳥吃干榨凈。通過建立白條屯鳥、冷鏈物流以及供應鏈體系,推廣全屯鳥宴16道菜系走出陽新,在武漢周邊城市圈布局屯鳥湯體驗館……如今,不論是在當地舉辦屯鳥湯節、各地博覽會等活動上,還是線上農產品電商直播平臺,陽新屯鳥一度成為熱銷“網紅貨”,市場知名度持續升溫。幾年時間,當地通過不斷開發新產品,填補產業鏈深加工空白,開拓消費市場新藍海,撬開了百億產值市場的大門。
“陽新屯鳥歷史悠久、品種獨特、前景廣闊,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發展優勢。”郝勝勇對這個特有品種十分贊賞,他說,黃石市大力推進品牌強農戰略,從苗種繁育、標準養殖、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給予全鏈條支持,推動了陽新屯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各方主體也在分享著“鏈”上效益。在陽新縣王英鎮德豐生態采摘園里,6500平方米生態林下養殖區域,成群的屯鳥“走進”蔬菜大棚,它們毛色鮮亮,體態勻稱,邊“溜達”邊采食地上的雜草和昆蟲。
采摘園負責人郭麗芳告訴記者,這里的50畝陽新屯鳥標準化養殖小區,年出欄陽新商品屯鳥4萬羽,年產值可達400萬元。“這幾年算下來,通過發展林下養殖,年均利潤約60萬元,為16人解決了就業問題,人均增收可達5萬元。”
如今,通過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陽新屯鳥實現了從地方品種到主導產業的華麗蛻變。但縱觀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近況,屯鳥產業的破題出圈并不是個例。
作為黃石市大冶地方品牌中最閃耀的“名片”之一,中國勁酒家喻戶曉。從一家縣域酒廠,到如今擁有保健酒、草本白酒、中醫藥三大業務板塊的現代化健康產品企業,勁牌有限公司建廠70余年來,專注于中藥材研發、生產、銷售環節,始終不斷進行著延鏈、補鏈、強鏈,在實現自身穩健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扎牢了“根”。
面向上游,公司在湖北黃石、四川宜賓、貴州茅臺鎮建設清、濃、醬三香原酒釀造基地和陶缸酒庫,在全國建立100余個中藥材種植和直供基地,為高品質保健酒的研發和供應奠定了基礎;面向下游,完善中藥材種植加工流程,成立基礎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實現從原料、生產到產品的全產業鏈科技賦能……
在全產業鏈的提振引領下,公司在中醫藥業務板塊構建起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生產、中藥配方顆粒的一體化產業鏈條,不僅為公司發展開辟了廣闊新賽道,還帶動當地中藥材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企業共同受益,為鄉村產業發展蓄勢聚能。
培育龍頭——
產業集聚,帶動“土特產”闖出大市場
初春時節,湖北椿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上,生機勃勃的香椿樹萌發出一捧捧鮮紅的嫩芽,飄散著獨特的香氣。600平方米加工廠房內,生產線正加速運轉,趕制著今年新春供應市場的香椿凍干、香椿醬等產品。
地處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王鎮西北部的貴灣村,位處低山丘陵地帶,是長江、大冶湖、貴灣湖水流交匯之地。近年來,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和能人回鄉創業,香椿產業在這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香椿產業的從無到有,要從回鄉創業的李祥兵說起。2017年底,曾任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廣西地質勘查院百色分院院長的李祥兵回到家鄉,斥資518萬元,注冊成立湖北椿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山丘地800余畝,發展香椿產業。通過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湖北師范大學等專家團隊在育苗、無性繁殖、穿插嫁接等方面的專業指導,目前公司已擁有矮化中華紅系列香椿品種15個,公司通過“示范帶動+農戶種植+公司回收”的方式,輻射帶動大王鎮6個村種植香椿,總面積超過1600畝。
產業集群逐步壯大,帶領大王鎮的香椿品牌一步步走出了山窩窩。隨著人們對于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青睞,“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模式大幅拓寬了銷售渠道,大王鎮香椿產品也被送往全國各地,“鑫椿緣”和“大王香椿”品牌也逐漸叫響了知名度。有了“香椿產業”基地,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有了落腳點,公司與村黨支部、駐村工作隊共同成立香椿產業支部,幫扶32戶脫貧戶增收致富,每戶年最低增收3000元,最高增收萬元以上。
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近年來,在黃石市一系列政策、資源、資金的扶持培育下,一批龍頭企業創立發展,帶動了幾大重要特色產業全面開花。
湖北愛媛二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付寶貴返鄉創業30多年,邁入80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在果園,培育優質新品種“愛媛28號付柑”,輻射帶動發展“愛媛28號付柑”6萬余畝,累計惠及農戶1500余戶,解決就業6000余人。近年來,該品種憑借香甜口感和出色品質在國內外農產品展覽會上屢屢獲獎。
金海女兒山白茶產業園位于黃石新港工業園區,通過大刀闊斧關閉煤礦,讓昔日煤山變茶山、礦工變茶農。近年來,園區引進國內外知名茶企,建立“茶企+專業合作社+繁育科研基地+示范茶園+農戶茶園”多層次產業體系,已成為鄂東南最大的白茶加工貿易和電商基地。目前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2萬畝,成為湖北省單體規模最大的白茶種植基地,發展起40多家白茶合作社,年產茶葉近30萬斤,實現產值過億元。
從2015年起,一年一度的金海白茶文化節更讓萬畝茶園增添了獨特魅力。每年春日,各方游客紛至沓來,在閑逛春茶市集、觀看文藝演出的同時,亦可感受鄉村茶園的美好風光。“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金海立足自身生態優勢,加快推動農旅融合,已逐漸打造成為黃石獨特的茶文化高地,為產業振興注入了更多鄉村文化動能。”黃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玲說。
隨著白茶基地提升、柑橘規模種植、香椿深加工產業的逐個推進,如今金海女兒山白茶、湖北愛媛、大王鎮香椿等多個“土特產”名片已在一眾特色農產品中閃耀出圈,走上了“世界貨架”。黃石市副市長徐丹婭在談到政策驅動時表示,近年來,黃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出臺了“屯鳥八條”“甲魚七條”,加力加速打造“陽新屯鳥”“黃金湖甲魚”“西塞鱖魚”三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兩品一標’農產品68個,陽新湖蒿、金海女兒山白茶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獲國家地標產品認證,‘金海白茶’‘殷祖白茶’榮獲第二十九屆武漢茶博會特別金獎,‘陽新屯鳥’獲評第二十一屆中國農交會最受歡迎產品,康之堂鐵皮石斛、大王香椿等6項產品獲第十七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金獎。”黃石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
談及黃石市特色農業發展未來之路,黃石市委副書記、市長吳之凌表示,下一步將立足自身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綠色化、品牌化和規模化發展;加強技術創新,探索科學高效種植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黃石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節點城市,伴隨著農業產業鏈建設、公共區域品牌打造、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發展精品休閑農業等工作的扎實推進,黃石這座“點石成金”的工業強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上奮發有為”的殷殷囑托,強化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正以昂揚的腳步在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大道上感恩奮進、闊步向前。(采訪組成員:李煒 何紅衛 祖祎祎 樂明凱)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