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縣:深挖細研,“白玉蒜”走出國門
在豫東平原的沃土上,坐落著一座與大蒜結緣千年的古城——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這里四季分明,水土豐饒,獨特的沙質土壤孕育出享譽全國的金杞大蒜。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胡蒜”,到如今種植面積突破70萬畝、年產量超90萬噸的“中國大蒜之鄉”,杞縣人用一瓣瓣白玉般的蒜粒,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走進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蒜田如碧海翻涌,加工車間機器轟鳴,電商直播間人聲鼎沸,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傳統種植到全鏈發展
杞縣與大蒜的淵源可追溯至2000年前。據《杞縣志》記載,東漢時期大蒜已在此扎根,明嘉靖年間,更因“蒜大如拳”被列為貢品。在裴村店鄉的田間地頭,70歲的蒜農談起祖輩傳下的種蒜技藝如數家珍:“霜降前后下種,立夏前后采收,每株要留足三寸間距,追肥講究 2012年,面對傳統種植模式帶來的市場波動,杞縣啟動“大蒜振興計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成了1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邢口鎮岳寨村,村民指著田間的物聯網傳感器說:“現在墑情監測、水肥一體都用上了智能設備,畝產從1800斤漲到2500斤,蒜頭直徑超5厘米的優質果比例超過60%。”科技賦能下,杞縣大蒜不僅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而且每公斤大蒜中大蒜素含量達0.67%,遠超國際標準。
在陽堌鎮的大蒜產業園,流水線上的蒜粒經過色選、分級、包裝,48小時內就能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公司引進先進的分選設備,開發出黑蒜、蒜粉、蒜油等36種深加工產品。”杞縣某食品負責人介紹,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5萬噸,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戶均增收2.8萬元。目前,杞縣已培育出12家龍頭企業,形成從種植、倉儲、加工到出口的完整產業鏈。
走進五里河鎮的電商產業園,主播“蒜鄉小妹”向網友展示糖醋蒜的制作過程。數據顯示,2023年杞縣大蒜線上銷售額突破25億元,跨境電商業績同比增長140%。冷鏈物流園里,32座萬噸級冷庫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讓杞縣大蒜出口量連續8年穩居全國縣域前三,遠銷印度尼西亞、阿聯酋等128個國家和地區。
在柿園鄉萬寨村的合作社,村民給記者算了一筆收益賬:土地流轉金每畝1200元,務工薪金每天80元,加上入股分紅,年收入超過4萬元。這種“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已在全縣發展專業合作社382家,帶動8.6萬戶農戶增收。傅集鎮陸莊村脫貧戶說:“現在從種到賣都有保底價,去年種蒜收入7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產業鏈的延伸帶來更多致富機遇。在葛崗鎮孟里寨村,廢棄蒜秸經過生物發酵變成高檔菌棒,每畝增收600元;高陽鎮金村依托蒜田景觀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大蒜花海”攝影基地;宗店鄉的巧媳婦們開發蒜編工藝品,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碰撞出新的增收點。2023年,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5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6%。
產城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科技進步是杞縣大蒜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杞縣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大蒜的產量和品質。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杞縣引進了多種抗病、高產的優質大蒜品種,提高了大蒜的種植水平。同時,杞縣還建立了多個大蒜種植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提升了農民的種植技能。
在加工環節,杞縣引進了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提高了大蒜的加工能力。通過建設大蒜加工廠,生產蒜粉、蒜片、蒜油等高附加值產品,提升了大蒜的附加值。這些高附加值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還遠銷海外,為杞縣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
鄉村振興既要產業興,更要生態美。在湖崗鄉,萬畝蒜田與光伏板構成“農光互補”景觀,棚頂發電、棚內育苗的模式使土地綜合效益提升3倍;沙沃鄉的生態廊道建設,讓蒜田與銀杏林、向日葵花田交相輝映。全縣建成“四美鄉村”示范村46個,曾經的“蒜鄉”正升級為看得見青山、聞得到蒜香、留得住鄉愁的生態家園。
目前,杞縣正以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向著“十四五”末大蒜產業集群產值突破300億元的目標邁進。從田間地頭的智慧農業,到車間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從直播間里的數字賦能,到產業新城的產城融合,這顆傳承千年的“白玉蒜”,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杞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小蒜頭能成就大產業、土特產可撬動大振興,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共同富裕的夢想正在蒜香馥郁中照進現實。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