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激活產業新動能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助力茶產業發展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蒸青針形綠茶制作技藝,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弘揚民族文化,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利用特色優勢,于2018年成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退休教師楊勝偉為帶頭人,讓非遺走進校園,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了大批識茶、愛茶、懂茶的專業人才,助力恩施州茶產業發展。
積極投身茶產業發展
3月3日,走進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傳統恩施玉露手工操作平臺、標準化的茶葉審評室、規范化的茶藝室、現代蒸汽殺青機、進口精揉機等配套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據介紹,傳承基地有三大功能分區: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演示區、非遺技藝人才培訓區及恩施玉露文化展廳。
展廳里,關于楊勝偉個人以及他對恩施茶產業發展貢獻的介紹一目了然——
20世紀80年代,隨著各地普遍采用機械制茶,手工制作恩施玉露效率低下,加之沒有品牌效應,恩施玉露及其制作技藝漸漸被人遺忘,一度瀕臨失傳。
楊勝偉從小與茶打交道,就讀原恩施農校(后并入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時系統學習茶葉知識,畢業時已是恩施玉露茶制作能手。后來,他被選派到原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部分院系的前身)深造,得到我國著名茶學家張堂恒和莊晚芳的指導。此后,他一邊教書、一邊學習,不斷提高制茶技藝。1972年,他撰寫成《玉露制作技藝》,自此確立了恩施玉露的制作工序和工藝體系,奠定了恩施玉露的理論基礎。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要轉換為產業資源和優勢,需要與產業和項目對接。隨著歷史車輪轉動,楊勝偉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尤其是恩施玉露品牌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我州積極培育茶產業新型市場主體,推動茶產業發展的背景下,2005年,來自江蘇常州的張文旗在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投資創建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次年,他找到楊勝偉學習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并聘請楊勝偉擔任技術顧問,攜手重振“恩施玉露”品牌。
在多方支持下,恩施玉露完成了從手工制作到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的歷史性轉變。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藝、新技術研究”被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恩施市將恩施玉露作為“三張名片”之一重點打造。
2018年,恩施玉露成為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名揚全國。楊勝偉全程參與用于國事活動的恩施玉露的制作。同年,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擁有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等專業技能人才,2018年,恩施職院順勢而為,成立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形成了以楊勝偉為帶頭人,由5名專職人員、12名專兼教師組成的團隊。其中,國家級評茶、茶藝技師3人,州及恩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恩施州科技特派員4人,6人為碩士研究生。該基地成為我州茶產業技能人才培訓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的主要陣地之一。
在傳承中助力鄉村振興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成立以來,加大茶產業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力度,為我州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和茶葉技師,其中不少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部分人成為恩施州茶業界的領軍人物,為恩施玉露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我州以“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領的茶產業覆蓋恩施州800多個村,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恩施火鋪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金柯就是其中之一。他13歲跟著舅舅學做茶,因怕熬夜制茶而放棄。20世紀90年代,他出門打工,后來回到恩施創業多次,最終還是回到了茶葉行業。2019年,他師從楊勝偉學習制作恩施玉露。
從2020年開始,每年春茶采摘加工期間,他都將采摘的鮮葉運送到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加工,并跟隨楊勝偉和基地其他老師學習茶葉采摘、加工、生產等技藝。
幾年來,張金柯加工的荒野茶品質不斷提升,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的茶葉基地擴大到1400多畝,市場越做越大。2024年,張金柯創辦茶廠,年產約4噸中高端干茶,年產值數百萬元,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
跟張金柯一樣,宣恩縣玉春大蔸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宗永也因為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改變了命運。
2019年,他師從楊勝偉學習制作恩施玉露。每年3月,宣恩縣高羅鎮漫牯流大山里,大蔸茶基地生機勃勃,姜宗永請當地村民采摘春茶后,將鮮葉運送到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加工,同時自己也跟著基地的老師學習茶葉加工技能。
2019年以前,姜宗永還是一名木工,常年在州城做裝修。他在恩施職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裝修時,看到楊勝偉的簡介,被楊勝偉對恩施玉露的巨大貢獻以及恩施玉露厚重的文化所打動。加之老家是老品種大蔸茶種植的主要基地,他當即決定拜楊勝偉為師,學習茶葉知識。
姜宗永請楊勝偉和基地老師到高羅鎮考察。該鎮的漫牯牛村、團結村等地是原始老品種大蔸茶種植主要基地。為了便于采摘,砍掉主干讓其重新生長,使其干小蔸大,大蔸茶由此得名。那里四周群山環繞,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優越的地理環境產出的大蔸茶口感醇厚,先苦后甜,回甘持久。
得到楊勝偉等老師的肯定和支持后,姜宗永在老家承包了160多畝茶園。每年,楊勝偉都會帶隊到茶園開展采摘、管理等方面的培訓。2024年,姜宗永又承包了300多畝茶園,帶領村民在茶產業發展的浪潮中掘金。
近年來,楊勝偉和基地老師在我州主要產茶區傳承技藝,調研恩施茶產業發展現狀,指導像張金柯、姜宗永這樣的茶產業技能人才和企業發展,為村民致富、鄉村振興貢獻智慧。
在創新中傳承非遺
恩施玉露是中國蒸青針型茶的典型代表,形似松針、清香持久,其制作技藝包括扇干水氣、揉捻、整形上光等9道工序。
每年春茶上市時,張金柯、姜宗永都在基地學習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比如揉捻時什么時候用力、用力輕重如何等,鮮葉質地不同,手法不一。
以前,這些技藝的傳承方式多是口授和手把手地教授,在傳承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傳承面也有局限。
楊勝偉用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民間關于恩施玉露的歷史、制作技藝等零星資料,編纂出版專著《恩施玉露》,由此構建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理論體系,實現了授徒傳藝由“存于口訣”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轉變。
為了讓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更廣泛應用于教學和生產,2021年,基地教學團隊完成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課題研究。2023年,該門課程被評為湖北省職業教育省級在線精品課程。截至2024年12月,已有在校學生和社會學員9400人完成該門課程的在線學習并獲得結業證書。
2023年,基地教學團隊利用現代數字化手段,以案例化、項目化、場景化的方式融入教學課程內容,編寫出版高職教材《恩施玉露及其制作技藝》。
2024年,恩施職院開始招收茶專業學生,并在校內10多個專業開設茶學專業課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藝》選修課,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學習非遺技藝。截至目前,累計有近4000名學生參加學習。
基地培養了一批茶葉技能國家級選手。2024年,基地教師蘆珉參加第七屆全國茶業職業技能競賽茶藝項目總決賽,榮獲金獎。基地作為恩施市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基地,目前已接待2600多名中小學師生,并面向社會廣泛開展中國傳統茶文化和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傳承。
讓茶香彌漫,伴隨著每一位從基地走出的學員成長,見證恩施茶文化與茶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繼續努力的方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