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邢青松:用螃蟹撬動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邢青松有“螃蟹大王”之稱。
從1992年剛起步時的小蟹塘,到2008年組織當地的螃蟹養殖戶成立合作社,再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養了大半輩子螃蟹的邢青松說,他的身份在變,但初心未改。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是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目標。
2月是“春播蟹苗”的季節。在南京高淳區固城湖畔,邢青松與工人們一起,在車間打撈青苔、調控水質、分揀蟹苗。作為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邢青松隨手抓起一只螃蟹,瞅一眼,就知道這只蟹是“早熟蟹”,搶食兇猛,不能投塘與其他蟹苗一起養殖,否則會影響出苗率。
“螃蟹養殖是高淳的支柱產業,也是村民的‘錢袋子’?!比缃?,合作社已吸納成員3000多人,螃蟹養殖面積超過13萬畝,帶動10萬農戶致富。2022年,合作聯社幫助社員推銷螃蟹5.99億元,社員戶均增收1.26萬元。
為了保證村民既豐產又豐收,邢青松創新推出了“保護價收購”模式。在市場低迷時,他以每斤高于市場價10%-15%的價格收購螃蟹,保護養殖戶利益。此外,他還開出了水產類螃蟹保險的“全國第一單”,為養殖戶兜底。
邢青松每年都會帶著“泥土味”的建議去北京參加全國兩會。這些建議來自調研,重點聚焦鄉村振興中的實際問題。
去年,他提交了8條建議,涉及鄉村產業發展、城鄉融合、農民工討薪等多個領域。其中,關于加大對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政策扶持的建議,得到了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
今年在調研中,他發現許多鄉鎮衛生院設備陳舊,醫療人才短缺,農村群眾進城看病“一號難求”。他計劃提交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資源配置的建議,希望出臺扶持政策,優化鄉村醫療隊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他還準備提交關于繼續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鄉村振興不僅要讓村民富起來,還要讓年輕人愿意留下來。”邢青松說。他發現,河蟹養殖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階段面臨從業人員老齡化,文化程度低,對新模式、新技術接受能力差的情況,需要更加重視鄉村人才培育。他希望通過推動鄉村和城市真正實現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年輕人提供和城市里一樣的教育、醫療和生活配套設施,讓年輕人留得住。
邢青松提出,制定“鄉村產業人才專項計劃”,對內篩選致力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對象,聯合高校建立鄉村振興實訓基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點培養電商主播、技術能手等實用型人才;對外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吸引農業科技、電商運營等領域人才落戶,給予住房、創業補貼等政策傾斜。
他還建議,中央和省市層面盡快出臺配套政策文件,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育和外地人才集聚落戶,優化鄉土人才職稱評定政策措施,培育一大批高素質農民、專業人才、鄉土人才等各類農村人才。
這方面,邢青松做了不少嘗試。他推動建設了總投資5.8億元的萬畝高效水產生態養殖項目,每畝年純收入可達3000元,讓全鎮91%的人口從土地租金、勞務薪金、分紅股金等形式中受益。他還鼓勵年輕人參與電商直播,將固城湖螃蟹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大部分螃蟹都是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剛開始我們不懂直播,后來慢慢摸索,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成了‘帶貨能手’。”邢青松笑著說,“我們要讓村里的年輕人特別是返鄉大學生回來后有一技之長、有發揮空間。村里還要提供和城市一樣的教育、醫療和生活配套設施,讓年輕人留得住。”
如今,邢青松的合作社里已有不少年輕人參與進來,有的負責技術研發,有的負責電商銷售,有的負責品牌推廣。邢青松認為,年輕人有想法、有干勁,是鄉村振興的未來。
記者手記:
人大代表的建議,更是普通人的建議
2月19日,固城湖畔春意料峭。站在記者面前的邢青松代表皮膚黝黑,手上皺紋如溝壑縱橫。在蟹苗生產車間,邢青松沒有戴手套,熟練地從密密麻麻的“螃蟹山”中抓起青殼白肚的蟹苗進行分揀,自然地與車間工人交流。關于螃蟹的大大小小的問題,他都能不假思索地一一對答。
邢青松的建議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從田間地頭、從蟹塘邊、從村民的日常的需求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與其說是人大代表的建議,不如說是普通人的建議,“泥土味”的建議。
全國兩會關乎每個人的生活。與邢青松的接觸,讓我們明白,人大代表不僅僅是“代表”,更是“橋梁”。他們連接著國家的政策與百姓的生活,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希望。兩會的意義,不僅在于制定政策,更在于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國家的關懷與力量,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上更好的生活。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