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著力做好“三篇文章”,不斷深化“三個實踐”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也是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三年上臺階”的實現之年。普洱市聚焦高質量發展,提出著力做好民族團結進步、中老鐵路沿線開發、茶馬古道傳承保護“三篇文章”,不斷深化群眾持續增收、產業轉型升級、邊疆社會治理“三個實踐”,努力讓發展的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得到充分釋放,在新征程上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普洱實踐新篇章。
2024年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年來,全市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一體推進“三大經濟”,全力守底線、穩支撐、增動能、上臺階,經濟運行趨穩回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8.9億元、增長3.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1.9%、3.2%,產業投資增長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7%。
用改革辦法創新突破——2024年,普洱市堅持用改革思維謀劃工作,用改革精神破解難題,用改革辦法創新突破,部署9個關鍵領域277項重要改革任務,狠抓林業綜合改革、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管理體制改革等重點改革事項,推動縣(區)以推進鄉村振興為統領抓縣域經濟,鄉鎮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抓產業發展,村級以發展集體經濟為牽引抓資源轉化,村莊以提升人居環境為重點抓綠美建設,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普洱實踐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
用經濟轉型引領發展——普洱市全力以赴抓項目、幫企業、育產業,全力構建清潔能源、礦產和新材料、生物醫藥、林板家居和林漿紙、綠色食品5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省外產業招商到位資金103.3億元、增長17%,凈增“四上”企業128戶;珈鈉鈉離子電池、天鋰固態電池、晶賽光伏組件等一批“新三樣”項目落地,產業投資、民間投資占比提升至50.8%、31.3%;引入鄉村CEO發展“旅居+研學”的曼海模式在全省推廣,全市接待游客5433萬人次、旅游總花費630億元,18.6萬人入普旅居;普洱市與福建省南平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與武夷山市締結友好城市,勐康口岸被國務院批準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進境糧食、水果指定監管場地正式獲批;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2.8億元,完成工業投資128.1億元、增長78.9%,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工業投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走好了“三年上臺階”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
2025年 打好經濟轉型升級攻堅戰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產業投資增長10%左右……普洱市提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狀態,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好經濟轉型升級攻堅戰,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奮力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持之以恒推動產業聚集發展——
推動綠色工業聚勢發展。完善重大產業項目庫,加快項目建設、入庫納統、投產達產,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5戶以上;推進程鐵、丘田等38個光伏項目建設,實現并網100萬千瓦以上、發電15億千瓦時以上;完成50萬畝原料林基地建設,力爭云景林紙年產76萬噸化學漿技改擴建項目開工、金通60萬立方米單板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思茅生物醫藥產業園、云茯苓加工倉儲產業園、安琪酵母水解糖等項目建設。
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建設標準化機采茶園2萬畝,加大新式茶飲和工業茶產品研發,啟動景邁山茶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推進普洱咖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等,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啟動省級牛油果種業基地建設,新植牛油果1萬畝以上;推進中藥材GAP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肉牛、湖羊、甜龍竹等特色產業,穩步提升煙葉、甘蔗、橡膠、堅果、蔬菜等質效。
推動園區建設優化提升。推動江城邊境貿易加工、瀾滄綠色食品、墨江冷鏈物流省級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成寧洱片區污水處理廠,動態清理低效企業、閑置廠房,加快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
持之以恒擴大投資提振消費——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建成碧溪至雙龍、孟連至勐海普洱段高速公路,加快南澗至云縣高速公路普洱段和國道G219線普洱境內段改擴建項目,積極推進雙江至瀾滄國家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新改建農村公路700公里以上;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新開工龍潭箐水庫、南壘河河道治理等21件水利項目,爭取黃草壩大型水庫開工;實施41個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以工代賑項目。
精準促進消費增長。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數字等服務消費;著力建設品質住宅、健康養老住宅,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培育綠色、智能、文旅、體育等消費新熱點;實施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推進省級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項目,改造提升一批農貿市場,積極推動步行街、夜市場建設。
持之以恒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深化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改善中心城區和9個縣城空氣質量;強化思茅河、威遠江、聯珠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綜合治理,加快景東、瀾滄、西盟等飲用水水源保護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20萬畝跡地更新造林,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全面統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率在81%以上。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快以茶葉、咖啡為重點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積極創建零碳園區;完成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評估;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兩山”基地創建。(記者 沈浩 胡梅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