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筑牢“大國糧倉”讓“黑土生金”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廣袤的黑土地也在溫暖春日下漸漸蘇醒。
又到了播種的季節。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資源。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吉林省近年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
黨政推動,科技研發,農技推廣,農民實施......一套組合拳的“吉林方案”,為全國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談到黑土地,就得先從“梨樹模式”開始。
在吉林省梨樹縣,黑土地保護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
十多年來,相關專家潛心研究,探索出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梨樹模式”。
這一模式通過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等技術,有效解決了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的問題,實現了保土、保水、養地的目標。
“梨樹模式”的創新與推廣,更是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實現了適宜地區全覆蓋,并憑借升級版典型經驗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
黑土地保護,“科技引領”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近年來,吉林省成立了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出臺了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10個方面38條具體措施。
同時,吉林省建設了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點,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肥沃的黑土地不僅是糧食生產的保障,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沃土。
吉林省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人參、梅花鹿、黑木耳等特色產業。近年來,吉林省統籌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長白山人參等七大“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800萬畝以上,穩居全國首位。
吉林,通過制度建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等一系列舉措,逐步構建起黑土地保護的長效機制。
未來,吉林省將繼續以黑土地保護為核心,筑牢“大國糧倉”的堅實根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吉林力量”。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