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譜寫山海共富新篇章
一年之計在于春,當春耕的犁鏵翻開浙南的土地,溫州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畫卷也在悄然鋪展。
回首過去一年,溫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3元,同比增長6.3%;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9元,增長11.2%,增速全省第3;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總量全省第2,總收入35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達10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84。
這一串數字背后,是溫州在“千萬工程”牽引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今年,浙江明確將縮小“三大差距”作為主攻方向。而溫州,在高質量發展促共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極”中,哪些發展動力可以更充分地釋放?如何讓共同富裕更加可感可及?創新的溫州,在浙南山水間,不斷探索,努力前行。
平陽南麂海上牧場。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千萬工程”下個20年
溫州將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溫州的鄉村,正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刷新大眾的認知。不止是精致的農村院落、淳樸的自然鄉風,更是百花齊放、“一村一品”,從沿海漁村到深山古村,各美其美。
許多“明星村”已人盡皆知:洞頭東岙村點沙成“金”,漁民洗腳上岸開起民宿餐飲;平陽鳴山村非遺一條街,點亮夜經濟;鹿城樟里村,讓鄉村成為藝術空間,讓田野變為畫布。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萬工程”。20余年來,溫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造就萬千美麗鄉村,造福萬千農民群眾。
當“千萬工程”進入第二個“二十年”,溫州在村民收入、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等方面已有了質的飛躍。溫州要如何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正在悄然走紅。在泰順雅陽鎮東安村,綠油油的田野中,一艘擱淺的漁船格外引人注目。一群返鄉創業的青年花費一個月時間,將這里打造成了一座稻田咖啡館——“浪肆”。開業一年多以來,“浪肆”咖啡長期占據各大本土消費類新媒體排行榜的前列。田野隨四季更迭:水稻收割后種上小麥,小麥成熟收割后,又迎來油菜花盛開的季節。時而云霧繚繞,時而綠意盎然,一年四季風光無限,吸引著無數游客驅車前來打卡。
全面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為溫州加速縮小“三大差距”提供了重要參考。
首先,用更廣闊的視角和創新的思維,推動農村與城市、產業與生態的深度融合。到2027年,溫州要實現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6.5%,縣城人口占縣域人口比重達78.5%。
其次,要深入挖掘鄉村的獨特資源,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同時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計劃到2027年,實現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3.9億斤以上,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鄉村“土特產”全產業鏈總產值達430億元。
最后,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提升、循環暢通,讓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優質,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今年,我市計劃完成21000棟(戶)農房宜居改造,推進60個行政村管線序化工程,450個行政村村道提升,進一步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到2027年,實現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達75%,和美鄉村覆蓋率達90%。
做強產業深化改革
讓共富成果人人共享
當前,溫州正站在沖刺“雙萬”之城的重要歷史關口,如何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實農民的“錢袋子”?溫州找到的答案,是做大做強“六個一”特色農業產業。
養好一條大黃魚,溫州人絕對專業。這里擁有全球最大的軟體智能海洋漁場、全國規模最大的大黃魚生態海洋牧場,以及全國最大深水抗風浪網箱群,如此高成本、高技術含量的養殖投入,確保了養殖出的大黃魚品質上乘,甚至可直接用于制作刺身。多年來,溫州大黃魚的產量與產值均穩居全省榜首。
今年,浙江印發《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將重點打造國家級大黃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國家級高品質大黃魚品牌,這將極大地推動溫州大黃魚養殖業邁向新高點。
不止于一條大黃魚,更有一盤預制菜、一根石斛草、一杯本土奶、一個甌柑果、一片茶葉。當下,溫州正緊扣“土特產富”主題,聚焦“一縣一方案”,高水平打造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13條。集中力量補齊發展短板,加快樂清鐵皮石斛、泰順三杯香、文成楊梅等3個省級鄉村“土特產”培育試點建設。同時,推動農業產業持續向精深加工發力,全力推進水產品、鹵制品、高山蔬菜、肉禽等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加快建成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基地)。深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農業“雙強”先導區,規劃建設農業產業科技城,推進鄉村產業集聚平臺能級提升。
如何最大限度釋放農村發展活力?從1956年永嘉燎原社首開全國包產到戶先河的試驗探索,到2011年再次被納入新一輪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溫州的農村改革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去年,溫州持續深化農村“三位一體”改革,以農合聯為核心,建設產業聯合體試點單元30個。扎實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永嘉大若巖入選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盤活閑置農房3714宗,帶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5.1億元。
今年,我市將實施多“地”聯動改革,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建設,開展全域閑置農房盤活行動,盤活閑置農房2500宗以上。
山海同頻,共綻光彩。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溫州正續寫著這段山與海交織的動人篇章。
加快縮小“三大差距”路徑——
“強城、興村、融合”引領雙向奔“富”
綠野耕耘,萬物爭春。在縮小“三大差距”的新征程上,如何牢牢立足“強城”、“興村”、“融合”三條跑道,書寫城鄉共融共富的新篇章?溫州正在用實踐作答時代之問。
強城崛起
縣域經濟成關鍵抓手
當前,溫州發展站上了跨越攀登的重要歷史關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將成為重要抓手。
做強縣城要抓牢“牛鼻子”。過去一年,文成搶占低空經濟新賽道,主攻eVTOL方向,打造“低空智城”。2025年,文成將建設浙江之翼低空服務運營指揮中心、文成縣低空交通管理服務中心,迭代升級“低空游文成”應用;開工建設通用機場,建成投用浙江之翼eVTOL中心、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新建eVTOL垂直起降場(點)5個以上。
縣城,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融合城鄉發展要素的重要樞紐。如何打破縣域之間的發展壁壘,釋放發展動能?另一個山區縣——泰順給出了新的實踐答案。
泰順攜手數百公里外的杭州市濱江區共同打造濱泰智谷科創飛地,推動山海協作工程迭代升級。該科創飛地實施創二代薪火工程,對符合條件的入駐企業,予以免費入駐優惠政策。目前,濱泰智谷入駐企業42家,孵化項目13個,帶動418個薄弱村集體經濟增收,實現返利2828萬元。
而在縣城之外,一批特大鎮、中心鎮正在悄然崛起。蒼南工業重鎮錢庫鎮頗為大膽地設定了“再造一個錢庫工業區、沖刺區域產值100億”目標,提出計劃用時3年,沿著龍金大道、錢庫大道兩條鎮域主干道建設“千畝百億”產業平臺。
“有了新產業平臺,我們企業將有質的飛躍?!睖刂菔杏⒖蔂栍湍邢薰究偨浝眄椦淤澲钢c新廠址相鄰的老廠房解釋說,老廠房占地9.4畝,過去因用地緊張無法開拓新產品導致發展受限。但如今公司新增用地面積23.11畝,將用于引進20多條水性塑料油墨智能化生產線,預計達產后公司年產值預計新增超3億元。
近年來,錢庫鎮規上企業數量連續4年保持2位數增長,制造業投資更是實現了171.7%的高速增長。
振興鄉村
讓更多人參與建設鄉村
在平陽縣昆陽鎮上林垟村,農忙時節的景象已煥然一新:拖拉機、收割機在田間穿梭,無人機“承包”撒種、施肥等繁重農作,展現出一幅未來鄉村的圖景。平陽率先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了從傳統農耕到現代化農業的轉變。
上林垟村帶頭聯合周邊15個村,集中流轉1.4萬畝土地,建成浙南地區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帶動片區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這一“片區組團”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去年,溫州深入實施和美鄉村“示范引領、全域整潔”行動,整治風貌落后村400個,新建“一縣一帶一片”示范區12個。推動集體經濟開工項目440個,村集體經濟年總收入3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全覆蓋。
溫州還率全省之先探索市域農村職業經理人制度,首批職業經理人對接引進項目134個,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3500余萬元,引領鄉村從“以建為主”向“經營鄉村”轉變。
農村職業經理人張金來駐村平陽縣萬全鎮周垟村,牽頭舉辦“第二屆萬全水鄉文化節”,打造農耕博物館;鄭建忠駐村鹿城區藤橋鎮岙底村,打造“鹿城西部共富工坊集群”,推出年貨禮盒,銷售額超60萬元……
目前,超過2.8萬名現代“新農人”來到溫州入鄉就業創業。今年,溫州將繼續完善青年入鄉“引育用留”機制,建設“新農小院”“浙農英才”工作站等青年入鄉實踐站點,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四鏈融合”發展集聚區建設,培育現代“新農人”2.86萬人、農創客1900名。
融合共富
城鄉一體化的生動實踐
去年,溫州最年輕的城市——龍港,作為全國首個“撤鎮設市”試點,迎來了第一個五周年慶,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98.2%,在浙江率先實現“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去年底,龍港市推行的“農民住房公積金制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住房公積金存貸款規模雙雙突破千萬元,意味著這項改革舉措實現從試點到全域推廣。
得益于此,龍港居民馮世恩節省了超兩萬元,對此他表示“非常劃算”。截至去年,該市有超9000名社員主動申請繳存住房公積金,幫助78戶實現安居夢,336名無房戶和低收入農戶還享受“繳150得300”的政策優惠。
溫州持續攻堅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讓共同富裕的成果真實可感。都市人悠然走進鄉村,鄉村好物也暢通無阻地走出大山,一幅新時代的共富圖景正徐徐展開。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縣城更有性價比”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踏上“奔縣”之路。步入“Z時代”,年輕游客不再僅僅鐘情于傳統景區,而是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流量經濟。
溫州的好山好水因此火熱出圈。楠溪江的曬秋驚艷了整個秋天,僅是林坑古村一處,就帶火村內運營的30來家農家樂、40多家民宿客棧,賓客如云;蒼南打響168黃金海岸“中國東海岸1號公路”,在龍臺背植入懸崖集裝箱“MOJ咖啡館”,讓游客們迎著海風、心向大海,引爆社交媒體。
今年,溫州將錨定城鄉收入倍差縮小到1.83以內的目標,加速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共享。構建“兩環十二射”高速路網,實現5萬人以上鄉鎮15分鐘上高速;新(改)建農村公路130公里以上;新建鄉村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1450個、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100個;新增優化預約響應式城鄉公交線路20條,進一步拉進城鄉距離,為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