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里貨更出圈!浙江“廣告助農”帶動農產品銷售增長26.6%
“一杯松陽茶,千年山水韻,快來直播間,品味春天的第一縷茶香!”春晨細雨、云霧漸散,浙西南群山環抱的松陽茶葉市場已升騰起氤氳茶香——這座被譽為“中國綠茶第一市”的古老茶鄉,正以千年未改的匠心,在直播浪潮中譜寫助農新篇。
日前,2025年浙江市場監管部門“廣告助農”共富系列行動,在綠野清香中拉開帷幕。
據了解,2022年起,浙江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廣告助農”共富行動,不斷拓寬農產品走出山區海島田頭的銷售大門,搭建起了一座橋梁,連接了山里山外的世界。越來越多曾經隱匿于深山的農產品,正以嶄新的面貌走出山區,邁向更廣闊的市場,浙江的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了金山銀山。
2024年,浙江省市場監管系統共發動1660個幫扶企業,惠及5906個被幫扶企業(項目),舉辦683個各類專場活動,開展7037場直播,成功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7.3萬噸,銷售額達14.45億元,同比增長26.59%。
市場監管工作人員現場指導農創客開展廣告宣傳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供圖
廣告加力,農產品有了“好錢景”
春日采茶,夏日曬面,秋日制作柿餅,冬日煲上魚頭湯……打開嘉興秀洲的“憶山月”視頻號,杭州淳安特色美食的香氣仿佛透過視頻,飄向了鼻尖。
這是秀洲區市場監管局對接轄區內影視文化公司,積極探索“廣告助農”的一種新載體新方式。
在這些短視頻里,越來越多人看見了杭州淳安的鄉土風情,激發了對當地特色農產品的興趣與購買欲。“以前只知道千島湖魚頭,沒想到淳安還有這么多好吃的!”嘉興市民朱女士在朋友圈刷到推送視頻后,忍不住線上下單了不少淳安農產品。
2024年以來,秀洲區以“長三角一體化”為視角,以“區域協同、鄉村振興”為主題,為淳安地方農產品打開了“云上”銷路,共助力當地農副產品銷售9000余公斤,收入增加200余萬元。
放眼之江大地,各地聯手“廣告助農”、幫扶對接的事例并不少見。市場監管部門紛紛結合自身優勢,以創新的思維和務實的舉措,積極探索“廣告助農”的新模式,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路徑。
在溫州龍灣國際機場,出發值機區域和到達層區域的14塊LED屏,24小時循環播放著“龍泉三寶”——“青瓷、寶劍、靈芝草”的廣告宣傳,吸引各地旅客目光,不僅拓寬了龍泉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全面提升了龍泉城市的知名度。2024年僅“五一”假期,龍泉市共接待游客13.53萬人次,旅游收入3477萬元,接待人次同比增長10.81%。
在湖州安吉,市場監管部門組織當地企業積極響應“廣告助農”活動,融入麗水蓮都等山區農產品推廣服務活動,幫助優質三農企業拍攝系列產品宣傳片,擴大宣傳效果,打開銷售渠道,帶動交易額50萬元以上。
在寧波高新區,為加大定點幫扶浦江農產品在寧波的宣傳力度,市場監管部門發動互聯網平臺企業,為商家打造集中展示和售賣窗口,通過優化搜索引擎排名、設置關鍵詞廣告等方式,增加產品的在線曝光度,實現線上銷售增長,助力浦江農產品品牌升級和市場拓展。
“流量”加持,農創客有了“加數度”
2024年9月,溫州首批8輛“廣告助農專車”正式上線。專車車身設計新穎獨特,車內則精心布置成為各類農特產展示介紹區域。市民乘客可通過掃描擋板處印制的二維碼進行農特產品查詢與購買,在線下單、直郵到家。
此舉源于溫州市市場監管局與交運集團簽訂的“廣告助農”合作協議,借助“助農公交專線”、農村“客貨郵”融合專線、“暢行溫州”APP、“巴士購”超市等平臺發布助農廣告和銷售渠道,推動商家營業額增長10%以上。
為了豐富多樣的農特產資源走出山區、走向市場,浙江市場監管部門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以電商直播“流量”撬動山區共富“增量”,助力農村的豐收果實實現從“枝頭”到“舌尖”的完美銜接。
比如,臨海市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探索“線下+電商”的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出了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直播孵化基地。基地下設10個子工坊,配備21個電商直播間和4條數字化柑橘分揀線,通過牽頭各會員進行抱團談判,憑借產品集聚與規模優勢,成功與物流企業“講價”,平均降低物流費率30%,年節省成本接近500萬元。
為助力涌泉蜜桔開辟進城通道,市場監管部門專門邀請電商專家到“家門口”教學創業,為柑橘種植戶提供一對一營銷策劃、物流倉儲等全流程運營指導,累計培訓村民主播超過1000人次。2024年以來,涌泉電商協會已吸納會員130余家,涌泉蜜桔通過電商渠道實現銷售額突破1億元,顯著帶動農戶增收。
又如寧海縣局,以提升蟶子等特色海產品發展為切入點,指導組建“阿蟶嫂”直播團隊,引導本地網紅達人為家鄉代言,全年累計開展直播活動53余場,培訓農戶800人次,累計銷售額達190萬元。通過集成好團隊、好品牌、好產品“燈塔效應”,帶動全縣特色農產業高質量發展。
IP加身,土特產有了“時尚范”
“6月,到嘉興桐鄉嘗地道槜李。”如今已經成為浙江“饕客”們的共識。近年來,桐鄉量身打造槜李廣告營銷、新媒體推廣,集成廣告功能打好宣傳“組合拳”,讓這顆“可吸著吃”的槜李從深藏江南水鄉到成功時尚破圈,成為了具有桐鄉辨識度的水果IP。
2024年,桐鄉槜李文化節·嘗鮮季還把槜李集市搬到了鬧市區,槜李汽水、槜李水果撈、槜李咖啡創意出圈,槜李王評選、尋找“‘槜’美發現官”、聯合郵政惠農溯源直播等槜李文化節系列活動共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實現文旅營收750余萬元。
IP賦能助力農產品升級,浙江多地巧打“特色牌”。通過廣告營銷、新媒體推廣及文旅融合,不僅提升了品牌價值,還拓寬了銷售渠道,實現了農民增收與區域共富。
在金華蘭溪,一顆小小的楊梅如今最高能賣到30元左右。為助力蘭溪楊梅產業出色出圈,蘭溪市市場監管局立足楊梅特色產業,聯合廣告助農直播團隊介紹、拍攝宣傳片展示蘭溪楊梅鮮果及其衍生產品,全力提升品牌價值,創新探索“助農共富”實現路徑。2024年,蘭溪楊梅一產產值達5億元,比上一年增加13.1%,遠銷新加坡、迪拜等海外地區,形成了“品牌強、產業旺、群眾富”的良好局面。
而舟山六橫,立足區域文旅品牌,通過挖掘各島、村特色,以“島鏈”布局整合資源,依托輪渡“海上移動宣傳陣地”、虎牙平臺直播的鄉村電競賽、鄉村運動會、“趣六橫 萬人游”等文旅活動,幫助五星小土豆、紅薯粉絲、黃魚鲞、白枇杷等特色農產品走進大眾視野,創新打造“土豆餐廳”“海洋牧場”等以特色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漁、農家餐廳,帶動銷售額突破500萬元,助農實現“家門口”致富。
溫州平陽則是通過育人才、融文旅、促增收,階梯性培育“平陽五個鮮”品牌,開展“平陽五個鮮”進駐博物館活動,2次以央視CCTV-17《誰知盤中餐》欄目為平臺推廣產品……從“鄉土情結”到區域品牌,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打響,全年共促成農產品銷售量總計2萬多斤,農戶單戶增收最多達15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支持廣告業與地方特色農業深度融合,助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品牌塑造,提升我省廣告企業服務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積極貢獻力量。”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