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晉風育農珍 黃土沃野塑名片 ——山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
巍巍太行,見證著山西的雄渾壯闊;滔滔黃河,訴說著三晉的歷史滄桑。古老的黃土地,孕育著無盡的生機與希望,也滋養出了熠熠生輝的品牌農業。以“特”和“優”為抓手,從生產和銷售兩端切入,山西正以嶄新的姿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農產品“上行”,有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山西品牌農業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密碼,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記者深入山西,一探究竟。
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品質畫卷
垣面,這是行走在山西經常會聽到的一個詞語,主要是指溝壑或山脈環繞中較為平坦的地形區域。不同于腦海中高山黃土的敦厚印象,這個坐落于臨汾市吉縣上東村一處垣面上的“拾秋果園·現代高效示范園”卻充滿了科技感。
“右手邊就是矮化密植果園,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吉縣果業中心主任陳元介紹,就是這種相對輕簡化、便于機械化操作的果園,比喬化果園更能抗病毒、抗重茬、助豐產,“矮化密植果園可以做到1年栽樹,2年掛果,3年豐產,4到5年以后就是盛產期,而且果子的商品率很高。等到了秋天,眼前這光禿禿的果園就會變成一面面蘋果墻。”
吉縣是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具備蘋果生長所需的緯度、海拔、溫差、光照、土壤、空氣質量“六個最適宜”條件。說話間,陳元掏出手機跟記者分享往年豐收的圖片和視頻。只見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極其壯觀,搭載著采摘工人的移動升降平臺,穩穩地行駛在兩列蘋果樹中間4米寬的機耕道上。
“蘋果產業也在轉型,以前的老果園全都靠人,現在主要是機械化操作。”陳元說,果樹中間還可以種植油菜之類的低稈作物,可以多一份收入,或者直接翻到地里,就是上好的有機肥。
在山西,“特”“優”農產品的高質量發展源于現代農業對品質的不斷精進。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在有著“小雜糧王國”之稱的山西,不得不提到這張“黃金名片”——沁州黃小米。3畝小米地,從20個人收一天才能完成,到1臺收割機1小時完成,全程機械化的新技術已經讓這抹“沁州黃”成為當地農戶的金色希望。
比普通小米市場價高出數倍的沁州黃小米,其好品質除了優越的“出身”,還有生產線上的層層把控。
為了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聯合7家公司、18個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和部分谷子種植大戶,組建成立了沁州黃集團小米產業化聯合體。公司董事長石耀武介紹,對聯合體內的訂單谷子,公司都是以高于市場價格按不同等級優質優價全數收購,普通谷收購價每斤4元,有機谷每斤8元。基地嚴格實行統一規劃地塊、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配方施肥、統一訂單收購的管理方式,把有機、綠色的種植標準和技術規程落到實處。
政企協同發力的產業篇章
延伸農產品流通的“長”半徑,無論是保鮮儲藏,還是深加工,對于打造品牌產品矩陣來說,冷庫的作用至關重要。
山西北部的大同市云州區,七八月無疑是一年之中最熱鬧、最令人期待的黃花采收季。一望無垠的黃花地猶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采摘工穿梭其間,嫻熟地采摘著一朵朵鮮嫩的黃花。新鮮采摘下的黃花經過殺青、晾曬,便可轉移到冷庫保存。
一打開冷庫大門,撲面而來的是黃花特有的香氣,一筐筐堆放整齊的干黃花隨即映入眼簾。“近年來,云州區利用農業農村部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的有利契機,大力推進全區冷藏設施建設,共計新建了87個冷藏設施,總容積達8.2萬立方米。”云州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霍宇恒介紹。
冷庫是保證大同黃花能夠妥善儲藏的硬核利器,也是保證隰縣玉露香梨質量的關鍵。
年前臘月,正值玉露香梨銷售旺季,隰縣果鈦鮮農業專業合作社冷庫里,工人們正加班加點地分選、包裝、郵寄。“果農能在我們這邊的冷庫免費存儲玉露香梨,有些果農不懂營銷,所以地頭價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建議他們把梨存起來,等到后期價格漲起來之后,再負責幫果農把梨賣出去。”合作社負責人石玉芳告訴記者,如今周邊已有5個村的果農與合作社形成常年合作關系,帶動效應愈發明顯。
據了解,山西已連續四年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程,爭取中央資金7.7億元,支持1348個主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5132個,新增庫容449萬立方米。同時安排省級專項資金2000萬元,在全省建設產地集配中心15個,對提升全省農產品生產和流通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規劃有序,物暢其流。有了冷庫這個可靠的“后勤部隊”,“排頭兵”電商物流就能一路勇往直前。
晉中市平遙縣通過整合生產企業、生產基地、電商平臺及物流資源等要素,成功打造“平遙牛肉”區域公用品牌。臨汾市曲沃縣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揮“曲沃蔬菜”地頭直采優勢,與多多買菜、美團等電商平臺簽約,并與中國郵政物流簽訂了收發協議,做到了從農田到餐桌一條龍直供。
2022年以來,山西省財政共安排14.7億元專項財政資金,建立完善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產品展示體驗中心、電商直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務平臺,吸引電商企業入駐,免費享受電商培訓、直播場景、選品展示、數據分析等資源,為企業提供產品升級、包裝設計、店鋪運維指導、網絡銷售、一件代發、直播帶貨等服務,積極打造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集群。截至2024年11月,全省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000余家。
流量轉為增量的品牌故事
“小西天土地,在此恭迎天命人!”去年8月,一款以隰縣小西天景區為取景地之一的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據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慶期間,小西天共接待游客9萬多人次,同比增長335%。
在小西天爆火之際,當地聯合企業和各鄉鎮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隰縣玉露香梨等農產品展銷活動,銷售玉露香梨100余萬斤,銷售額突破500萬元。同時,志愿者們拿著玉露香梨到高速路口、景區周圍,端著盤子免費供大家品嘗,讓游客直觀感受玉露香梨的魅力。
對于當地農業農村局來說,被流量砸中的小西天更像是為隰縣玉露香梨品牌多了個宣傳支點。同時,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和山西廣播電視臺還專門制作了一檔國內首創的鄉村振興脫口秀《快樂的田野》,將鏡頭對準了隰縣玉露香梨和沁州黃小米,全網曝光量超3億次的成績給農文旅融合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想在景區旁開個梨咖,推出梨主題飲品甜點,再加設游戲體驗區……”如何將梨產業與小西天深度融合,成了野里垣·隰縣玉露香梨運營中心負責人張利州的新課題。
文旅流量帶來消費增量,品牌農產品也逐漸打開了市場。“古建熱”讓大同的云岡石窟、懸空寺吸引了眾多游客,大同隨即組織了系列“大同古建游”主題的短視頻挑戰賽,鼓勵用戶拍攝大同古建筑的美景,并在視頻中推薦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將旅游文化與農特產品宣傳銷售相結合,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購買。大同黃花、刀削面、莜面窩窩、羊雜……從玩樂到飲食,產業鏈實現了跨界融合,旅游帶來的體驗感也讓農產品品牌在年輕消費者心中有了立體、深刻的印象。
從室內固定的直播間到邊走邊拍的VR、AR云游,無論面臨怎樣的形式都能接住流量、留住流量的關鍵在于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
和隰縣小西天類似,吉縣圍繞壺口瀑布也布局了文旅相關的配套設施。在吉縣屯里鎮太度村,滿樹的彩色燈籠裝點著詩意盎然的農家小院,芃籬人家民宿、如意市集、秘語農場、陶公酒肆……短短兩年時間,太度村發展成為吉縣的旅游名片。為了培養后備人才,當地還建起了太度鄉村振興學院。“包括鄉村領頭雁、民宿管家、鄉村經紀人、直播達人、買手等都可以來這里接受系統培訓,模式就是‘理論+實訓’,比如民宿管家理論培訓結束后就可以到我們芃籬人家民宿進行實操。”伍度吉祥鄉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柴環介紹。
據了解,2024年山西全省培育農村電商人才10032名。晉中市鼓勵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農村青年等投身農村電商事業,為農產品上行注入新的活力。臨汾市大寧縣連續兩年舉辦“寧脆杯”短視頻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學、以賽強技,有效提升當地農民主播直播帶貨水平。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大同黃花、隰縣玉露香梨、沁州黃小米等共同構成了山西農產品品牌矩陣,并借助電商、農文旅融合等多元渠道不斷拓展市場版圖。在提升品牌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推動山西農業現代化進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