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塑造“舌尖上的金名片” 特色農業釋放共富效應
章丘大蔥、費縣西紅柿、彭樓油菜……山東農業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自古就有“齊帶山海、膏壤千里”的美譽。時下,山東各地特色農產品正釋放共富效應,塑造“舌尖上的金名片”。
采收、捆綁、打包……春節剛過,菏澤鄄城縣彭樓鎮的油菜種植基地里,農戶們正搶抓農時。
“油菜每年收獲七到八茬,每畝大棚每茬平均能產4000斤左右。”當地農戶李建明介紹,彭樓鎮李莊村的油菜種植已經有八年了,從最初的露天種植,發展成現在的大棚規模種植。“經過這些年發展,油菜種植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育苗、種植、加工、冷運等多個環節,不僅帶動農民收入增加,還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
近年來,鄄城縣因地制宜,依托優質資源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民眾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發展,以產業振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土地真正變成農民手中的“聚寶盆”“搖錢樹”。
眼下,走進臨沂費縣胡陽鎮,映入眼簾的是家家戶戶整齊的大棚,大棚內西紅柿枝繁葉茂,秧上掛滿圓潤飽滿的果實。
“現階段是我們西紅柿的銷售旺季。我們這兒的西紅柿口感好、產量多,不愁賣,收入可觀。”種植戶劉道光說。
據胡陽鎮金陽合作社負責人王雪介紹,該合作社占地2000畝,通過建設智能溫室大棚開展西紅柿種植,引領促進種植管理的規模化、規范化,現已發展社員668戶,年產西紅柿可達2000萬公斤,年產值9000余萬元(人民幣,下同)。
據了解,作為全國最大的溫室西紅柿種植基地,費縣“胡陽西紅柿”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達24.14億元。為持續做好品牌價值提升文章,費縣聚焦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道路,進一步拓寬拓深西紅柿全產業鏈。
費縣正拓寬拓深西紅柿全產業鏈。費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在聊城臨清市新華路街道杜莊村的金耳智慧方艙內,工作人員正在加緊調試超精度秒級智能化控制系統,以便為即將進艙的4200余個菌包提供優良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生長環境。
金耳,菌如其名,渾身金黃,俗稱黃木耳、金黃銀耳等,因其自然生長、數量稀缺,且膠質含量高、營養豐富,而備受消費者關注,臨清市近年來正通過金耳智慧方艙來生產銷售這一優質產品。
“金耳智慧方艙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5G和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新華路街道辦事處主任賈桂強介紹說,這種方艙幾乎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生長條件能達到精準控制,零人工操作、無污染、生產效率極高。“每個方艙一年可以種植10茬金耳,為農戶增收七萬至八萬元。”
據悉,山東農產品種類繁多、特色鮮明,該省已培育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81個、企業品牌700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4500多個。(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