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鄉村“留量”密碼:全域鄉村振興如何做好“農業+”文章?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南宋詩人范成大筆下五谷豐登的田園盛景,在上海浦東新區泥城鎮海關村的千畝扁豆田中有了新的注解。從傳統農耕到“農業+”的多元融合,從“空心村”到人才涌動的產業社區,上海鄉村振興的“留量”密碼,正藏在一幅幅產村相融、城鄉共生的畫卷中。
見到海關村的“扁豆大王”王紅剛時已是深冬,年逾花甲的他仍貓著腰在大棚里查看青扁豆的生長情況。扁豆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原來我們總以為扁豆架子搭得越高越好,后來發現這是不對的,根據效益率來看,其實架子搭到1米3最合適,這時候一個人伸手剛好夠得著,便于采摘。”當前,王紅剛全新的青扁豆種源實驗已獲得成功,“主要是根據溫差育種,可以實現一年四季的不間斷上市”。
30年前,泥城鎮農民從沒想過自己種植的青扁豆,未來會成為通向致富的“發財豆”。現在,“紅剛青扁豆”不僅是上海首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年產量更是占華東地區交易量的70%。
海關村黨總支書記龔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沒種植青扁豆之前,村民大多種植水稻,年畝產800斤到1000斤,以一斤水稻當時8毛錢左右收益計算,村民畝產年收入也才800元上下。后來,王紅剛成立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種植,第一年畝產的收入就達到2000元到3000元。”此后,以泥城鎮為中心,合作社輻射周邊7個鎮,共7000多家農戶加入。2020年合作社青扁豆總種植面積近9000畝,總產量超過1.6萬噸,總產值超過1.9億元,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也從2010年的28000元左右,提升到2020年的60000元左右。
海關村憑借“農業+品牌”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價值倍增,而在30多公里外的航頭鎮牌樓村,這里正上演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數據聲一片”的“農業+科技”智慧場景。
在航頭鎮牌樓村的千畝蔬菜“智慧工廠”內,20個傳感器正實時監控著番茄秧苗的生長。作為上海第二個“盒馬村”,這里依托盒馬數農系統,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理,218畝蔬菜園核心區,年產量達720噸以上,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3萬元。
張爾剛是上海海關選派到牌樓村的第一書記,他在走訪時發現村里雖然種植種類全,但品牌優勢不強,且本地農產品為浦東本土普遍性品種,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內卷,產品銷售面臨無利可圖的窘境。基于自己的職業優勢,張爾剛主動聯系浦東海關,對域內農企加強業務指導,為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出口資質備案,打通出口鏈路。2024年5月,首批400多盒8424西瓜、三林崩瓜、玉菇瓜從牌樓基地發車供港,在香港油麻地商超首次與香港市民見面。西瓜、崩瓜、甜瓜分別以168港元、148港元、128港元每盒的價格銷售并售罄,累計銷售52098港元,實現浦東本地優質農產品供港的新突破。
“我們說鄉村振興的模式,著眼點應該是農業。農業雖然是第一產業,但還有其他價值,比如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的價值。”在上海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蘇錦山看來,鄉村的產業發展應該根據各村自身農業定位進行規劃,業態可以很豐富,但一定是小而美、小而精的。
浦東川沙新鎮七灶村,千年鹽港的歷史底蘊與現代農業的生機在此交織。七灶村供圖
浦東川沙新鎮七灶村,千年鹽港的歷史底蘊與現代農業的生機在此交織。這里曾是古代運鹽河道,如今通過“鹽港皂村、煙火七灶”的主題建設,百年皂莢樹、鹽灶文化遺跡與改造后的七灶老街相映成趣。村黨總支書記朱慶華說,村里修繕了100余幢民宅,打造“小三園”(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并引入30余家商戶,涵蓋古茶館、烘焙坊等業態。更令人矚目的是由村民活動室改造而成的“七灶美術館”,引山水入室,成為鄉村文化新地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從七灶打造“農業+文化”的鹽港煙火,到牌樓聚焦“農業+科技”的數字農田,浦東的鄉村正以“農業+”為筆,書寫全域振興的新篇章。正如蘇錦山所言:“鄉村振興的底色是農業,但底色之上,可以潑墨出無限可能。”在這片土地上,傳統與現代交融,田園與都市共生,繪就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上海鄉村新圖景。(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