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字號“土特產”出圈,黑土地上“豐”景如畫
新年伊始,東北大地寒意凜冽,但吉林各地的農業產業已迫不及待煥發生機,處處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近日,吉林省發布了《吉林省鄉村富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該方案以“土特產”為核心,旨在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品質優良、標準嚴格、產業鏈完整、綜合效益佳、帶動能力強的鄉村富民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挖掘本土資源,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吉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有廣袤的平原、連片的土地,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條件具有先天優勢,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帶”“黃金水稻帶”,中國“糧食版圖”上的“優等生”。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善于抓住“土特產”里的“土味”與“特色”,打造獨具特色的吉字號“土特產”,以科技賦能、數智賦能,借助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線下銷售等多種渠道,讓鄉土產品駛上產業化的快車道,在黑土沃野繪“豐”景。
讓黑土地“肥”起來“綠”下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任何時候糧食安全都不能忽視,更要充分調動各個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多產好糧,讓“中國糧倉”更充盈。一壟一畝載民生,保障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產糧大省,吉林省用全國4%的耕地,產出了6%的糧食,提供了10%的商品糧。黑土地是吉林省寶貴的資源,由于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加上風蝕、水蝕等不斷侵害,不少黑土耕地變薄了、變瘦了、變硬了,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刻不容緩。近年來,吉林省鉆研“梨樹模式”,全力守護著“耕地中的大熊貓”,讓黑土地既“肥”又“綠”,更好造福人民。
“智慧養殖”讓村民走上數字增收路。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化、數字化養殖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讓吉林省傳統農事與數字化融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通過養殖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就需要創新發展思路,以“數智+養殖”的新模式,實現“慧養殖”。為現代化養殖裝上“智慧大腦”,讓養殖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要培養更多有情懷、有技術、有夢想的“新農人”,讓科技服務從“云端”落到“地面”,推動養殖的數字化應用直達基層,讓更多人看到鄉村的廣闊前景,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
打造更多“爆款”土特產,擦亮“吉字號”品牌。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關鍵在打通銷售“最后一公里”,這就需要拓寬銷售渠道,擦亮吉林農產品品牌,讓“土特產”成為“搶手貨”,提升農業質量效益。比如,第十五屆吉林(長春)冬季農業博覽會將數字農業與綠色農業、冰雪旅游與年俗文化相互融合,打造了一個集觀光、休閑、購物于一體的節慶大集,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學習冬季設施農業的科普平臺。集中展示、集中宣傳、集中叫賣,擦亮吉林優質品牌,打造更多“爆款”,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吉林省黑土地潛力無限,走好多元創新之路,讓黑土地煥發新活力、豐歌嘹亮,迎來更紅火的新生活。(唐小蘭)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