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點石成金”
——· 核心提示 ·——
投資8000元的鄉村大食堂,每年為村集體帶來50多萬元收入;投資1萬多元的辣椒醬手工作坊,每年為村集體賺20多萬元。記者深入濟源承留鎮花石村采訪,探尋當地如何低成本做好小生意、叫響土特產。
我省丘陵片區無資金無人脈鄉村,如何學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礎上,低投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投資大、重資產產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如何低成本“引流”,讓“小本生意”產生高效益?健全農業產業鏈,一定要按照“一二三”產業模式發展嗎,“三二一”可不可以?一村富不算富,丘陵片區鄉村如何取長補短,低門檻抱團取暖,共同富裕?2月6日,記者走進愚公故里,帶您見識不一樣的花石村。
低投入“鑄魂”
古樸新村敞開旅游大門
背靠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商水河穿村而過,花石村因河邊有形似花朵的上水石而得名。誰能想到,過去守著聚寶盆的村民連出山都是一種奢望。
“花石窮山窩,料姜石頭多。進出無通道,出門就爬坡。”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用順口溜介紹,“花石村204戶813人,耕地面積880畝,糧食產量低,且四面環山、沒有出路,百姓需跨過河,再翻山越嶺才能出村。”
1997年濟源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花石村規劃建設成為現代建筑樣式,并向上級爭取資金修了水泥路和過水橋,但很快,千篇一律的鄉村建設成了發展鄉村游的桎梏。
“凡是振興的鄉村都有‘魂’。鄉村建設不一定要大投入、大拆大建,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發展定位,有自己的特色。”周全喜說,“過去俺村統一刷的大白墻,三場雨下得全沒了,誰會來玩?”
因秦末漢初商山四皓歸隱于村東的商山,花石村又名“商山寨”。依托歷史文化,2015年花石村請來鄉村設計團隊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在原有民居的基礎上進行加裝改造,建成古樸的新鄉村。
入村廊橋呈大屋頂形式,如展翅的大雁穿河而過,鄉村大戲臺鑼鼓喧天,飛鳥在亭臺樓閣前徘徊,野鴨掠過河面,驚得錦鯉四散而去……
“沿街民居的陽臺、屋頂加裝改造成開放式的仿古木構廊架,既能曬小麥、玉米,又能坐在廊下讀書看報、眺望山水。”游客李先生說,“山村秦磚漢瓦的建筑風格,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穿越回古代。”
城市最稀缺有煙火氣的鄉村生活,花石村整合風光風情發展鄉村游,千年商山寨大開山門,引來八方游客。
低成本“引流”
“三二一”以銷定產,倒逼產業發展
丘陵片區鄉村產業如何發展?市民吃不上放心菜,農民賣不出農產品,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痛點,如何建立短平快的“通道”連接供需雙方?花石村從鄉村大食堂起步,低成本“引流”,先把流量搞起來,以高人流帶來高效益,再以市場倒逼鄉村其他產業發展。
“一看別人種植西瓜掙錢了,大家都種,一哄而上、一上就多、一多就賤、一賤就賠錢。現在有的鄉村依靠運氣發展三產,一產搞種植養殖,二產做加工,卻不考慮生產加工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周全喜道出當下鄉村產業發展的困惑。
“發展村集體經濟,誰最接近消費者,誰就是最大贏家!”周全喜總結經驗,“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二三’產業發展模式不適合花石村,我們反過來,以銷定產,先辦好鄉村大食堂,用三產帶動二產加工、一產種植,餐廳具體需要多少,我們生產多少,而不是盲目投資、種植、加工。”
“2022年隨著游客增多,游客吃飯成了難題。而此時村集體種了十幾畝辣椒,正發愁怎么賣出去。”周全喜講起鄉村大食堂的來歷,“我們就把辣椒做成辣椒醬,在村道路邊支起大鍋,現場蒸饅頭、現炒辣椒醬,大的布袋饃2元一個,小的布袋饃免費吃。”
“游客說,我們一個大饅頭蘸幾勺辣椒醬就吃飽了,能不能再給我們燒一點湯?”周全喜說,“年輕人喜歡喝咸湯,我們用大鐵鍋熬雜面條,一碗賣1元。”
游客們不好意思地說:“老周啊,這飯太便宜了,城里一小碗雜面條賣3元,你這一大碗賣1元,連本錢都不夠,咋說我們也得給你掏2元。”在游客的要求下,雜面條一碗定價2元。
“花石村的雜面條、辣椒醬可香啦,3塊錢就能吃飽,價格很便宜!”熱情樸實的村民、物美價廉的農家飯,征服了來往游客,在游客的免費宣傳下,花石村一下子火了。有了人氣兒,2022年花石村鄉村大食堂水到渠成。
“支起三口大鍋,搭起簡易的鐵皮大棚,連工帶料投資8000元的鄉村大食堂開張啦!大燴菜、柿子饃、鹵面……鄉村大食堂的飯菜,成年人幾塊錢就能吃飽。”周全喜說,“拒絕走形式、大投資,大食堂從廚師到服務員都是本村村民,客人來了是食堂,客人走了是生活。”
“大家遠道而來,不圖大魚大肉,就是為了吃上一口熱乎乎的‘大鍋飯’!”一名游客點贊,“這里有城里人沒見過的稀罕物,回去時親戚朋友都讓我捎幾箱芝麻醬、爐饃。”
“鄉村大食堂營業頭一年,村集體就收入32萬元,現在每年收入50多萬元。沒想到這個投資小、不起眼的小本生意,竟然這么掙錢!”周全喜說,“有了客流,各種新業態產業會主動找你,我們只需要做好篩選和管理。兒童樂園、水上漂流、精品民宿都是外地公司投資,村集體一分錢沒花。通過引流,花石村打造出花經濟、雪經濟、水經濟、光經濟、食經濟,村集體年收入超百萬元。”
低門檻“抱團”
取長補短共享資源,邁向共同富裕
一個村富,還要帶動周邊村富。2024年年初,承留鎮將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三個行政村聯合成立“花石黨總支”,以黨建聯合推動片區組團發展,共同富裕。
“安腰村有閑置房子,無項目;栲栳村有加工廠、冷庫,沒項目;花石村有項目,無場地,三個村盤活家底兒共享資源,取長補短抱團取暖,成立三家春農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周全喜說,“正因為鄉村大食堂低成本、高回報,2024年10月1日,我們三個村投資30萬元在承留鎮辦起金花石大食堂。”
栲栳村黨支部書記李玉紅指著一個給顧客打飯的“女服務員”說:“周書記負責直播策劃;我負責采購米面油;安腰村女支書李玉清負責食堂管理、飲食安全。”
“‘三家春’給全鎮老人辦了養老助餐卡,大食堂有土雞燉蘿卜、北舞渡胡辣湯,俺一天三頓都擱這吃飯,比自己做的飯菜還便宜、可口。”住在大食堂附近的張大娘說。
周全喜說:“我們的目標是帶動兩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從幾萬元提高到20萬元,單靠大食堂肯定不行,還要想辦法發展農產品加工,開更多的大食堂連鎖店,讓農產品走進鎮里、市里社區。”
“大食堂里的辣椒醬免費吃,客人走時都會帶幾箱,甚至整車整車地拉。”周全喜說,“顧客在大食堂品嘗體驗,吃得好才會買。我們在大食堂專門設立一個農產品貨架,專門銷售農副加工產品,銷路打開后,再工廠化生產。”
“一個辣椒醬手工作坊投資下來1萬多元,但僅賣辣椒醬,一年村集體就能賺20多萬元。”周全喜說,“今年農產品加工廠場地就批下來了,我們將專攻成本低、效益高的土特產、農副產品加工、手工作坊。”
金花石大食堂外寒風刺骨,凍得人站不住,為了吸引流量,周全喜每天堅持在戶外直播三次,一次兩個小時。
從無人知曉到顧客盈門,金花石大食堂就是靠直播帶起來的。周全喜說:“鄉村四季皆風景,梅花、油菜花開時,梅園、油菜花地就是直播間,我們利用數字技術,把市民引入山村廣闊天地。”
臨別時,周全喜叮囑:“這個時代不缺產品,缺的是‘貨真價實、真誠服務’,這是我們抱團發展,低成本做好產業的秘訣。”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