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千年茶鄉茶更香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因其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獨特的六堡茶文化以及現代茶產業的蓬勃發展,享有“茶鄉”的美譽。在梧州市蒼梧、蒙山等地,盡管寒冬時節,六堡茶文化、茶產業、茶文旅熱度不減,科技控溫、精準澆灌、茶光互補,非遺技藝沿用古法又生出新意,六堡茶愈加香醇濃厚、韻味悠遠。
走進六堡茶核心產區蒼梧縣六堡鎮,只見群山蒼翠,茶園連綿層疊,一派生機勃勃。蒼松六堡茶業有限公司廠部廠長蔣朝暉介紹,春節前訂單要比平時多50%至60%,蛇年生肖茶團等特色茶品供不應求。
蔣朝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縣級傳承人。他介紹說,廣西六堡茶有1500多年的歷史,六堡茶制作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從采青、晾青、殺青到揉捻、烘干、陳化,制作六堡茶每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揉茶的勁道、炒茶的時間和溫度,都會影響茶葉的湯色和口感。用電控溫更穩定、受熱面更均勻,能保證六堡茶的口感,提升制茶的效率和質量。”蔣朝暉說。蒼松六堡茶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蒼梧六堡公社茶廠,近年來大力引進烘干機、壓制機、激光選色機等國內先進制茶設備,六堡茶年產量每年遞增約20%。
在位于六堡鎮東面的大中村,廣西農墾三源六堡茶業有限公司在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梧州供電公司的幫助下,將傳統和現代六堡茶制茶工藝引入全流程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線,并進行智能化生產和科學用電管理,實現了六堡茶自動化、清潔化、標準化生產。
“不僅解決了茶葉品質不一的問題,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廣西農墾三源六堡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梁芳韜介紹,通過標準化生產,該公司的茶葉生產效率比手工提升18倍,茶葉陳化時間縮短了30%,年產量增加10倍,可達1000噸。
“我們統籌推進茶文旅項目建設,2024年六堡茶生態旅游區接待各地游客累計超過200萬人次,全鎮村集體經濟同比增長54%。”六堡鎮黨委副書記李鵬程說,農村電力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為開拓六堡茶產業新業態注入了新動能。
為保障六堡茶產業升級用電需求,南方電網近三年累計在梧州市投入電網改造資金5000多萬元,保障了茶葉加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供電局還對六堡茶產業實施“首席客戶經理+首席問題解決官”工作機制,為服務壯大六堡茶實體經濟提供全鏈條、高品質的供電服務。
走進梧州市蒙山縣新圩鎮屯巴山,只見深藍色的光伏電板鋪展山坡,光伏板下,一排排茶樹長勢良好。錯落分布的水肥一體設備,通過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澆灌,為茶樹生長提供均衡養分。
這是屯巴山的“茶光互補”茶園,規劃建設為集六堡茶生產、光伏發電、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茶葉觀光園。該項目光伏裝機容量150兆瓦,2024年累計發出超過1億千瓦時綠電。
新圩鎮副鎮長韋文仙介紹:“‘茶光互補’項目將農業生產與光伏發電結合起來,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實現了農業種植收益、能源發電效益、村民分紅獲益的多贏。”據悉,該茶園帶動四聯、貌儀、六桂等3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增收15萬元,帶動就業300人,附近村民還通過“農光互補”光伏項目獲得分紅收益,實現茶農以“綠”生“金”。
“我們在屯巴山‘茶光互補’茶園種植了3000多畝茶樹,2025年6月可以采摘第一批夏茶。”廣西桂堡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戰科介紹說,茶園計劃種植總面積5000畝,推動打造成茶旅融合的生態六堡茶園。
在吳戰科看來,“茶光互補”將光伏發電與茶葉種植有機結合,不僅創造了新型的茶葉生產模式,也進一步拓展了六堡茶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向上為茶葉種植引入清潔電,向下為茶葉加工、銷售及文旅融合注入新動力。同時,“茶光互補”發出的綠電,又用到茶園護理、茶葉加工等環節上,驅動整條產業鏈更科學、更高效、更綠色。
近年來,聚焦六堡茶產業創新發展,梧州市積極出臺配套政策、聚集資源要素、優化產業布局、補齊發展短板、延長產業鏈條,推動六堡茶產業提檔升級。蒙山縣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不僅創新打造“茶光互補”發展模式,還大力建設生態茶葉觀光園,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截至目前,蒙山縣千畝以上生態茶園已有15個。
六堡茶產業投資商紛紛在蒙山縣布局商業版圖。算上“茶光互補”項目的茶園,吳戰科在蒙山縣累計建成生態六堡茶園達7000畝。“我們所有茶園都采用自動化、電氣化設施,水肥一體化實現全覆蓋,施肥、澆水都是用電來完成,茶葉加工生產線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我們看重的,正是茶文旅融合發展的潛力。”吳戰科信心滿滿。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