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從“內卷”到“抱團”,從自銷到“出海” —— 茶葉的迭代升級路
“各位親!這款綠茶是公司春節前推出的一款定制茶,現在只要關注屏幕下方的‘江津硒茗·四面綠針’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就能享受109元的優惠價……”
2月5日,春節上班第一天,重慶旺發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發公司)老總丁富蘭客串起帶貨主播,直播僅兩小時,就賣出了100多盒茶葉。
明明有自己的茶葉品牌,為啥要依靠區域公用品牌來“吆喝”綠茶?
“只有‘抱大腿’才有出路!”丁富蘭向記者講述近年來江津茶企從“內卷”到“抱團”發展的轉變。
茶企“內卷”喪失發展主動權
丁富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入行做茶葉生意。30多年的摸爬滾打,見證了江津茶葉的起起落落。
江津產綠茶大約有400年歷史,現種植面積有4萬多畝,多數茶樹生長在南部山區海拔600—800米的山腰上,其中以貓山茶葉最為出名。茶樹生長在氣候溫潤多云霧、土壤富硒的環境中,品種又是口感清香的老川茶。在江津,靠種茶為生的茶農就有上萬戶,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也有好幾十家。
但好景不長,因茶企分散經營,逐漸開始“內卷”。
“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江津本地的茶企有近10家,但綠茶品牌卻有20多個,質量參差不齊。”丁富蘭回憶,為求生存,茶企甚至低于成本拋售茶葉,詆毀對手,導致本地綠茶市場秩序混亂。
到后來,不少茶企只能將茶葉初加工后,低價將半成品交給知名茶葉品牌貼牌出售。一些看不到希望的茶農,不愿意把鮮茶交給當地茶企,寧肯多費點勞力,也要賣給外地的茶商。
借品牌打造提升茶葉品質
“江津產出的是天然富硒茶,且種植環境好,按道理應該受到市場青睞,怎會淪落到貼牌的境地?”當地主管部門、茶企陷入了深思。
“過去,江津每家茶企都用自己的品牌進入市場,各自為政且惡性競爭,形成不了合力,降低了茶葉競爭力。”痛定思痛后,包括丁富蘭在內的幾個茶葉老板悟出了問題的關鍵。
幾十年來,這些茶企的加工廠大多設備簡陋,只能是“初加工、加工粗”,銷售渠道也只局限于散貨市場,或為外地茶廠貼牌生產,利潤極其微薄。而且,由于加工廠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以至于江津茶葉品種數十年都未更新。
“要想發展壯大綠茶產業,只有通過培育品牌,倒逼茶葉種植、加工標準化。”討論之中有茶企老板說。經過討論和反復論證,當地主管部門與茶企達成共識,抱團發展,合力闖市場。
同時,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對茶山實行全程社會化服務,采用配方施肥,禁止使用除草劑。在加工技術上,各加工廠普遍添置了自動化設備,加工程序由過去的炒、揉兩道程序,變成了蒸汽殺青、冷風冷卻、一次揉捻、回潮、二次揉捻等多道程序,大幅提升了茶葉的加工品質。
品牌賦能引領茶企抱團“出海”
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江津也在為創建品牌而努力。
2019年元旦,“江津硒茗·四面綠針”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正式上線,當年包括旺發公司在內的7家茶企獲得了這張金字招牌。
讓丁富蘭欣喜的是,區域公用品牌運行不到半年,公司旗下的4款茶葉,無論在銷量上還是價格上,都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而且第一次參加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就攬下了數十萬元的訂單,與外地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的戰略協議。
不僅如此,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助力下,逐漸有100多家來自英國、新西蘭、印度等國的海外采購商紛紛上門“問茶”,讓江津茶葉走出了國門。
此時,嘗到甜頭的丁富蘭甩開膀子,加緊創新生產工藝,研制新的磚茶。2024年她公司生產的茶葉還獲得了富硒認證和綠色認證兩個證書,其中的一款“四面綠茶”入選了重慶10大優秀茶產品。而江津部分茶企還通過科技研發,開發出了紅茶品種,將明前尾茶和秋茶加工成價值不菲的紅茶,拓展了茶葉的種類和市場。
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江津還將調整品種結構,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茶園,同時,做大做強江津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推進茶產業接二連三,走出一條茶產業與文化、旅游業有機融合的產業振興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