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業現代化要走小精特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突出重點抓好農業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壯大肉牛、茶葉、辣椒、食用菌、中藥材等重點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更好帶動農民增收,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增長4%左右。打造一批“貴”字號農業品牌,培育10個以上全國農業品牌精品。
貴州特色農業產業中,有不少爆款單品,它們的發展給貴州農業現代化帶來什么啟示?
優良的品質成就爆款單品
貴州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培育出不少品質優良的農產品。
都勻毛尖、湄潭翠芽、遵義紅茶......茶是貴州的一張名片,貴州也是世界茶樹的基因庫,目前保存了約4000份茶樹種質資源,自主選育的國家級茶樹優良品種數量居全國前列。
高山云霧出好茶。在農業農村部茶葉風險監督抽查中,貴州茶連續11年合格率達100%。貴州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地區,茶區常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這種獨特的小氣候有利于茶樹內含物質的積累,使得茶葉口感鮮爽,香氣濃郁。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鄧小海告訴記者,現在貴州統一外推的品牌是貴州綠茶,而這個“綠”,是從生態的角度出發,指的是它的品質。
貴州的辣椒一直有口皆碑。鄧小海說,貴州是全國唯一一個辣椒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的省份,辣椒生產、加工、銷售規模均位居全國第一。優良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種類多樣、個性不一、香辣協調、品味溫醇等具有優異品質的特色辣椒,如朝天椒、花溪牛角椒、大方皺椒、小米椒等。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還擁有一定的辣椒定價權,外省的辣椒也會運輸到貴州來做交易。隨著規模的增加,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整個產業發展的資源也在逐步朝貴州進行聚集。每年,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共同見證辣椒產業的盛會。
如今,貴州的“牛動力”十足。作為貴州農業的“后起之秀”,肉質細嫩、口感鮮美、風味獨特,貴州肉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食客認可。據了解,貴州現有牛存欄量超過500萬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關嶺牛、思南黃牛、桐梓黃牛、安龍黃牛、黃平黃牛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貴州還是我國野生真菌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孕育了全國80%的野生食用菌種類。我國食用菌種質資源有 978種,貴州就有800種。織金竹蓀、大方冬蓀、黎平茯苓、德江天麻、雷山烏天麻和大方天麻先后得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樣,貴州中藥材品種也十分豐富,全省共發展中藥材單品74個,其中有56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天麻、石斛、太子參、白及、意仁5個中藥材單品生產規模全國第一。貴州藥用植物資源達7453 種,排全國第四位。
好的原料更需要“精雕細琢”
貴州農業的前端已經擁有足夠多的好原料,延長中后端的鏈條成為了突破瓶頸的關鍵。
每年春季,貴州會迎來一大波浙江、福建等地的省外茶商。茶商收走了原料,甚至在貴州進行茶葉粗加工,最后包裝成省外的品牌。鄧小海說:“別人不知道那些好茶原料其實來自貴州,我們也有一些知名茶品牌,比如都勻毛尖。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提高貴州茶的附加值,把品牌打出去。”
“煮火鍋,就吃貴州新鮮黃牛肉”。近年來,貴州肉牛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名氣不小,不少火鍋店的菜單上有了貴州黃牛肉的名字。有了銷路,貴州肉牛算得上是不愁賣,品質得到市場認可,品牌影響力正在塑造。鄧小海說:“貴州肉牛在那邊銷售得非常好,有一些肉牛是直接拉到當地去屠宰,主打鮮牛肉。”
貴州辣椒之所以發展得較好,得益于產業鏈健全。老干媽作為辣椒醬市場的“霸主”,目前是貴州省唯一一個產值超過30億的食品加工企業,最高時產值超過50億。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辣椒鏈接了生產端、加工端、銷售端,形成了全產業鏈。此外,貴州還有苗姑娘、黔五福等企業也參與到辣椒產業的中后端打造中,有效反哺生產種植端,這些都讓貴州辣椒穩坐第一。
貴州農業現代化要走小、精、特之路
貴州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 92.5%的地區是山地和丘陵。鄧小海說,土地的碎片化決定了貴州的農業走傳統大規模的種植是行不通的。“十里不同天,那種小氣候環境往往會孕育出一些獨特的農產品,為貴州走小、精、特的農業產業之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鄧小海表示,沒有大規模,就不能以量取勝。小規模農業前期的單位生產成本會相對比較高,通過走高端化、精準化道路提升后端的附加值,也是一種發展路徑。“貴州名聲在外的更多是一些小、精、特的產品。比如貴州蜂糖李,被稱為李子中的愛馬仕,上市時能賣到50元一斤,龍里的精品豌豆尖賣到香港,這些精品都受到了顧客的喜愛和市場的認可。”
同樣因為小精特出圈的還有貴州銅仁的抹茶。梵凈山腳下的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被譽為中國抹茶之都,抹茶出口量中國第一,全球第三。銅仁抹茶嚴格按照歐盟標準生產,每一片茶葉從采摘到成品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檢測。
鄧小海說:“盡管銅仁抹茶的規模并不算大,但它有點像專精特新的那種小巨人企業,這種精品化的發展路線是未來的方向。抹茶與飲品、甜點的碰撞,還為抹茶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未來,如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挖掘品牌價值并讓市場認可其價值,是今后貴州的努力方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