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特早茶,飄出產業香
再過十多天,瀘州市納溪區特早茶便將迎來首批新茶上市。1月16日,“長征路上看四川”活動來到納溪區時,茶山間隨處可見忙碌的人群。
特早茶,作為納溪區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現已建成茶葉基地31.5萬畝,年總產量2.4萬噸,年綜合產值近百億元。建成有機茶基地1個,有機認證面積2680畝,綠色食品基地2000畝,生態低碳茶面積516畝。
納溪特早茶種植基地。
近年來,納溪區堅持立足“特早、有機”兩大資源稟賦,將茶產業作為全區主導產業之一全力推進,出臺《加快百億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納溪特早茶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等系列政策,引導科學種植,不斷優化茶園環境、改良茶樹品種,有力地推動了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月21日—2月27日,四川省第十二屆茶葉開采活動周將以‘中國春天的第一杯茶—納溪特早茶’為主題,在瀘州市納溪區中國特早茶城舉辦。”納溪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云旭介紹,“納溪種茶、產茶、飲茶歷史悠久,是全國發芽采摘最早的區域,也是發展優質早茶最適宜的區域。而且納溪茶具有產地環境特別、上市時間早、茶葉品質優越、文化內涵深厚四大特點,是地道的‘三品一標’產品。”
王云旭告訴記者,為了加快茶產業發展,納溪區還建立特早茶產業發展投入機制,每年設立納溪特早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集中用于特早茶產業化建設、市場開拓、人才培育、龍頭企業及專合社的扶持等。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劉仲華院士團隊等院校機構合作,建立納溪特早茶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歐標茶園、富硒茶園基地,促進茶產業升級。
走進護國鎮梅嶺村二月亭茶園,只見在一行行翠綠的茶樹旁,相關數字化設備根據茶山環境科學設置,茶園的智能霧灌系統正在使用。“我們搭建了梅嶺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對智慧霧灌、肥水藥一體化、可視化遠程視頻監控等系統的數字化操控?!奔{溪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為提高茶葉品質,納溪區探索“數字+茶園”新發展模式,采用數字技術對茶葉企業進行基地升級、加工技改,推廣應用茶葉加工先進機械和綠色防控設施裝備,實現可視化監管、一體化操作,將茶葉原料的生長、加工、儲藏及零售等供應鏈環節全程留痕。
強化標準引領也是關鍵。為解決“納溪特早茶”產品名稱、風格不統一、辨識度不高等問題。2018年,納溪區農業農村局和納溪區茶葉協會啟動“納溪特早茶”產品標準研制工作,歷經3年的努力,“納溪特早茶”團體標準發布實施,正式確定了“玉筍、玉芽、玉針”三款“納溪特早茶”中、高端綠茶產品標準。《標準》規定了凡是使用“納溪特早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納溪特早茶”地理證明商標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執行“納溪特早茶”的團體標準。
此外,納溪區不斷延伸茶產業鏈條,建成中國特早茶城、中國特早茶博物館、納溪區茶葉加工園區。全區共有名優茶加工企業126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省級專合社6家,市級專合社2家。全區擁有名優綠茶、名優紅茶等加工設備4000余臺(套),年加工能力2.5萬余噸,機械化加工率99%以上,開展高端綠茶、紅茶、白茶等產品精深加工,新開發抹茶、新式茶飲原料等新產品。建立“納溪特早茶”產品標準體系,開發出“玉筍”“玉芽”“玉針”等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