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貨何以不“土” ——從浙江農博會看“土特產”之變
一年一度的浙江農業博覽會,至今已舉行20多屆,年年人氣爆棚,既是市民購買特色農產品的嘉年華,又是農業農村發展最新成果的一場年終亮相,更傳遞出濃濃的年味。
前不久落幕的這屆展會,以“大力發展土特產,共享品質新生活”為主題,延續過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展主體、產品種類、產品數量均為歷屆最多。記者在逛展時,明顯感覺到土貨不“土”,全場煥發出勃勃生機,展現著一派時尚潮流感。
新產品層出不窮
展會期間,一場楊梅酒推介會吸引諸多目光,這已是浙江今年第3次召開楊梅和楊梅酒的會議活動。楊梅是浙江最富特色、最具名氣的水果之一,全省種植面積和總產值都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以上。去年,浙江明確提出要把楊梅酒打造成有文化內涵、有檔次的酒類。為此,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還啟動實施楊梅酒產業發展三年提升計劃。
事實上,歷經數千年傳承,楊梅早已帶有鮮明的浙江印記,并融入百姓生活。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楊梅酒不僅是獨具特色的佳釀,還被視作開胃消食、排毒養顏、澀腸止瀉的佳品。如今,隨著酒業加工技術的迭代,楊梅酒從最經典的浸泡酒,擴展至豐富多彩的系列酒,有甘甜誘人的楊梅利口酒,有果香醇厚的楊梅白蘭地,有清爽酸甜的楊梅啤酒,還有氣泡細膩的楊梅香檳等。
來自仙居縣的浙江聚仙莊飲品有限公司,此次農博會上帶來了8款楊梅酒。銷售總監張聰明顯感覺到,這一細分領域的消費市場正在升溫,讓他信心倍增。“產一季,賣全年”,如今,“聚仙莊”有效帶動了周邊百姓就業。目前,全省涉及楊梅酒生產的加工企業共有56家,年消化鮮果近10萬噸。
如果說,楊梅酒產業已經站在新賽道的“風口”,那么,土豬肉則以崛起態勢,在“土特產”你追我趕的賽場上搶得先機。過去5年,浙江化危為機,建成了145家萬頭以上的規模豬場,一舉改變了“肉盤子”端不穩的被動局面。眼下,浙江在大力發展“土特產”中乘勢而上,以產業基礎較好的金華“兩頭烏”、嘉興黑豬、岔路黑豬為先發品種,推動地方豬產業華麗轉身。
農博會上,除了鮮肉之外,噴香撲鼻的金華酥餅、鮮嫩爽口的白切肉、軟爛入味的鹵豬蹄等一眾“明星產品”同樣得到一致青睞。隨著土豬肉開始在高品質豬肉領域嶄露頭角,浙江許多地方也加大了對種業資源的保護。衢州市龍游縣就針對瀕危品種“龍游烏豬”專門開展搶救性養殖工作,深入研究其生長特性和遺傳基因,確保這一珍貴“火種”得以延續。
歷史經典產業推陳出新,從而破繭成蝶,這樣的奇妙感受在逛展中無處不在。在臨海市的“好食來臨”展館,映入眼簾的便是多款爆品。如山海間絕妙融合的海苔餅,經改良后更適合作為伴手禮,單品推出一年多,當地紫陽街上的旗艦店就賣出了20多萬個。70多款農產品,聯袂12道特色小吃,將臨海風土人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產業鏈組團出擊
如果說單個產品的改頭換面,已足夠讓人耳目一新,那么當它們組團出擊,以全產業鏈的形態出現時,帶來的又是另一種震撼。此次,浙江繪制了全省“一縣一鏈”特色產業地圖,集中展陳了蠶桑、茶葉、中藥材等歷史經典產業的全產業鏈圖譜以及創意農業新業態。
在市級展區方面,更上演了一場產業鏈之間的爭奇斗艷。溫州市此次以“六個一”抱團出場,一盤菜(預制菜)、一條魚(大黃魚)、一根草(鐵皮石斛)、一杯奶(牛奶)、一個果(楊梅、甌柑、四季柚、早香柚)、一片葉(茶葉),全方位展示當地好貨。近年來,嘉興市共培育了14條10億級的“土特產”全產業鏈,全鏈條從業人數14.28萬人,平均收入達6.5萬元。一連串數據的上墻以及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令人贊嘆不已。
此外,像湖州帶來了生態高效漁業、畜牧業和果蔬業“三大強將”,還把“村咖”搬到了現場;紹興重點打造名特優農產品品牌矩陣,通過整體推介的形式,展現該市在推進鄉村產業改革、深化“和美越鄉”建設等方面的成果;衢州主打具有標志性的農產品,連同加工食品、果汁飲品、美食小吃等統統歸于“衢州味道”門下;金華力推“兩頭烏”、茶藝、景觀樹、佛手等極具辨識度的好貨。總之,大家各顯神通,難分伯仲。
樂清被譽為“中國鐵皮石斛之鄉”,全市鐵皮石斛種植面積達1.3萬畝,其中野生生態栽培面積5000余畝,已形成百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目前相關行業主體達1300余家,擁有藥品、保健品、酒水飲料、休閑食品等各類產品300余種。而隨著“樂商”回歸和青年入鄉,當地還逐步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村企共同體等模式,強村富民效應不斷凸顯。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建成126條單條產值10億元以上的“土特產”產業鏈,實現總產值3216億元,帶動470萬人就業,有力促進了共同富裕。今年,浙江計劃累計培育產值超十億元、超百億元的“土特產”全產業鏈要分別達到135條和12條,并且重點做好強鏈補鏈、優質優價和聯農帶富“三篇文章”。
新面孔一馬當先
在農博會主場館的“C位”,有個“新農人”展區堪稱“人氣王”。步入其內,正如其名,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近年來,浙江持續強化青年入鄉“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推動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目前,全省已累計培育農創客8.4萬名、現代“新農人”26.5萬名。這次,不少新面孔一馬當先,著實帶來了不少新產品、新理念和新業態。
“85后”虞揮是縉云縣景禾畜禽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縉云麻鴨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承人。這次,他帶來了15個新產品,以麻鴨為核心,再與縉云其他“土特產”聯姻,創新推出楊梅鴨翅、梅干菜鴨、茭白鴨、黃茶熏鴨等。再看包裝,也十分年輕化。現在,線上占到了其總銷量的一半以上,與之合作的年輕主播就有200多名。
與虞揮同齡的杭州達人小皇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洪祥,則立志于振興中華土雞,目標是讓這一獨特風味走進千家萬戶。他選擇了優質黃羽雞,依托獨有的育種技術,采用現代化生態養殖模式,同時創新開發一系列衍生產品,用開拓電商渠道來提升整個供應鏈體系。
早在2023年,“小皇雞”品牌產品全渠道銷售額就已破億元,鹽焗雞新上市即全網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脫骨鳳爪單場直播銷量超2000萬元,位列多個渠道的類目銷量榜首,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數千個就業崗位。如今在杭州市錢塘區,像陳洪祥這樣的年輕農創客正越來越多。
接下來,著眼于為入鄉青年營造更良好的就業創業生態,浙江將緊盯青年所需,打造一批高能級平臺和鄉村創業孵化空間,并且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與相關事務代理,從“硬”支撐和“軟”加持上共發力,讓青年入鄉創業駛入“快車道”。在農博會上的“人才興農”板塊,通過沉浸式體驗現代化農創園縮影,便可滿滿感受浙江對于鄉村人才的關愛之情。
當然,除了參展商的年輕化態勢,記者也充分察覺到了逛展人的變化。為期5天的時間里,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拉著露營用的小拖車,與叔叔阿姨們共同加入這場購物狂歡。據了解,展會期間,逾32萬人次現場參觀采購,現場交易額超2.55億元、簽署訂貨合同1199項、合同總額16.28億元,較上一屆分別增長34.9%、68.6%、50.7%。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