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頭雁”效應 做強特色產業
大雪過后,陜北的風愈加凜冽。
2024年12月15日,在位于靖邊縣東坑鎮的靖邊縣雨禾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一箱箱胡蘿卜整裝待發。
“今年胡蘿卜不愁賣,這些庫存是留給老客戶的。”合作社負責人苗慧平給記者分享“好消息”:在靖邊縣組織部的幫助下,合作社今年試種了2000多畝新品種胡蘿卜“金尊”,畝產值超過1萬元。
2024年,靖邊縣發揮人才“頭雁”效應,聚焦胡蘿卜種植、蕎麥育種、種羊繁育特色產業,探索“人才+平臺+產業”協同聯動模式,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加速構建人才體系
靖邊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帶。沙土地是這里最大的區域特色,也是胡蘿卜生長的天然沃土。
“我們為群眾提供胡蘿卜種植全過程技術服務。今年,我們主導的‘胡蘿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技術獲全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2024年12月19日,靖邊縣園藝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張慧艷介紹。
張慧艷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返鄉后,她聚焦新技術、新理念,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累計為60余名群眾創造就業機會。
“我們篩選引進優良品種,采取種子纏繩、丸粒化等技術,應用機械化精量播種、起壟無紡布種植等方式,形成胡蘿卜優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張慧艷說,靖邊縣在胡蘿卜病蟲害防治中應用無人機噴藥技術,使胡蘿卜種植由傳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近年來,靖邊縣緊盯特色產業實施人才培養集聚計劃,圍繞特色產業,將張慧艷等深耕本土、實操經驗豐富的行家納入人才庫、布局到產業鏈上。
“僅2024年,我們引進高層次人才35名,先后評選出農村實用人才39名、突出貢獻人才19名。在專家人才的示范引領下,靖邊出現越來越多的玉米噸產村、胡蘿卜‘三品一標’基地。”靖邊縣委組織部部務委員黃天陽說。
多方聯動促產業轉型
“國家500強示范社”“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以蕎麥優良品種育種、繁種、推廣為主的靖邊縣紅盛農產品有限公司獲得過很多榮譽。
講起奮斗故事,公司董事長蔡文秉頗為感慨。
“近年來,我們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通過‘高校人才團隊+公司技術服務+農戶訂單種植’模式,累計種植蕎麥2.76萬余畝,輻射帶動453戶村民。”蔡文秉說,“我們還累計培養農業機械操作、育種技術等方面能手150多人,培育核心技術人才200多人。”
“頭雁”來了,發展路子通了。
為激發更多產業活力,靖邊縣支持企業和合作社做好專家智慧與田間實踐之間的橋梁,鼓勵設立專家工作站,推動各領域技術創新。
此外,靖邊縣持續發揮人才聚合作用,依靠產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打造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示范點,為人才提供創新平臺,聚合多方力量,實現“領著群眾干”的產業轉型新實踐,先后建成市級示范點5個、縣級示范點7個。
營造創新創業生態
“咩咩咩……”2024年12月13日,在位于黃蒿界鎮的“細絨山羊新種群培育”育種場,羊兒曬著太陽吃草料。
白絨山羊產業是黃蒿界鎮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黃蒿界鎮將“興一個羊產業,富一方老百姓”作為重要抓手,投資390多萬元建成陜北白絨山羊細長絨型良種繁育基地,交由黃蒿界鎮經濟聯合總社管理,推進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聯合總社通過推動科技聯結畜牧業、科研院校聯結農村、科技專家聯結農戶,逐步實現畜牧產業智慧化、優質化、品牌化,為全鎮白絨山羊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黃蒿界鎮黨委副書記馮坤說。
養殖大戶許耀宏是高級畜牧師。說起發展養殖,他底氣十足:“我的種羊一只能賣近1萬元,客商來自全國各地。”
“改良陜北周邊地區白絨山羊的種質,關鍵在技術,核心是人才。”在黃蒿界鎮黨委書記邱小明看來,發揮“筑巢引鳳”人才示范作用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當地培育一批懂技術會服務的“新農人”。
靖邊縣將持續整合多方資源,為各類人才提供創新有平臺、創造有支撐、創意有氛圍的發展生態,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