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土特產成長記
溫州,地處北緯28度,年均氣溫18℃,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饒、獨特的鄉村物產,有31項入選浙江省名優“土特產”百品名單。
溫州土特產,不斷修煉內功、伸展觸角,正從東海沿海一隅觸達更廣闊的市場,征服舌尖與心尖。在《溫州市鄉村土特產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描繪的發展藍圖中,到2026年,全市鄉村土特產總產值將達300億元。
聚力資源優勢 科技賦能推動品質提升
文成糯米山藥,口感細膩,補中益氣、健脾養胃,帶著泥土的芬芳隨溫州人走向世界;溫州大黃魚,以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游”上了國宴餐桌,“游”出了15億元年產值;洞頭羊棲菜,不僅口感獨特,且富含食物纖維素、B族維生素和氨基酸,被稱為“人類微量元素的寶庫”……
結合物產基礎與市場需求,近年來,我市聚焦“六個一”特色農業產業,即一盤菜(預制菜)、一條魚(大黃魚)、一根草(鐵皮石斛)、一片葉(茶葉)、一個果(甌柑和楊梅等)、一杯奶,重點圍繞主體培育、品牌提升、產業延伸、市場推廣、政策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推進我市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我們可喜地看到,新質生產力之風吹向山田、拂過牧場、掀起浪潮,不斷夯實溫州土特產的高品質與穩定性。以種業提升為例,通過建設全省首個奶牛遺傳改良與乳品質重點實驗室,培育遺傳改良“胚胎牛”,新生代奶牛實現14噸年產奶量,比自然繁殖奶牛提高約4噸,每頭奶牛可為養殖戶增收約5萬元。
隨著環境測控、精確施肥、智能灌溉等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在種植業耕種管收各環節的廣泛應用,“科研院所+產業研究院+企業研究院”科技創新聯合體的陸續落地,溫州鄉村土特產持續提質增產,為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打下了堅實基礎。
聚力強鏈發展 多維融合推動創新“破圈”
土特產因保鮮難度大,難以長距離運輸,往往難以形成較大的跨區域市場規模。何解?鴨舌作為溫州本土特色小吃的一張金名片,占全國消費總量50%以上,探索出了一條農業“接二連三”、“老手藝”和“新技術”融合的創新之路。
鹿城正新、甌海森馬、永嘉麥豐、文成博海等八大預制菜產業園區帶動全市87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近250萬元年產值,助力打響了一批特色名小吃,如今遍布全市各縣(市、區)。
得益于加工和包裝工藝的持續迭代,魚餅、烤蝦、瑞安雙炊糕、永嘉麥餅、平陽炒粉干、蒼南礬山肉燕等省農家特色小吃百強榜選手,受到更多溫州市外乃至浙江省外消費者青睞。
“土特產”之間也嘗試攜手實現“破圈”。如不斷推出的“茶+奶”和“奶+石斛”新品,面向年輕消費群體,既服帖味蕾,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養生需求。
土特產+鄉村非遺,不斷擴大“朋友圈”。如融合茶與甌窯瓷器打造的“茶葉+茶器+茶點”三位一體的“溫州茶禮”,精致而富有底蘊,廣受歡迎;以泰順“順禮”為代表的區域伴手禮,以縣域土特產組合為主要內容,正逐步形成區域IP的消費載體。
聚力宣傳推廣 聯動“村游”打造品牌IP
酒香還怕巷子深。品牌化發展,成了不二選擇。
目前,我市已創成21個單品類區域公用品牌,8個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認證平陽黃湯、溫州大黃魚、雁蕩山鐵皮石斛等1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
品牌培育還在繼續下沉。以村為單位,通過實施“百村百品”特色村(鎮)創建行動,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全市計劃創建100個“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小而專”的“一村一品”產業集聚村。同時,在“村游”精品路線中串聯、植入“土特產”,通過文旅融合,賦能土特產發展。
來到樂清大荊,石斛康養、親子度假、文創研學一應俱全;暢游洞頭,不僅能領略海上花園的山海風貌,體驗海霞特色文化,還能在鹿西島品嘗圍壩養殖的深海大黃魚;到永嘉開啟一場千年古村宋韻之旅,品嘗早香柚、番薯棗等土特產美食……
迎來客,也走出去。
去年11月,在溫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下,溫州千余種土特產產品亮相浙江省農博會,向全國采購商展示風采,邀請開展貿易洽談、看樣訂貨活動。明天,為期5天的2025溫州鄉村“土特產”嘉年華——年貨歡樂購即將在溫州科技廣場與市民游客再度見面。
近年來,溫州土特產頻頻亮相國內各大展會活動,并同步開展直播推介,參與舉辦土特產云展會、云發布、電商直播等數字營銷活動,溫州土特產借力線上線下舞臺,正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徑。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