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香滿田園 鄉村奔振興
村中建起的文化館、運動場等,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點;鄉村舉辦的音樂會、繪畫展引得村民和外來游客的一致好評;曾經的偏遠小村,如今卻引得藝術家競相入駐……
2024年,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啟動實施“高校百個藝術院系支部聯村共建”工作,凝聚149個高校藝術院系黨支部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文化聯創、人才共育等方式,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寫好文化共富與立德樹人相融互促大文章。
為鄉村提供“一對一”服務
走進金華市金東區東葉村,白墻黑瓦的古樸民居與綠意盎然的田野相互映襯,景致宜人。
曾經,東葉村是個養殖村,家家戶戶養著豬、鴨、牛、羊。村子富了,環境卻差了。村子多次嘗試轉型,怎奈不見起色。
“名人效應彰顯度、文旅資源美譽度、產業業態延展度、村落規劃合理度等問題突出。”這是浙江師范大學創意學院環境設計、藝術與科技教師黨支部調研后開出的“診斷”。
根據專家建議,東葉村打造了紅色研學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基地等平臺,借助紅色旅游,打響了“希望之光·施光南故里”品牌。同時,當地改善環境,把青磚、青瓦、磚雕等融入庭院空間。一番精心雕琢后,游客們紛至沓來。施光南紀念館、故居年接待參觀人數同比增加數千人次,全村年游客接待量10萬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1000萬元。
東葉村的蝶變是浙江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此前,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做過一項調研:受資源要素、生態環境制約,不少村莊決定轉換發展模式,但是面臨著缺規劃、缺指導、缺資源等問題。
鑒于此,浙江高校馬上行動起來:浙江大學助推磐安縣三畝田村建設民宿22家,戶均年收入達30多萬元;浙江傳媒學院為杭州市錢塘區新圍村稻米設計卡通形象和動畫廣告,品牌升級后的稻米為村民增收300余萬元;溫州大學為洞頭區元覺街道沙角村進行羊棲菜等海產品包裝設計,預計村集體年收入增長15%……
讓村民嘗到藝術的“甜頭”
2023年5月,中國美術學院與西湖區合作啟動了“藝術村長”項目,學校派出6名藝術“大咖”在轉塘街道的8個村擔任“藝術村長”。
“新官”上任,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李凱生躊躇滿志,但在開始時就碰了壁——村民們對這群藝術家并不歡迎:“藝術家設計的東西怪怪的”“哪能讓他們這種年輕人亂搞”……
面對質疑,李凱生決定從一塊廢棄場地入手,將其改造為運動場。錯落的臺階與遠處的茶田遙相呼應,體育公園成了“村BA”的舉辦場地,吸引周邊十幾個村的村民前來觀賽,讓大家嘗到了藝術的“甜頭”。
村民的態度反轉并非孤例,關鍵在于藝術下鄉要挖掘“小而美”的需求:在淳安縣,浙江音樂學院打造了“七彩音樂課堂”,向縣里捐贈了10臺鋼琴,還委派鋼琴調律技師開展公益活動;在溫州市洞頭區元覺街道沙角村,溫州大學開設“海島藝課”組織“洞頭漁民畫院校巡展”;在衢州市開化縣下淤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在村里開設“浙藝生活美學課”,村里隨處可見大家自制的非遺藝術品……
在參與鄉村建設中收獲成長
浙江工業大學2023屆畢業生程正俊曾有兩個優越工作的選擇:杭州市區的公務員崗位和企業高薪崗位。但他最終選擇回到山區,擔任建德市更樓街道湖岑畈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寒窗苦讀不是為了擺脫落后的家鄉,而是幫助家鄉擺脫落后,是學校活動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程正俊在校期間就發起成立了“鄉建社”,組織同學們走南闖北參與鄉村建設。
如何為鄉村發展賦能?答案是人才。浙江高校堅持輸、訓、育并舉,通過黨員干部“駐點”領、藝術專家“蹲點”創、青年師生“定點”幫等形式。截至目前,浙江省66所高校共派出師生10552人,共建項目317個,新增就業崗位5900余個,帶動創收達1.19億元。
浙江大學與“最佳旅游鄉村”淳安縣下姜村共同建設聯合培養實踐教學基地,通過藝術采風,培養影視藝術、策略傳播專業人才,學生團隊講述的“下姜樣本”獲2023年全國“挑戰杯”特等獎;浙江工業大學與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聯村共建以來,支部學生黨員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26人次,浙江省優秀畢業生4人,100%實現高質量就業;浙江農林大學堅持產教融合,通過開設“彩虹課堂”、創辦“龍韻杯”設計大賽等,組織2000名以上學生到鄉村開展實踐實習實訓,讓學生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一線……
“在聯村共建中,既要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助力挖掘提升鄉村文化價值,又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鄉村全面振興一線培養和鍛煉一批勇創新、敢爭先、能擔當、善作為的干部、師生。”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專職副書記、浙江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許翰信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