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柚鄉”今年這樣開新橘
村民在柑橘基地務工。
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過去以種柚子而聞名,“西蜀柚鄉”一度成為鄢家一張響亮名片。近10年來,隨著市場反響更好的晚熟柑橘的崛起,柚子逐步“讓位”。
晚熟柑橘次第盛產下,鄢家鎮有了新的煩惱:欠缺大型的柑橘交易中心,以致肥水流入了外人田;當地勞動力,如何進一步適應柑橘產業的發展?
在新的一年,曾經的“西蜀柚鄉”如何補短板開新“橘”呢?
從種柚到種橘
串起增收產業鏈
1 月 6 日,在一年一度的晚熟柑橘豐收時節,鄢家鎮舉行了首屆品果節。
“我家的耙耙柑從2024年12月開始采摘以來,果園價達到了3.5-4.5元/斤,在全鎮的價格都是中等偏上。”鄢家鎮燈盞村三組果農李青鳳高興地說,“這樣一算,我每畝耙耙柑的產值就達1.2萬元至1.5萬元。”
李青鳳自2014年種植耙耙柑以來,種植面積從38畝擴大到了56畝。她種耙耙柑的秘訣,一是舍得疏果,二是舍得用成本更高的水溶肥。盡管她1斤果子的成本達到了1.8元,比大多農戶高出0.2元,但是她的園子里直徑85毫米-95毫米的精品果占到了70%-80%,格外受果商青睞。
當天,在鄢家鎮長堰村三組,嶺上園家庭農場的管理人員王瑞麟也在安排工人采果,他興奮地說:“我是2017年從蒲江過來搞管理的,我們種植的春見(耙耙柑)、愛媛、明日見、甘平等晚熟柑橘已達300畝,從2023年就進入了盛產,平均畝產達到了3500斤。現在正是采摘耙耙柑的時候,每斤的賣價達到了3.5元-4元,比去年高出了1.5元-1.8元,而每斤的成本只有1.5元/斤。”
“‘西蜀柚鄉’過去是我們鄢家的一張名片,曾種有1萬畝柚子,柚子還出口俄羅斯、東南亞等地。后來,我們發現晚熟柑橘的市場前景更好。”鄢家鎮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辦負責人王偉說,“我們只保留了5000畝價格相對還好的紅心柚、三紅柚、黃金蜜柚,從2014年開始利用荒山荒地,通過大戶帶散戶逐年發展,到現在形成了千佛山、元寶山兩個萬畝柑橘產業帶,發展了2.3萬畝的春見、愛媛38、明日見、甘平、金秋砂糖橘等晚熟柑橘。”
據王偉介紹,晚熟柑橘的市場價格每年都有波動,但按當地的種植水平,每畝年產值大多都能達 1.5 萬元,即使在行情最差的年景也有少量利潤。而且,晚熟柑橘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年能帶動當地3000余名農民務工。現在,當地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已從未種晚熟柑橘之前的7000元增長到了2.2萬元。
半路遇新煩惱
拿出對策助產業
在欣喜之余,鄢家鎮的晚熟柑橘產業也有了新的煩惱。
見證了鄢家晚熟柑橘產業從小到大發展之路的王偉指出:“我們的晚熟柑橘比蒲江、眉山的提早上市半個月左右,但是全鎮只有3家私人辦的中小型柑橘初加工中心,年處理規模總共才5000噸。因而,全鎮每年就有三分之二的晚熟柑橘被果商收購以后運到蒲江、眉山進行清洗、包裝,然后貼牌發往全國各地。這樣,盡管我們的果子不愁銷,可是同樣品質的,卻比蒲江、眉山的每斤少賣了0.2元至0.3元。”
“同時,我們當年發展的晚熟柑橘正以每年0.5萬噸的產量遞增,逐年進入盛產,僅今年的總產量就達到了3萬噸,到2026年全面盛產將達4萬噸以上。”王偉說,“我們的柑橘產業做起來了,才發現人員的技術、勞動力有點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部分果園已出現了用工緊缺的問題,特別是套袋、疏果等很緊缺。”
實際上,在 2024 年 12月20日,鄢家鎮舉行的首屆果王爭霸賽就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評選橘王、柚王以及優秀果品,就是在倡導全鎮從業人員不斷提高技能。
“像果園套袋,1個人1天只能套2000個,質量還不好;如果通過培訓,使他1天能套5000個、質量還好,他能掙到更多的錢,老板也更放心。”王偉表示,在新的一年,該鎮將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民間組織成立勞務隊,爭取政策對勞務隊進行適當補貼,由勞務隊組織勞務人員進行系統的修枝、打藥、肥水管理、套袋、疏果等方面的課堂及田間培訓,把外行變成內行,把普工變成技工,既增加勞動人員的收入,又解決了業主的用工問題,還能提高果品質量。
王偉認為,鄢家晚熟柑橘還要重在創品牌,這就必須建立大型的柑橘處理交易中心,使之成為周邊地區柑橘的集散地。果商可以節省0.2-0.3元/斤的運輸和人工成本,果農的柑橘也就能賣個更好的價格。
王偉說:“我們爭取到國家產業強鎮項目資金,將分兩期建設年處理1萬噸的柑橘交易中心,讓商家可以就地收購、就地打包、就地發往全國各地。預計一期在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可包裝處理柑橘6000噸。”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