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土特產”勇闖“時尚圈”
二○二四年九月二十日,潼南區某檸檬果品公司,工人在包裝車間選果。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眼下,不少重慶“土特產”正跨界新賽道、注入新元素,變得越來越“潮”,產品附加值得到極大提升。比方說,江津的九葉青花椒變身面膜,北碚蠟梅花加工成獨具特色的香水,潼南從檸檬中提取出果膠、精油等……
從“土特產”到“弄潮兒”,這些擺脫了“身份束縛”的初級農產品,身價一個比一個高,不斷實現“農業增效益”。記者近日從中選取了頗具代表性的青花椒和蠟梅花,探尋“土特產”如何勇闖“時尚圈”。
做一盒花椒面膜用量比一頓火鍋還要多
1月2日,回到家中的渝北市民小蕾,從冰箱里拿出一片花椒面膜敷在臉上:“最近天氣太干了,在外面跑一天感覺皮膚像要裂開一樣,這個產品補水效果不錯。”
小蕾最近的“心頭好”花椒面膜,原材料之一是產自江津區最具特色的農產品——青花椒。去年4月,該區企業露珠生物科技(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露珠生物)推出的花椒面膜上市后,因其獨特的護膚功效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目前已累計銷售超過5萬片。
用花椒做面膜的創意,怎么想出來的?
一個瘋狂的想法:
用花椒研發護膚品
時間回到2022年,韓國露珠集團重慶化妝品工廠在江津正式投產。看著剪彩儀式上迎風招展的彩旗,露珠生物總經理何盼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
“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化妝品OEM,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代工,雖然業務量很大,但很多時候都是幫別人在加工,有沒有可能在我們的產品上打上江津的印記呢?”他把想法告訴了公司的另一名負責人李可,兩人一拍即合。
他們兩人均來自江津,家里不少親戚都種當地的特產青花椒,于是二人自然就鎖定了青花椒。
“這是一個看上去有些瘋狂的想法。”何盼說,“因為大家一提到青花椒就覺得嘴巴會下意識的有股麻味,做成化妝品敷在臉上,能不能成,心里完全沒底。”
但他們的想法并非完全不著邊際:露珠生物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手上掌握著5000多種化妝品和護膚品配方,其中不乏植物萃取物和添加物。
然而,研發產品的申請書呈遞到企業董事長李炳旭那里,就被退了回來,理由是研發周期長,需要大量經費,且市場前景未知。
于是,能不能拉來投資成了研發產品的關鍵。何李二人核算了一下研發成本,經過極致壓縮也需要大約200萬元。然后,他們找到江津區李市鎮的花椒加工業主周洪,通過他聯系上了李市鎮政府,最終確定了與李市鎮10個村集體企業合股的方案,后者出資70萬元成為股東,解決了一部分研發資金。
兩人再次“上書”董事長:國貨、國潮受到消費者青睞,在保證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可適當推出一些有地域性的產品。
這一次,李炳旭點了頭。
一個喜人的結果:
產品抑菌率、除螨率均達到99%
何盼安排團隊人員從全國各地購買了數十種花椒進行試驗,最終發現江津李市鎮九葉青花椒中的微量元素和有效成分具有很高的配適度,可以從中萃取花椒面膜的主要成分——花椒果皮提取物。
2023年2月,30公斤九葉青花椒產品被送到韓國世民大學肌膚臨床研究中心。一個月后,喜訊傳來:九葉青花椒提取的山椒素、生物堿、黃酮、檸檬烯等成分對人體皮膚有除螨、消炎、抗氧化等諸多功效,特別是山椒素,可以從多個方面減輕光損傷,在護膚品應用中具有重要價值。
確定大方向后,又該進入哪一個細分賽道呢?“用戶最容易接受的是洗護類產品,以青花椒為賣點,也能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何盼解釋,他們最終鎖定了沐浴露、身體乳、護手霜、面膜等領域進行產品開發。
為期一年的研發過程中,打樣是最痛苦的。“不是性狀、質地發生了改變,就是功能發生了改變。”露珠生物負責生產的樸一革介紹,“比如原本應該生產出來是膏的產品,結果生產成了水,有時候還有灼熱感、刺痛感,顯然不能用作護膚品。”
經歷了十幾次打樣后,研發產品的各種性狀、功能終于趨于穩定——去年1月,木敘花椒系列護膚品通過備案,首批沐浴露、身體乳、面膜、護手霜產品生產下線。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該產品抑菌率、除螨率均達到99%。
一個驚人的增值:
花椒加工成面膜,身價漲了十幾倍
去年上半年,花椒護手霜、沐浴露、身體乳、面膜等產品表現不俗,試銷售一個月就賣出1000多套,在小紅書、視頻號、抖音等平臺上線售賣后,每天的成交量有上千單。
花椒面膜的問世,讓研究了大半輩子花椒的江津區花椒首席專家團隊成員、高級農藝師蘇家奎很興奮:“過去我們進行保鮮花椒加工時,花椒的提取物都是直接排放。現在通過技術把這些提取物重新收集起來,簡直就是變廢為寶啊!”
樸一革告訴記者,100公斤花椒可以萃取出3-5公斤花椒果皮提取物以及8至10公斤花椒精油,最終可用于生產約500盒面膜。也就是說,每盒面膜的花椒用量超過200克,遠超一頓火鍋所需的花椒量。
100公斤花椒能值多少錢?按30元/公斤算,不過3000元而已。而500盒面膜呢?按照該公司99元/盒的定價算,值4.95萬元,增長了十幾倍。
就在上個月,按照入股協議,露珠生物為李市鎮送去了5萬元分紅。不少拿到現錢的群眾,聽說這筆錢的來歷后,都驚訝得合不攏嘴。
前景看好,多方受益,何盼的信心更足了。“我準備了一個2000多萬元的營銷方案。”2025年伊始,他準備大干一場。
蠟梅中提取香精價格超過黃金的兩倍
1月3日下午,冬日暖陽照在大地上。
眼下,是北碚區柳蔭鎮合興村的蠟梅種植大戶徐鈞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尤其是今年,他在賣鮮花的同時開辟了新業務,把蠟梅花采下來后進行烘干,一斤干花能賣60元。
烘干后的蠟梅能加工成什么?
“做香水!蠟梅提取的香精,可比黃金還值錢呢!”他說。
做城市規劃的他,接到了研發蠟梅香水的任務
蠟梅香水的研發者,名叫張雄,今年已經57歲,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不少,這或許和他從事的設計工作有關。
張雄的頭銜很多,除了是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老師、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院長、鄉村振興學院常務副院長外,他還在多家美術設計機構任職,主持設計過一些重要項目的總體規劃。
一個搞城市規劃設計的人才,怎么與蠟梅扯上了關系?
“10年前我做了北碚江東片區的產業規劃,其中蠟梅占了不小的比例。”1月2日,他告訴記者,“相關領導還問我,能否把蠟梅做成一個禮品,比如香水。”
“任務接得很突然,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他笑道,雖然是和自己的專業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領域,但經過分析后,他還是決定試一試。
張雄依靠自己多年的經驗判斷,一個產品要想占領市場,必須兼具土生土長與文化屬性兩個特質,而蠟梅正好兼而有之。
“中國人能做好香水嗎?”這句話激發了他的斗志
張雄本來認為搞定這個項目是“分分鐘的事”,不想一開始就碰了釘子。
“蠟梅的香氣分子很小,揮發性強,穩定性差,這就導致香味的萃取和保存難上加難。”他說,長久的試驗探索沒有成功,他自己也有些泄氣。
他是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在一次工作中,遇到了一位國外的時尚大咖,對方一身名牌西裝,皆是“意大利制造”,唯有香水來自法國。閑聊時,張雄問起了這個問題,對方回答:“香水就是法國文化的代表!”
“那我能做香水嗎?”張雄問。
“中國人能做好香水嗎?”
這句話在張雄心里堵了很久,卻也更激發了他的斗志。他以1000歐元/小時的價格向法國某知名香水品牌設計負責人進行多次電話咨詢,之后與瑞士一家企業合作,經過近兩年的研究,終于有了重要突破——通過“超臨界萃取”技術,使蠟梅的有效成分提取率達到了2.7‰,也就是說1公斤蠟梅可以提取2.7克香精。
再接再厲,張雄還與法國、瑞士、韓國的知名研究機構合作,將多種香精與蠟梅提取的香精相搭配,進行加工和調制,終于找到了與蠟梅鮮花香氣更匹配的香型。
“我們可以說是制定了全球的蠟梅香標準!”他自豪地說。
開始新的跨界創作,推出更多“重慶味道”
復雜工藝生產出來的蠟梅香水,售價自然不菲,主銷款定價660元,僅有75毫升——這是中國香水的頂級價格。
香水迷們一下炸開了鍋:
“本來還想嘗一下鮮,沒想到這么貴。”
“挺感興趣,但這價格真心拔草。”
張雄也很無奈:“主要還是成本太高了。”用于加工香水的蠟梅,采摘要特別仔細,必須要完整的干花,如果帶上一丁點兒其他部位,香水就會變色。因此許多花農不愿意干這個活,愿意干的也提高了要價。
另一方面,目前一公斤蠟梅僅能夠提取2.7克香精,導致蠟梅香精價格居高不下,在國際上的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價格的兩倍。
然而,市場的初步認可還是給了他不少動力,蠟梅香水的主打款每年能賣出1萬多瓶。他在上海豫園、成都太古里、重慶時代天街等商圈開設的線下店,也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張雄還開始了新的跨界創作,如做香膏、香氛等生活美陳。“你看,這就是我即將推出的產品。”說話間,他拿出一個精致的香氛蠟燭,香氣很特別,“里面融合了奉節臍橙的果皮,酉陽的青蒿葉,外包裝用榮昌陶定制。”
“它叫什么名字?”
“重慶味道!”
記者手記>>>
農產品跨界既變“身份”又增“身價”
顏安
農產品要如何才能增效益?
初級農產品太“內卷”,你產柑橘,我也產柑橘,大家都“打擁堂”,價格自然不高。于是有些地方開始出招,比如說永川把永川秀芽做成了啤酒,秀山把山銀花加工成了山銀花露,忠縣用柑橘生產出了果汁,都實現了產業的增值。
采訪過程中,一名花椒加工企業老板說,把花椒做成花椒油,一家人一年都吃不了多少,但如果做成花椒啤酒,一頓飯或許就能消耗不少。
我們還可以再打開一些思路,農產品并不是只有食材這一種用途,日用品、化妝品、護膚品都可以用農產品作原材料。
也許很多人覺得,農產品與化妝品風馬牛不相及,其實,農民種的蔬菜、花卉、水果,都可以通過深加工,成為化妝品產業鏈條中的一環。
河南省鹿邑縣讓羊與香奈兒、雅詩蘭黛發生了關聯,靠“薅羊毛”(生產化妝刷)產生了年產值一百多億的新產業;以琯溪柚子出名的福建省平和縣,除了賣水果,還用那些個頭小、發育不成熟的柚子提取柚子精油;山西省岢嵐縣種植的紅蕓豆,隨著國際大牌化妝品一起打入了歐盟……
有了“時尚圈”的加持,這些農產品的身價倍增,從而帶動產業鏈的延長、農業生產的集成、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民群眾的增收。所以,農產品跨界,應該多想一想高附加值的領域能不能與農業產生交集。
希望這樣的探索越來越多!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