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特色果,鋪出甜蜜路
要說什么水果“最溫州”,甌柑和楊梅不遑多讓。
近年來,溫州堅持穩面積、優結構、提品質、做精品、延鏈條、強品牌,突出區域聚集、科技賦能、補鏈強鏈、品牌引領、融合發展,高質量培育了甌柑、楊梅、四季柚、獼猴桃、葡萄等一批極具區域特色的甌越名果。
目前全市水果種植面積57萬畝,產量30萬噸,產值28億元。其中,甌柑和楊梅在溫州種植廣泛,甌柑種植面積3.4萬畝,年產量5.4萬噸,年產值2.7億元;楊梅種植面積34.8萬畝,年產量13.2萬噸,年產值18.5億元。為振興甌柑、楊梅兩大傳統特色農業產業,2022年我市還在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授牌成立溫州甌柑楊梅研究院。
下一步溫州將繼續大力實施果業高質量發展“5515”行動,即到2026年底,聚焦5大特色水果產業,實施5大產業提升工程,打造100個精品果園,實現特色果業全產業鏈總產值50億元以上。
千年甌柑果,經久不衰苦盡甘來
關于溫州柑橘較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三國時期,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一部柑橘專著《永嘉桔錄》記載了歷史上溫州有27個傳統柑橘品種。“永嘉之柑,俗謂之甌柑,其販至京師者,則謂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甌柑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梁章鉅(公元l775~l849年)的《浪跡續談》之中。
由此可見,以產地得名的甌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栽種歷史。文化之深厚、品質之獨特,使其在宋元明清時被列為朝廷貢品。溫州民間素有“端午甌柑似羚羊”的說法。
新中國成立之初,甌柑種植集中在甌海三垟、梧田一帶;到1979年,種植面積一直在數千畝上下浮動。此后,甌柑發展經歷幾起幾落,至2020年,全市甌柑面積穩定在3.3萬畝上下。
小小甌柑,始終經久不衰,越發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近年來,在品種選育、標準制定、品牌建設方面,溫州培育出了品質優良的“無核甌柑”和青甌柑;制訂了《甌柑》系列標準;2003年甌柑主產區甌海區被授予“中國甌柑之鄉”;2008年甌海甌柑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21年以來,溫州在大力培育“六個一”特色農業產業的過程中,將甌柑作為“一個果”產業主導品種之一,通過推進環大羅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實施精品果園、甌柑博物館、果旅融合基地等各類項目33個,全面提升我市甌柑產業發展水平。2023年,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牽頭開展《溫州市甌柑保護發展條例》立法工作,預計將在2025年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小小楊梅果,聞名全國走向世界
溫州的丁岙楊梅是四大全國楊梅良種之一。實際上,楊梅是溫州第一大水果,其產量和產值均占我市水果的半壁江山。近年來,溫州逐步形成了“兩帶一山”楊梅產業優勢區,良種率達95%,上市時間從5月初(浙江第一早)持續到7月中旬。
2024年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要將楊梅酒打造成為有文化內涵、有檔次的酒類,做成一個大產業。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市經信局共同制定了《溫州市楊梅和楊梅酒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動楊梅及楊梅酒產業提升發展。
目前,全市30畝以上楊梅主體有1278家,面積79728畝;開展矮化栽培、老舊果園改造提升共1.25萬畝。環大羅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文成縣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泰順縣百丈鎮楊梅農藝農機融合示范試驗基地等楊梅項目,以及一大批設施化楊梅基地投入建設溫州市環大羅山特色果品產業聯合社組建完成。
圍繞一顆小小楊梅果,溫州全力抓好延鏈補鏈工作。通過扶持和引入精深加工企業,楊梅鮮果加工和楊梅酒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楊梅鮮果年加工量達1.50萬噸、總產值約1.8億元;楊梅酒總產量約1168噸,總產值約4428萬元,其中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3個,省內銷售量占總產量77.0%。
同時,溫州高度重視楊梅產業的品牌化打造,通過舉辦楊梅生活節等宣傳推介活動,已擁有丁岙楊梅、文成楊梅、大岙溪楊梅、泰順楊梅等4個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其中3個被列入浙江省名優“土特產”名錄。
如今,泰順、文成、永嘉、甌海等地還積極發展楊梅出口貨代,年均出口楊梅2000公斤和楊梅酒40噸以上。溫州楊梅不僅聞名國內,更錨定全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