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闖”世界 ——大荔冬棗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水果圈有言:“南荔枝,北冬棗,百果王”,出自八百里秦川上的大荔冬棗,便是這句話的上佳注腳。作為大荔縣乃至渭南市的名優“土特產”,大荔冬棗到底有多牛?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截至目前,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超70萬噸,年產值突破9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價值67.34億元,較上年增加8.32億元,價值增長率14.11%。品牌信譽度位列全國瓜果類第三,穩居全國果品品牌十強。品質非凡的大荔冬棗,已經占全國冬棗市場的三分之一,大荔冬棗不僅暢銷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浙江等大中城市,還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遠銷中亞、歐美等20多個海外市場,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大荔也被譽為“中國冬棗第一縣”。
大荔有“海”?
“海”在哪?
“海”在大荔縣的沿黃路兩邊!
“順著沿黃公路,從大荔縣安仁鎮到趙渡鎮一路上,曾有外地人開玩笑說:‘這哪里是黃河,這里白花花一大片,分明是有海!’”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周愛英笑著說,“以前確實沒有,現在有了。因為發展大荔冬棗,從前沒人要的黃河灘鹽堿地,現在一家挨一家全都建起冬棗設施大棚,白色的大棚集中連片,匯成了一片‘海’!”
作為全國鮮食冬棗的優勢產區,冬棗既是大荔縣最大的“土特產”,也是富民強縣的首位產業、支柱產業。近年來,大荔縣堅持以“三個年”活動為統攬,把做強冬棗產業作為提升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有力抓手,按照“科技引領、園區承載、全鏈升級、聯農帶農、綠色發展”的思路,以國家現代產業園創建為依托,全力琢磨“土特產”文章,著力打造以冬棗產業為龍頭的百億級高附加值特色設施農業,加快“闖世界”的步伐。
念好“土”字訣——充分依托和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因地制宜
緊張忙碌的交易市場
說起大荔的土特產,首屈一指的就是冬棗。
大荔,是全國聞名的棗樹發源地之一,棗文化歷史悠久深厚,自西漢迄今已有2000余年栽培歷史,涵蓋水棗、梨棗、雪棗、冬棗等140多個品種,歷久彌新,頗負盛名,被譽為“紅棗種質天然資源庫”。據統計,目前,大荔縣納入縣級保護的古棗樹有300余棵,列入陜西省綠化委員會掛牌保護的有209棵。其中樹齡最大的一棵胸徑68cm,樹齡800年左右。而位于下寨鎮張家村的古棗樹生態公園,占地2000余畝,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古棗樹生態公園。
年末歲首之際,古棗樹生態公園進入冬眠休養期,但走進位于安仁鎮小坡村的冬棗園,大棚里卻是綠意盎然,棗農們正在給果樹進行過冬保養。一棵棵冬棗樹枝繁葉茂、千姿百態,像一部部厚厚的史書,向來訪的客人講述著這里的故事。
如何把上千年的產業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大荔縣不斷探索著。上世紀90年代,安仁鎮小坡村薛安全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摸索引進冬棗栽培技術成十年,終于讓鹽堿灘里長出了“金疙瘩”——2008年,小坡村終于迎來了大豐收,薛安全20個冷棚賣了30萬元,村民李建華的10畝冬棗樹賣了23萬元。
這下全村炸了鍋,上門看棚、看棗、問東問西的人絡繹不絕,村民終于看到了希望。
漸漸的,大荔冬棗從最初的安仁鎮小坡村開始不斷蔓延,并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讓全縣17鎮(街道辦)200多個村的棗農視冬棗為“神果”,故而廣栽“搖錢樹”,“金蛋蛋”珠落玉盤,“錢串串”福滿田園。
如今,小坡村的冬棗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畝產值達1.1萬元,全村冬棗產值1.43億元。村里到處是雙膜溫棚、鋼架棉被棚、溫室大棚。靠著這些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十年前的不到1000元,一躍變為2.5萬余元。
像小坡村這樣種植冬棗產值過億的村,大荔縣還有11個,其他村也緊追其后。
“樹種選對了,鹽堿地也能生金子。”大荔縣委副書記沙偉偉表示,推動產業振興,關鍵是要充分依托和挖掘當地自然資源,用好一方水土,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
大荔地處關中平原最開闊地帶,黃渭洛三水匯流,平川、沙洲、坮塬相間其中,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提升冬棗品質、提高產品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如今,歷時20多年的積淀和發展,四溢的棗香滋養著土地,是“錢景”,更是美景。
“‘坐上火車看棗園,一路風景說不完。’在小坡村,冬棗是用來吃的,也是用來‘看’的。”薛安全介紹,現在小坡村新建成“冬棗小鎮”田園綜合體,設有冬棗小鎮旅游觀光火車站、冬棗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培訓中心、電商中心等功能區,萬畝有機冬棗示范園已成為集冬棗生產、交易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有機高效生態園區,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超200萬元。
以42萬畝的冬棗打底,大荔縣著力打造全域農業公園,有效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土”味十足的中國棗鄉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目前,大荔冬棗占到第一產業的60%以上。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成為大荔縣興產富民的“搖錢樹”。
打好“特”色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擦亮金字招牌
不是每一顆冬棗都叫大荔冬棗。
“維C滿滿”的大荔冬棗,皮薄肉脆、爆汁清甜,一口一個“嘎嘣脆”,是大荔冬棗在追求品質上的“獨一份”,也是大荔冬棗能夠占領全國三分之一冬棗市場的“金字招牌”。
當前,山東、云南、山西等冬棗產地面積迅速擴大。面對市場競爭,守住擦亮大荔冬棗“金字招牌”,推動首位產業躍升,成為大荔搶跑農業現代化新賽道,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課題。
人無我有,攥穩芯片“育良種”。加快冬棗新品種栽培技術和研發推廣,不斷釋放種質潛能,填補鮮食棗上市空白期,自主培育的“冬棗820”“大荔冬棗2號”通過省級審定,價格較普通冬棗高出15%~20%。建成集“升溫、降溫、補光、通風”為一體的冬棗延遲栽培技術試驗點3個,全程采集新品種各項指標,實現產品從“強制休眠”到“健康破眠”,為冬棗種源革新及品種后續推廣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人有我優,把穩冬棗“高品質”。組建冬棗質量安全聯合執法隊,建立縣鎮村組四級監管網絡,對冬棗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開展全方位、無死角執法巡查,嚴格實行源頭追溯、“黑名單”管理及營銷經紀人、客商、冷鏈運輸企業備案登記等制度,規范冬棗產銷秩序,冬棗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8%以上。
人優我特,保穩品牌“含金量”。構建“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立體化營銷體系,認證綠色食品11個、有機產品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個,大荔冬棗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10強”、品牌價值67.34億元、鮮食棗類全國排名第一,入選亞運會官方指定鮮食水果。
人特我精,拿穩行業“話語權”。創新“1+4+8+N”冬棗標準化管理模式,參與修訂《冬棗》國家標準,主持修訂《冬棗產地環境技術規范》《設施栽培技術規程》省級標準,因地制宜制定《冬棗標準十條》縣級標準,形成全方位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大荔冬棗生產標準被認定為國家標準。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大荔冬棗成為“質量興農”的生動注腳。大荔縣林業局局長劉海燕介紹,近年來,大荔冬棗知名度越來越高,在國內外市場上好評如潮,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暢銷北京、上海、杭州、長沙、廣州、大連等大中城市。同時,隨著大荔冬棗品牌價值越來越高,大荔縣從事冬棗出口的企業也從無到有,增長到5家。大荔冬棗也遠銷加拿大、俄羅斯、泰國、新加坡、迪拜、馬來西亞、荷蘭等國家。
“得益于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市場反饋,今年以來,我們公司已經累計向東南亞、北美洲、非洲等地的16個國家出口冬棗64萬斤,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銷售額也突破了600萬元。”在位于大荔縣安仁鎮殷官村的陜西大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由于訂單量急劇增長,該公司運輸主管王家寶高興地說。
大荔冬棗國外訂單不斷擴大,出口量實現持續增長,冬棗外貿讓產業發展更有勁頭。大荔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游建敏說:“隨著大荔冬棗成功打入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了大荔冬棗的品牌影響力,今年比往年出口量增加30%,全年出口近4000噸,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
唱響“產”字歌——努力延鏈、補鏈、強鏈,加快融合發展
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再創新高
一顆小冬棗,做成一個大產業,深入其中,就會發現,如今在大荔縣已經不是“就棗論棗”,而是在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上不斷發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將產業鏈條延伸至加工分選、倉儲保鮮、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多個環節,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特色農業全鏈條發展,一幅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畫卷正在大荔徐徐展開。
“三大平臺”,背著冬棗“翻山越嶺”,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搭建園區帶動平臺。大荔縣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建成萬畝冬棗示范園1個、千畝示范園12個、300畝以上示范園93個,打造設施冬棗樣板田24萬畝,園區內果農戶均收入超10萬元,示范帶動全縣冬棗生產基地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
——搭建科研轉化平臺。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緊密協作,設立冬棗試驗示范站,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和4個科技研發實驗室,20余名冬棗科研專家創新冬棗新品種“一優雙改雙提”栽培技術,首創“冬棗光合效率限制因子研究”技術和“果樹環剝剪外觀設計”等實用新型專利并全面推廣應用。
——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搭建“縣域冬棗物流產業園+鎮域集散中心+村級專業代辦服務”三級銷售矩陣,現場推介、直播下單、產銷對接多管齊下拓市場、打銷路,新增電商企業300余家,1000余個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線上交易額突破30億元,大荔冬棗借勢“一帶一路”遠銷20個海外市場。
“三鏈增值”讓冬棗“勇闖四方”,全鏈條產業開花結果。
——龍頭引領延伸產業鏈。目前,大荔沙苑黃花有限責任公司等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關中紅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加工銷售企業26家,發展大棚薄膜、生物質等產業上下游中小微企業74家,率先引進真空微波干制技術,開發了脆冬棗、棗花蜜等深加工產品10余種,每年可消化非商品果5800噸。
——聯農帶農提升價值鏈。大荔縣創新“基地+標準+品牌”溢價增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利益聯結、“園區承載+集體引領”等多種經營機制,培育認定家庭農場350家、發展棗農專業合作社110家,帶動8.3萬戶農民嵌入產業鏈,戶均增收6萬元,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農旅融合共享經濟鏈。大荔縣堅持三產融合、以果興旅,依托黃河灘區15萬畝有機冬棗產業帶,建成西部首個“棗文化博覽園”,配套建設“五縱五橫”26公里環形觀光路,帶動全縣發展精品旅游點13處、觀光采摘園140余個,推動冬棗產業與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大荔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旅游名縣”,旅游接待量和綜合收入持續攀升。
“陜西大荔能成為中國冬棗第一縣,回看過往,奮斗貫穿了發展始末。優勢產業的背后,絕不是一蹴而就、一擁而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教授、陜西省紅棗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李新崗稱,大荔之所以能因地制宜選擇冬棗作為“土特產”,前期有探索,歷經了失敗的痛苦。然而,失敗沒有打倒大荔的奮斗者。在積極探索中,他們不埋怨、不抱怨、不坐等靠要,而是用勇氣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加上政策援助、政府搭臺、科技助力,這正是大荔冬棗產業能走向世界的秘訣,更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招,也是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特色資源、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全鏈條升級……這就是大荔冬棗特色產業的振興路徑,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實現方式。
根扎得越深,樹就會立得越穩,莖葉就會越強健,才有底氣面對更強的風雨,迎接更大的挑戰。護好首位產業“金名片”,繪就鄉村振興新篇章,讓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形成合力,大荔冬棗必將續寫新的傳奇!”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