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老字號,何以再“少年”
“春節之前,要把古城越王店和兩家杭州分店開起來,未來還打算向香港、澳門進軍。”臨近年末,紹興老字號望江樓“掌門人”王勤松忙得不可開交。
前不久,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望江樓”沉寂十余年后,在紹興府橫街重振旗鼓開門迎客,首店正式營業后便引來火爆客流量。一再刷新的銷量記錄,不僅讓王勤松的信心更足,也讓當地市民對紹興老字號有了新期待。
與此同時,也有人感嘆,曾經同為紹興傳統小吃界“金字招牌”的蘭香館和榮祿春已不見了蹤影。隨著時代進步和產品迭代,不少風靡一時的老字號逐漸行走在消逝中。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紹興老字號又該如何突圍前行?
除了回憶殺,還要創新招
清晨5點的“望江樓”檔口,面點小哥早已忙碌起來。
隨著升騰的熱氣,一張張現搟的皮子在他的手中迅速成形,動作快到模糊。“一天最多要賣出2.5萬只。”面點小哥說,經過特殊的發酵工藝,饅頭表面形成深深的褶子,不僅外觀別致,而且口感松軟、香氣撲鼻。
“還是小時候的那個味兒,一咬滿口肉汁,香迷糊了。”為了一份現包現蒸現賣的“喉口饅頭”,紹興市民胡志根排上了半小時打底的隊。除了本地人,許多游客也抱著“真的這么好吃嗎”的疑問加入了隊伍。
“無論時間過去多久,最終吸引顧客的,還是那一口正宗的味道。”綠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勤松在紹興古城長大,面點師出身的他了解到家鄉老字號“望江樓”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感到十分惋惜。于是他買下商標,決心“復活”這家百年老店,讓記憶深處的味蕾回歸。
為了讓老字號重煥生機,王勤松和團隊深入研究品牌歷史和制作工藝,還邀請老顧客、文化專家、烹飪大師參與進來。“我們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同時加入創新元素,光是菜品研發設計就花了一年半時間。”他遞過來一份舊報紙樣式的菜單,“比如這道太雕糟香黃魚,來自緬甸的野生黃魚,融合紹興特色的太雕酒糟醇香,呈現出絕佳口感。”
事實上,以紹興文化為基礎的餐飲品牌,走出去的并不多。“紹興菜的口味比較特殊,但2500多年的越地文化深入人心,在江浙一帶及北上廣深城市有消費基礎。”王勤松計劃結合其他城市的飲食習慣,將望江樓以“一城一特色”的模式推廣,讓更多人品嘗到這份獨特美味。
這段時間,和望江樓一樣火熱的,還有紹興老字號企業“咸亨食品”推出的熱銷爆款——“花雕醉”熟醉汁,剛上市就賣出了15萬瓶。
“要想迎合市場,必須有新品,在熟醉汁火爆之前,我們還試水過燒烤醬、火鍋料等不下10個新品種,熟醉汁的成功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咸亨食品”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款新型調味品包含了黃酒、檸檬、話梅等10余種配料,因口味獨特,頗受年輕消費者歡迎,在多個線上直播間被“秒光”,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順應時代潮流,實現與更多年輕人的心靈觸達,也成為紹興黃酒續寫“不老傳奇”的一大發力點。近年來,紹興黃酒集團推出黃酒咖啡、黃酒酸奶、黃酒冰淇淋等系列衍生產品,在各大景區“上新”,成為紹興旅游消費一大熱點,吸引了眾多游客不遠萬里趕來“打卡”。
要想獲得長足發展,老字號必須抓住消費者,才能抓住下一個時代。除了保留一顆堅守傳統的“匠心”,更要以創新求變的“少年心”,讓老品牌越老越有活力。
擴散文化味,延續百年紅
咪上一碗手工釀造的醇香太雕酒,咬一口外皮酥脆的同心樓生煎包,再來一碟咸亨酒店的茴香豆……一道道凝結了城市歷史文化、百姓記憶、產業傳承的百年“老字號”傳承至今,是紹興重要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經濟資源。
今年,白云山莊、圣塔酒業等10家紹興企業榮登第七批“浙江老字號”榜單,凈增加數名列全省第一。目前,紹興共有“中華老字號”企業17家(數量居全省第二),“浙江老字號”企業46家,“紹興老字號”103家,主要分布在餐飲、食品、醫藥等行業。
時間流轉,面對瞬息萬變的消費環境,一些老字號也在淡出人們的視線。2023年,商務部網站發布通知,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注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位于鑒湖前街的老字號“偏門醬油”曾是紹興古城及周邊最大的制醬中心。由于廠房拆遷、經營不善等原因,如今,制造“偏門醬油”的城南食品廠已搬至諸暨楊梅橋,產量一再削減。“偏門醬油”店鋪雖在,但處境并不樂觀,店內僅剩兩位老人堅守,一天下來顧客寥寥。
同樣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松盛醬園,卻是另一番光景。走進若耶溪畔的浙江松盛園食品有限公司廠房頂樓,2號生態缸曬場上排列著一只只蓋著竹編缸蓋的陶土“七石缸”。“我們堅持用手工釀造醬油,每一缸醬油都實實在在地曬足180天。”公司技術總監吳光忠掀開一只醬缸上的竹篾蓋,赤紅的豆醬在陽光照耀下,散發出濃郁的自然醬香。
“今年,我們投入大量資金,擴大了一倍傳統曬缸產能,缸曬場及研學游、工業游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規模位列全國前三。”公司董事長季國苗說,“三缸”是紹興的歷史經典產業,也是最有辨識度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把松盛園打造成“三缸”特色產業文化園,將宋韻文化、范蠡文化、大禹文化、陽明文化等融入其中,吸引更多市民游客進入露天曬場,進行搗缸體驗,制作傳統缸曬醬油,讓紹興醬文化更廣泛地傳播開去。
早在2007年,松盛園就建設了中國醬文化博物館,每年都會吸引近10萬市民游客研學參觀。今年,松盛園更是“大手筆”挖掘文旅資源優勢,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如在總部動工興建紹興“三缸”文化博物館、規劃建設松盛書院,還在杭州坊街開設紹興“三缸”非遺文化館、在安昌古鎮建立松盛醬園文化館,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旅游打卡點。
老字號如何走出“衰老”,避免被淘汰?業內人士認為,底蘊深厚的老字號想突破難題,首先要建立文化認同,練好“內功”,品牌才能有市場。同時,作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的重要途徑,一些老字號企業也可通過“老字號+非遺”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帶”老字號回家,讓研學推動非遺“傳下去”。
加大政府“托舉”,合力突圍破局
為了幫助“老字號”企業擦亮“金招牌”,紹興也開展了一系列動作。
自2020年起,紹興便著手籌備《紹興老字號保護與發展辦法》的立法調研、起草。今年,紹興發布立法計劃,《紹興老字號保護發展規定》列入初次審議項目,還出臺《紹興老字號示范創建實施方案》,全力推動老字號立法進展。
今年2月,紹興老字號數字傳承館正式開館,通過產品體驗、視頻展示、沉浸式演示等形式講述紹興故事,推動老字號品牌傳承振興。紹興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支持在特色商圈、景區打造老字號“印象館”,同時開展“紹興老字號優秀形象店”評選、編印《紹興老字號》書籍、組織企業抱團參加“老字號中華行”展會等舉措,助力當地老字號實現新跨越。
不久前,紹興發布《紹興市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到越城區要重點打造“紹三味”。其中,富盛鎮重點推進霉干菜生產加工,瀝海街道聚焦臭豆腐、霉豆腐生產加工,府山街道以府橫街小吃一條街業態煥新為契機,集中展現以霉干菜、臭豆腐、霉豆腐為代表的紹興特色風味小吃,共同打響紹興美食知名度。這一消息,也為相關老字號企業發展提振了信心。
對于紹興老字號如何更好扎根地方、向外突圍,浙江農家小吃協會顧問、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旅游烹飪系副主任柴林認為,要推進“老字號一條街”建設,可借鑒蘇州平江路、杭州中山路、上海陜西北路等老字號專業街成功經驗,通過匯聚各類老字號店鋪,引導特色產品和服務集聚,帶動老字號抱團發展。
去年6月,紹興越城發布解放路“喚醒計劃”,通過商圈重振、市區聯動、系統推進,讓這條古城老街重煥昔日榮光。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動老字號回歸,在吸引更多年輕創業者到解放路開店創業的同時,鼓勵榮祿春、蘭香館、望江樓、丁大興、孟大茂等一批紹興傳統老字號企業逐步回歸解放路,成為老街復興的“排頭兵”。
企業堅持守正創新,探索多元經營方式;政府加強政策力度,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多方合力,相信紹興“老字號”還將創造出更多新力量、新可能,迎來無盡的新未來。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