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傳統名茶保護條例將施行,各地茶保護專屬法規有何特色
又有一地為保護當地茶葉立法。經安徽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批準,該省首部茶葉保護地方性法規《黃山市傳統名茶保護條例》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黃山市產茶歷史悠久、茶葉資源豐富,全市現有茶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1個,中華老字號4個。其中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和太平猴魁制作技藝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即《條例》所指的黃山傳統名茶。
近年,黃山著力推進茶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實現了茶農增收、茶企增效、茶區繁榮,但仍存在茶園基礎相對薄弱、資源保護偏弱、生產標準化程度偏低、假冒黃山傳統名茶屢禁不止等問題。
該條例對黃山傳統名茶在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種質資源保護、茶園管理和茶葉標準化建設、品牌保護、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旨在傳承弘揚黃山傳統名茶文化,保護和提升黃山傳統名茶品質,加強黃山傳統名茶品牌保護,促進黃山傳統名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澎湃新聞注意到,浙江、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等多省都已出臺或將出臺對本地茶葉的保護法規,各地茶葉保護專屬法都有何特色?
茶保護地方立法聚焦品牌保護,完善防偽溯源機制
聚焦茶葉的品牌保護是各地茶葉保護地方立法中的目的之一,專屬法規中往往會先對地方的茶葉種類進行定義。
如杭州定義西湖龍井,“是指西湖龍井茶產區的龍井群體種以及從龍井群體種中選育并經審定的適制西湖龍井茶的龍井43、龍井長葉等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采用傳統的攤青、青鍋、回潮、輝鍋等工藝在當地加工而成,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品質特征,符合西湖龍井茶標準的扁形綠茶”;黃山定義,“黃山毛峰是指以黃山市全域產茶鄉鎮為產區,選用黃山種、祁門種、滴水香種、茗洲種等地方良種茶樹和從中選育的良種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攤放、殺青、做形(理條或者揉捻)、毛火、攤涼、足火等加工工藝在當地制作而成,具有‘芽頭肥壯、香高持久、滋味鮮爽回甘、耐沖泡’等品質特征的綠茶”。
各地的法規都強調了對茶葉品牌的規范管理和對偽造、擅自制造茶葉侵犯品牌權益的打擊。
2022年3月施行的《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指出,生產經營者不得在非西湖龍井茶的茶葉包裝、宣傳上使用易產生誤解和混淆的名稱、地名或者標識及可能誤導消費者的文字或者圖案標志,使消費者將該茶葉誤認為西湖龍井茶。西湖龍井專用標識實行統一標識、分類編碼、數量管控,實現西湖龍井茶鮮葉來源地、茶樹品種和鮮葉采摘、加工等過程可追溯管理。
去年12月施行的河南首部關于茶葉保護的法規《信陽市信陽毛尖茶保護條例》指出,獲得信陽毛尖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核準的生產經營者,生產、銷售信陽毛尖茶,應當在包裝顯著位置加貼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使用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和完善信陽毛尖茶交易和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使用臺賬。
由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批準的《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條例》要求,開發洞庭山碧螺春茶數字化管理系統,包括茶園管理、產量核定、專用標識申領和轉換、產地溯源、投訴處理等功能,實現洞庭山碧螺春茶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銷售等全流程數字化、可追溯管理。茶葉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查驗經營者的進貨憑證,督促經營者建立洞庭山碧螺春茶進貨查驗和銷售記錄制度,發現有假冒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應當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農業農村部門。
安徽黃山則著手建設黃山傳統名茶數字化管理平臺,包括茶園管理、產量核定、專用標識申領和轉換、產地溯源等功能,實現黃山傳統名茶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銷售等全流程數字化、可追溯管理。《黃山市傳統名茶保護條例》規定,生產經營者包裝銷售傳統名茶應當加貼專用標識,專用標識主要用于防偽和溯源,實行統一標識、分類編碼、數量管控,對使用主體、年份、產地、茶樹品種和鮮葉采摘、加工等過程可追溯管理。
違反茶葉保護法規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如《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偽造、擅自制造西湖龍井專用標識的,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西湖龍井專用標識的和為偽造、擅自制造西湖龍井專用標識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幫助的將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偽造、擅自制造的西湖龍井專用標識及工具,違法所得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信陽市信陽毛尖茶保護條例》規定,偽造、擅自制造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或為偽造、擅自制造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幫助,將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偽造、擅自制造的信陽毛尖防偽溯源專用標識及工具,根據違法所得可以分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和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
有的地方在強調茶葉品牌保護的同時,也突出了對本地茶品牌的建設和發展。
將于明年4月施行的山東首部茶葉保護法規《日照市日照綠茶保護管理條例》明確,支持茶葉生產經營者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現代營銷體系,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拓寬銷售渠道;農業農村等部門應當引導茶葉生產經營者參加國內外涉茶展銷會、交易會、博覽會,對外展示推介日照綠茶產品、品牌、文化,提升消費者對日照綠茶品牌的認知度、認可度和信賴度。
四川首部關于茶文化保護的法規《雅安市蒙頂山茶文化保護條例》則鼓勵和支持蒙頂山茶生產經營者加強蒙頂山茶品牌建設,申請綠色、生態低碳、有機等質量認證,爭創國際國內知名品牌。
期望茶產業撬動地方經濟發展
制定地方法,在為地方茶葉品牌保駕護航的同時,很多地方立法保護茶葉也是為了弘揚茶文化,并以茶產業撬動休閑度假、藝術、健康養生、民俗風情等多產業融合發展。
如《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提及,要支持建設茶文化場所,開發茶旅游項目,開展茶事、茶藝等活動,挖掘、整理、傳播以茶歌、茶詩、茶書、茶畫等為載體的古今優秀茶文化,推進西湖龍井茶文化事業發展。
《雅安市蒙頂山茶文化保護條例》要求,應當加強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積極傳播和創新蒙頂甘露、蒙頂黃芽、蒙頂石花、蒙山毛峰和邊茶等蒙頂山茶特色品種的手工制作技藝,支持制茶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工作室、非遺傳習(培訓)中心等,開展授徒、教學、交流等人才培養和傳承、傳播活動。
《黃山市傳統名茶保護條例》指出,文旅部門應當加強黃山傳統名茶制作技藝保護,支持黃山傳統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傳承、傳播、創新發展等活動,組織代表性傳承人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等形式,傳授技藝和普及傳統名茶文化。
蘇州的茶保護地方法支持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與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科學引導建設茶博園、特色村鎮等,發展茶旅游休閑項目,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
日照也提出支持茶產業與特色旅游、研學實踐、休閑度假、觀光體驗、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科學引導建設茶博園、茶主題公園、特色村鎮等,發展茶旅游休閑項目,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