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IP”拔節生長,激活浙里一方水土
詩畫浙江,一村一韻。
滾燙澎湃的“村BA”,婉轉悠揚的“村越”,色彩斑斕的“村畫”,智謀對決的“村棋”……一段時間以來,浙江鄉村如火如荼地辦活動、變著花樣地“玩”文化,一批批接地氣、冒熱氣的“鄉村IP”頻頻“出圈”,受到廣泛關注。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同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廣袤的鄉村如何以文賦能?浙江在探索前行。我們欣喜地發現,當村莊深厚的歷史文化被賦予更強生命力,鄉村產業體系轉型步入“快車道”,外部資金、人才不斷流入,為鄉村注入強勁動力……在浙江,生于鄉村、長于鄉間的“鄉村IP”正逐漸成為促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風口。
第二屆嵊州村越活動現場 主辦方提供
看得見鄉愁,文化傳承在村里
12月,微微細雨間,第二屆“嵊州村越”落下帷幕。歷經半年,72場PK賽,賽事直播觀看人次近千萬,全網曝光量超10億次,嵊州再次因“村越”出圈。
“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在“村越”的誕生地嵊州甘霖東王村,每周一度的越劇匯演正熱鬧上演,臺上村民的一曲《梁祝》清麗悠揚,絲毫不輸專業演員,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只要有戲開演,臺下就擠滿了人,我幾乎場場不落。”村民朱忠偉說。
一臺戲激活一個村子。東王村以“村越”為魂,串起了美麗人文鄉村的發展。
作為越劇之鄉,嵊州將今年定為越劇文化年,在全市舉辦起越劇文化惠民、復活古戲臺、百戲百校越鄉行等八大越劇文化系列活動,并“喚醒”當地200多座古戲臺,以古融新,以新續古。
文化禮堂里、古戲臺上、祠堂門前,“村越”全方位開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這股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吸引,開始主動接觸和學習越劇。在今年的“村越”比賽中,35歲以下的年輕面孔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每場比賽都有“00后”小演員登臺,為越劇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脈絡融入了鄉村肌理,開始被不斷續寫。
“開窯大吉!”金華武義履坦鎮壇頭村的一座柴窯前,窯工師傅們砸開泥封窯門,將窯口內的匣缽小心翼翼地搬出。歷經八天八夜燒制冷卻,1000多件瓷器悉數出窯,一旁的上百名匠人、村民與游客,不禁為這“出窯萬彩”的時刻歡呼。
壇頭古村擁有近700年歷史,是古婺窯遺跡所在地之一。近兩年,村里的一座座老建筑變成了藝術館、博物館,保存、展示、傳承著當地幾代村民的瓷器作品與生活軌跡。在浙江省公布的首批56家鄉村博物館名單上,壇頭村婺瓷展示館榜上有名。
這座青磚青瓦的“村博”里頭,上千件婺瓷藏品高低錯落、擺放有致,柔和的燈光下,有的粗獷古樸,有的溫潤沉靜……婺瓷的前世今生在眼前一一鋪陳。這里還有一間非遺研學工廠,參觀者可以聆聽講座、親手拉胚、體驗古法燒窯。
能在鄉村遇見如此精致的博物館,對赤道幾內亞留學生奧巴馬來說是個新鮮事兒,他在參觀后發出感嘆:“我感受到了婺州窯跨越千年的美與韻味,更感受到了中國鄉村匠人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傳承。”
一方文化潤一方情,獨一無二的IP故事讓更多鄉村風土人情被看見、被發掘。紹興新昌梅渚古村,連續10多年舉辦“村晚”,挖掘保護目連戲等傳統曲目;衢州龍游浦山村的一場場“村T”,將畬族傳統美學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讓畬族文化走進大眾視野;在寧波慈溪天元村,自創自編的“村歌”成了村民們的精神食糧,每一次唱響,都是對鄉土歷史與文脈的重溫……
引得來游客,把消費留在村里
當辨識度高、自帶流量的“鄉村IP”出現時,有人開始去那里旅游,有人從中發現了商機。吃、住、游、購、娛全方位的鄉村業態興起,村民和參與者共同受益。
“拿起畫筆就能創造穩定收入,我畫墻面畫一天能賺五六百元,如果接到大客戶訂單,一幅畫就能賺兩三千元。”衢州柯城余東村的村民毛美仙心里樂開了花。
余東村是“中國第一農民畫村”,800多人口的村莊里,有300多人是農民畫家,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創作,讓余東“村畫”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作品變產品,產品變產業。余東村黨支部書記余曉勤告訴記者,“村里以農民畫為核心,形成了‘農民畫+文創+旅游+研學’的新型文化產業鏈,實現了從賣畫到賣文創、賣版權、賣風景、賣旅游的‘四個轉變’。”
目前,余東村積極拓展農民畫銷路,開發了很多文創產品,如農民畫陶瓷、絲巾、抱枕等,還開辟了線上交易平臺,培育本土直播網紅。線上線下銷售農民畫及版權,大大提高了農民畫的附加值。去年,余東農民畫產業總產值達2000多萬元。
視線落到浙江諸暨,從泥鞋到球鞋,從老一輩到新一代,幾乎這里所有的男子都會打籃球。去年,作為首批“全國籃球城市”之一的諸暨整合基層賽事資源,推出了首屆以村為單位的大型全民籃球賽——諸暨“村BA”。
“村BA”仕坂塢村隊賽場風采 諸暨應店街鎮供圖
681場“村BA”場場火爆,給賽場周邊的安華鎮等夜經濟小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與創業機會。安華鎮副鎮長陳玉蘭算了一筆賬:連續8天的“村BA”賽事,夜市日均客流近3萬人次,營業至凌晨2點之后的夜宵店超100家,戶均收入達35萬元以上。
靠IP出圈不是目的,激發鄉村活力、闖出發展新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是追求。“村BA”激活了村莊,喚醒了資源,重塑了鄉村功能,成為諸暨村民同享精神富有與物質富裕的見證。
活動搭臺、文旅融合、經濟唱戲,這樣的場景同樣在杭州淳安下姜村的“村跑”中上演。
前不久,“2024浙里鄉村健康跑(村跑)”在下姜村鳴槍開跑。跑步沿途,來自全國各地的路跑愛好者們遇見了各種各樣的鄉村文化活動:“村集”的展臺上擺滿了來自農戶家里的“土特產”,“村宴”的桌上端放著色香味俱全的農家菜;最有意思的是,“村跑”的獎品是喝著農戶山泉長大的有機魚、吃著雜糧長大的農家花豬火腿,以及喝一口有點甜的有機茶……
各種“村”味的穿插讓不少參賽者選擇留下來,在民宿“放空”幾晚,在特色的鄉村博物館、圖書館、非遺館充充電,離開時不忘捎帶上不少農產品。隨著鄉村人氣的不斷提升,當地表示還將開發更多的文旅新業態。“村跑”奏響了鄉村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的新樂章。
留得住青年,把活力注入村里
“鄉村IP”為村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更讓城市的資源找到了流向鄉村的新渠道。
拿一杯咖啡來說,不產咖啡豆的浙江,卻在鄉村里冒出許多“村咖”,令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
走進安吉大里村,一家由廢棄山洞改造而成的“瀑布咖啡”賺足了眼球。“咖啡店以戶外體驗為定位,同時配有香水調配、輕食餐飲、夜間酒吧等多種業態。”1993年出生的主理人王馮看中了大里村的山水資源,從江蘇來到浙江鄉村創業,開業首月,營收額就突破百萬元,如今一天最多售出3500多杯咖啡。
同時,該村積極招引青年人才,以“村集體資源、資產入股+年輕主理人運營”的方式,相繼推出云下湖畔、in竹野基地項目等新業態。今年1至8月,大里村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逾180萬元。
青來萬物生,新風蕩鄉野。鄉村文化IP的興起,讓年輕人看見了鄉村的另一番模樣,從喜愛到投身,人才的“新鮮血液”于是從城市流向農村,也讓農村的優秀人才愿意留下來。
“90后”汪穎是湖州吳興龍山村人,五年前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將自家農房改造成“妙溪民宿”。她不僅把自己的民宿做得有聲有色,還號召了她的“朋友圈”進村。朋友們來了,有的創辦文旅公司,有的開起了“村咖”,有的聚焦竹林秘境露營,還有的做起了“村播”……
在麗水古堰畫鄉,近500名外來文化創客在此扎根。“小木匠”楊翔軍返鄉創業,關掉了自家工廠,在經營民宿的同時,聯合20多位當地的手工藝人組建古堰畫鄉文創聯盟,一起開發旅游文創產品,現在一年的收入突破80萬元。還有辭去教師做手工布藝的“鐵娘子”雷雅莉、邊開餐廳邊辦畫廊的古堰畫鄉博蘭藝術館館長厲武軍……越來越多的文旅藝從業者選擇在畫鄉創業和生活。
同時,浙江鄉村也在不斷探索招攬人才新模式,例如“李祖模式”“龍門秘境模式”“劉家塘模式”等,吸引大批青年到鄉村創新創業,豐富村莊業態。
其中,“李祖模式”中的義烏李祖村黨支部書記方豪龍領著村民,整修老舊廠房、閑置農房,引入專業團隊,打造集創業指導、創業孵化、電商培訓于一體的“眾創空間”。創客經濟賦能古老鄉村,村里的主婦學著開起了小吃店,非遺傳承人李期銀舉家返鄉,老字號“李氏梨膏糖”生意紅火。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農創客、文創客、科創客,鄉村運營師、農村職業經理人、新農人……新職業、新面貌、新氣象,城鄉統籌發展動能澎湃,重構現代“三農”內涵。
今年5月,浙江更在全國率先開啟“文化特派員”創新性舉措,激發“第一資源”——人才資源,把文化注入鄉村,激活鄉土文化活力、壯大鄉村文化產業,將文化存量轉變為經濟增量,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推開一扇扇文化“小窗”,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