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土特產”不斷破圈,歷史經典產業如何歷久彌新?
今年,浙江各地的“土特產”火了一把。6月,浙江出臺《浙江省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舉措》和《浙江省歷史經典產業傳承創新發展行動方案》,一系列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的“土特產”“老字號”,在政策的春風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回溯至2015年,浙江首次提出“歷史經典產業”這一概念,將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雕、文房、青瓷、寶劍等產業進行集納。
浙江為什么如此重視歷史經典產業?歷史經典產業該如何歷久彌新、再創經典?
浙江省對歷史經典產業的重視源于其獨特價值。與新興產業相比,歷史經典產業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以紹興黃酒為例,數千年前,紹興先民就開始釀造黃酒。從勾踐“簞醪勞師”到王羲之“曲水流觴”,從陸游“逢歡醉插花”,再到魯迅先生的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一壺紹興黃酒,不知醉了多少人。
歷史沉淀不僅為這些產業提供了市場競爭“硬支撐”,還為文化傳承鑄就了寬廣的“軟平臺”。當前,深入挖掘并傳承背后的文化內涵已成為眾多“老字號”的共識。其中,世代傳承的獨特工藝技藝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自1725年便佇立在紹興鑒湖畔的鑒湖酒坊300年來始終堅持保護與傳承著原工藝、原品牌、原廠址、原廠房,一壇黃酒從夏制酒藥、秋制麥曲開始,到立冬開釀,立春榨酒封壇,經過222道工序,歷時280天。“常年釀制黃酒,酒氣熏蒸久了,有些柱子都變了色。” 古越龍山鑒湖酒坊董事長錢峰說。
如果說世代傳承的技藝讓歷史經典產業擁有不滅的靈魂,那么在現代市場浪潮中,創新與融合則是它們煥發新生的關鍵。
今年,中藥茶飲強勢“出圈”。 浙江省人民醫院、杭州市中醫院等醫院紛紛推出了各種中藥代茶飲。浙江省中醫院推出烏梅湯2.0版,上線24小時共配出115萬多帖。這股“中藥熱”催生了中藥與其他食品領域的跨界融合,中藥咖啡、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等創新產品相繼涌現。
“中藥不再‘藥’感十足,通過對傳統方子的改良與優化,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調理自己的身體。”浙江省中醫院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轉變不僅是對傳統中藥文化的一次生動詮釋,更是中醫藥產業適應現代消費趨勢、拓寬市場邊界的一次積極探索與實踐。
浙江絲綢產業則以“歷史經典+國風生活+潮流文化”為配方,通過推出多元化產品、結合消費者需求細分風格、數字賦能增添文化內涵等方式,打破傳統壁壘,奔向消費者。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姚琛感知到了產業的新風向。以服裝市場為例,從此前火爆的香云紗單品,到2023年年底一米難求的宋錦,國風的走紅,正在“吹”熱這一市場。“以前,絲綢品類比較單一,往往以禮品和家居服為多。隨著國風來襲,才慢慢以潮流服飾、文創等形式輻射到大眾日常生活中。”
同時,有不少絲綢企業通過新興技術融合,走出了科技賦能的“新絲路”。早在2021年,絲綢商萬事利就建立了行業首家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實驗室。 2023年,還發布首個花型設計AI大模型,強大算力可為全球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不重樣的絲巾。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浙江歷史經典產業在總體規模、集聚發展、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截至6月,茶葉出口量居全國第一,黃酒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二,龍泉青瓷是全球唯一的陶瓷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產業、絲綢產業、中藥產業、木雕產業的規模均超過了200億元,其中絲綢產業已超過500億元。
然而,當歷史經典產業蓬勃發展之際,要長效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人才梯隊的“斷層”。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的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浙江已在48所大中專院校開設了歷史經典產業相關的19種專業。今年9月,浙江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建立高等學校“1+1”對接賦能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24—2029 年)》,確保每個歷史經典產業至少有1所高校對接賦能。
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同樣關鍵。不久前,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印發《浙江省歷史經典產業傳承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在省工業和信息化財政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一定資金,給予最高3年合計30萬元補助。
地方上,今年,紹興發布立法計劃,《紹興老字號保護發展規定》列入初次審議項目;12月,杭州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與高質量發展……
多方努力之下,這些 “土特產”“老字號”將逐步實現從“老樹新芽”到“枝繁葉茂”的轉變,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新彩。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