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域源起地”到“全域引領地”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千萬工程”實踐啟示錄
走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的梅林村,現代感和科技感撲面而來。哪兒能停車、哪邊上廁所、景點看什么、有啥土特產,二維碼一掃便知。再看洋氣民房,圍墻矮化后,外頭好景致與庭院好裝扮相映成趣。早在20多年前,村里就高起點規劃實施了工業廠區、農業園區和住宅樓區的“三合一”新農村建設,一條條整潔通達的村道,將生產生活區域有機串聯。
這其中,有一條從南到北的村道十分特別,路牌顯示其名——源起路,背后則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時光拉回2002年12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梅林村調研,看到一幅“村美、業興、民富、人和”的圖景,他提出“要建設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小康示范村鎮”。幾個月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部署,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從一個村,到一個省,再到“一國之治”。徐徐展開的藍圖下,之江大地萬千村莊的命運就此改寫,“千萬工程”更深刻影響了中國鄉村的未來走向。梅林的一域之變,同樣映射在蕭山全域之中。因錢塘江鑄就潮文化,將“奔競不息、勇立潮頭”基因刻在骨子里的蕭山人,不忘初心,孜孜求新。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多次調研蕭山。蕭山始終牢記囑托、接續奮斗,“千萬工程”實施的前20年,一以貫之抓落實、一馬當先作示范,站在21周年嶄新起點上,又高標準謀篇布局,推動“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美好生活”加速轉變,打造中國城鄉融合標桿地、浙江“千萬工程”引領地、杭州都市鄉村實踐地。
全域美:點上有盆景,面上有風景
蕭山何止梅林村。王潤東是蕭山區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區長,在他看來,“千萬工程”深刻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美好環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公共服務。因此,蕭山既注重“點上盆景”的打造,更注重“面上風景”和“全域美景”的升級,讓每位村民都能享受美麗成果。
臨水而建的中式岳園、中西合璧的老洋房、鱗次櫛比的馬頭墻……在蕭山南部,有一千年古村,相傳南宋岳飛抗金路過時,飲潭水而歡,因得此名歡潭村。眼前景象,并非與生俱來,歡潭村黨委書記梅李棟相告,昔日因污水亂流,村莊被戲稱“破大船”。
借著“千萬工程”東風,古村鳳凰涅槃:污水截污納管,徹底解決污染難題;面對亂建亂搭、垃圾叢生,“減法”先行,拆除各類違法搭建,重塑“一湖、兩街、三溪、四塘、五橋”村落布局,實現破繭新生……如今,其已是國家AAA級景區,全區首個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的名號實至名歸。
放眼全域發展脈絡,歡潭村的變革史足以洞悉蕭山鄉村的變遷史。波瀾壯闊的21載時光里,以六到七年為一個單元,可將蕭山推進“千萬工程”劃分為基礎整治、精品提升、全域提升和示范引領四個階段,一筆一劃勾勒此番盛景,從而為“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寫下有力注腳。
蕭山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顏澤平深有感觸道,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千萬工程”長久生命力的基礎保障。21年來,全區上下緊緊揪住“書記抓、抓書記”這個關鍵,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尤其是2018年以來,出臺近30項“一攬子”政策文件,累計安排了42.9億元財政資金,有效統籌“人、錢、地”要素資源,這才有了全域美的底氣。
這種大美不僅體現在空間概念,更在內核之中。對此,蕭山有個重要理念,將重塑綠色生態、打造全域景態、構建百村百態、保護肌理形態進行“四態合一”,推動實現生活垃圾分類、生活污水治理、公廁綜合整治等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全覆蓋,聯動開展庭院美化、降圍透綠等工作,從而構建“一戶一處景、一路一幅畫”的大美格局。
據了解,到2024年底,蕭山已實現了區級基礎型未來鄉村全覆蓋,區級提升型未來鄉村占比超3/4,累計創建省級和美鄉村158個、省級未來鄉村17個、市級未來鄉村51個。如何更進一步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該區再度創新,改變了以往建設任務下達模式,樹立“擇優比選”風向標,拓展打造66個引領型村莊和13條未來鄉村組團振興示范帶,全面深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延伸、基層治理提質,目標到2027年實現和美鄉村高水平全覆蓋。與此同時,蕭山又以全省首批和美鄉村試點為契機,系統推進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推動村容村貌從“大建大美”到“精建精美”提升。
生活美:既講環境美,更求服務優
蕭山是座個性鮮明的城市,經歷了G20峰會、杭州亞運會“雙會”洗禮,身上的國際化、現代化氣息愈發濃厚。但蕭山的鄉,又是大都市的鄉:全區仍有335個村莊,近40萬人居住生活在農村,寄托著無數人的原鄉記憶和情感紐帶。因此,“有城有鄉、城中帶鄉”是蕭山推進新時代“千萬工程”的最大實際和最強優勢。
另一嚴峻現實是,作為常住人口超過210萬人的“超級大區”,蕭山所面臨的工作任務、群眾需求和利益主體之復雜程度,非一般地區所能比擬。因此,其思考必須更超前,對于“千萬工程”的理解也更深刻:要把這一工程作為蕭山從縣域向都市全方位轉型的戰略抓手,打造“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中國式現代化區(縣)域范例。
也因此,以“千萬工程”為統領,更好牽引城和鄉、條和塊、軟和硬之間的關系,做到城鄉一體謀劃、資源一體配置、工作一體推進,此種理念無處不在,并且嵌入各個環節。而最終成效如何,重要檢驗標準之一就是老百姓的獲得感。直白講,必須印刻在美好生活里。
“你看,咱們村就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才1590人,服務人口近1.5萬人,有大小企業79家。”新塘街道新豐村黨總支書記侯潮平用“四多兩難”形容曾經的困境——企業多、外來人口多、出租房多、矛盾糾紛多,環境整治難、社會管理難。“村中有企、村邊有居”,就是鮮明特征。
現在,村里的中心區域建起了功能齊全的民生服務中心,配備醫療、養老、文體等各色服務,形成15分鐘生活便捷圈。在停車位的使用上、共享食堂的用餐上,新老村民一個樣,這緣于村里秉持“來了就是新豐人”的理念,努力把“外鄉人”變成“自家人”。侯潮平說:“食堂還為不回家過年的‘新村民’提供年夜飯,不僅拉近了情感距離,也增進了新老融合。”
以新豐村為縮影,過去20多年,蕭山緊緊牽住“城鄉一體”這個“牛鼻子”,有效延伸城市配套設施和優質公共服務,深化教共體、醫共體醫聯體、康養聯合體建設,村村通公交、通燃氣、通快遞,創新“智慧養老”、實現“小病不出村”,致力于讓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上從“有沒有”“好不好”向“一體化”“均等化”轉變。
據蕭山區深化“千萬工程”推進專班負責人介紹,如今,經過清單化梳理,全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全覆蓋工作已完成32項,另外還有17項正在推進中。
產業美:既生態宜居,又產業興旺
什么是鄉村美學;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建設和運營;鄉村運營人才如何發揮作用……今年以來,在蕭山區深化“千萬工程”推進專班的組織下,一場接一場的“潮學堂”頭雁班暨“鄉村TALK”線下沙龍持續舉辦。大家齊聚一堂,圍繞每期話題暢所欲言,碰撞火花,凝聚共識。談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轉化途徑無不指向產業。
如果說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破題,讓蕭山發展更均衡,那么“收入差距”的縮小則直接映照在村集體和老百姓的賬面上。一直以來,蕭山追求村強民富的“內外兼修”,截至去年底,全區所有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突破12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萬元,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55。
抓環境面貌或許很快立竿見影,可抓經濟指標,卻需要各顯神通、久久為功。對此,蕭山充分挖掘特色稟賦資源,探索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各具辨識度的特色產業。因為毗鄰大都市,傳統的農業與鄉村形態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創意農業、山水游樂、運動越野、購物休閑等相互交融,從賣產品到賣風景,再到賣生活方式。
金秋時節,臨浦鎮橫一村既是村里人的農園,更是城里人的公園。曾經籍籍無名的小村莊,在“千萬工程”的吹拂下,從傳承600余年的方頂柿上找到突破口,打出“柿子”“稻子”“院子”三張金名片。臭鴨棚變成咖啡館,灌溉水渠上架起了稻田小火車,昔日的苗木基地管理用房化身研學基地,機耕路修成了健康跑道……如今每到周末,就有數以萬計的游客涌入。
“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一下翻了10倍!”橫一村黨委書記傅臨產說道。游客多了,村民何愁沒錢賺。沿著稻田一側,一家家民宿、農家樂、茶館、小賣鋪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網紅經濟”和“鄉土制造”相互賦能。
村莊奔“富”,百花齊放,在蕭山,另有一支特殊的隊伍顯得更加有力,那就是民營企業家隊伍。早些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他們洗腳上田,走向了工業化,走上了國際舞臺,如今在鄉愁的感召下,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又陸續回到村莊、回到田野,開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開啟了興村又興企的第二次創業浪潮。蕭山則因勢利導,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將民企下鄉作為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的一條新路徑。
被浦陽江、徑游江、凰桐江“三江”水系環繞的浦陽鎮,就因為“傳化集團”的到來,變得生機勃勃。2022年6月,“謝徑安·傳化農創村”正式開工,基于浦陽鎮謝家村、徑游村和安山村,探索“政企村農”多主體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模式。截至今年11月,直接帶動三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1370萬元,增加300余個村民就業崗位。
既要生態宜居,更要產業興旺。蕭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姜永柱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深化推廣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等發展模式,積極引育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的“鄉村CEO”隊伍,建立“農創客”基地、村級閑置資源資產共享平臺等載體,建設引入一批牽引性強、有利于生產消費雙升級的現代農業農村重大項目,來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持久美:既要一時美,更求長久和
走進益農鎮群圍村,沿著彩虹步道,門口有“菜園”,出門見“花園”,遠望是“田園”,整個村如同“和美家園”。一邊走,村黨總支書記鄭劍鋒一邊感慨:“美麗鄉村三分在建設,七分靠管護,一時美容易,持久美很難,關鍵在于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對此,群圍村有個“三每行動”,核心要義就是發動群眾力量,激發深度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即“每天半小時”全民參與,整理房前屋后;“每月一排名”機制管理,頒布庭院評比紅黑榜;“每年五十萬”以獎代補,把聘請第三方的保潔費轉化為村民福利,用于日常獎勵。由此,村里人人都是保潔員。有了這一行動,村里的年環境整治費從43萬元下降至不足20萬元。
生態宜居也好,產業興旺也罷,都需要好環境作底色。從“怎么建”到“怎么管”,蕭山優化思路,通過制定工作導則、規范標準和激勵政策,構建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去年8月,先在益農鎮全域和27個村試點,一年下來,益農鎮的長效管護開支下降約26%,27個試點村則下降約10%。以新街街道盈中村為例,依托“種苗芯片·醉香花海”市級共富帶建設契機,該村與鄰村共用環衛設備,既提高了使用率,又避免了重復投資。
在蕭山區委副書記李軍看來,新時代“千萬工程”打造的不只是“物的新農村”,更是“人的新農村”,要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完善“民呼我為”機制,迭代優化“民情雙訪”,不斷激發廣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推動“自上而下”單向發力向“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奔赴全面轉型。
對此,蕭山“一軟一硬”各有招數。一方面,營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新風尚,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另一方面,打造和諧和睦治理新范式,尤其注重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鄉村治理,推廣“積分制+清單化”,并首創“智慧印章”管理系統,以智慧化手段為鄉村基層治理注入“廉動力”。
據了解,在前期試點基礎上,蕭山專門申報全市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地方標準,目前已通過審批立項。接下來,該區將系統化建立健全一體化、智能化長效運維管護機制和風貌管控機制,始終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整體大美”的鄉村好風景。
共富美:命運共同體,綻放滿園春
一枝獨秀不算美,百花齊放春滿園。2021年3月,瓜瀝鎮成立“1+4+1”的大梅林共富聯合體黨委,以梅林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4個村共富。胡軍其是瓜瀝鎮八里橋村的黨總支書記,其另一身份是聯合體黨委書記和大梅林強村公司董事長,負責牽頭建設、經營和管理瓜瀝鎮“千萬工程源起地”示范帶。抱團后,胡軍其充分感受到新力量。
記者前往采訪時,正值稻田冬閑期,百畝連片稻田里擺著一個個獨具匠心的造型,皆由晚稻秸稈制成。依托大梅林共富聯合體建設,當地以稻米產業為基礎,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依據二十四節氣開設研學課程、策劃主題活動,把人氣轉化為“財氣”。十年前,村里還發不起工資,去年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了457萬元。
新的時期,蕭山推進“千萬工程”的導向更鮮明:建設、運維、運營一體推進,加速從各自為戰轉向片區組團。前期,通過高標準規劃設計,根據各個鎮街的資源稟賦、空間格局、特色產業、建設風格等,蕭山推出了13條未來鄉村組團振興示范帶,形成個性化、差異化發展定位。如此一來,無論招商,還是運營,全都圍繞定位,變得有的放矢。
在這一輪的建設中,蕭山更強化運營前置理念,充分考慮資源開發和項目建成后的運營維護等全流程關鍵問題,通過招商引資前置、資源開發前置、配套設施前置,避免盲目規劃建設。在具體落地運營上,則鼓勵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專業運營團隊、強村公司等多元主體參與。
這條道路是由實踐總結而來,其為戴村鎮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近幾年,戴村鎮持之以恒鎖定“郊野運動小鎮”這一IP,挖掘存量資源,招引了云上滑翔、戶外運動公園、高空秋千等19個相關業態,再補足綜合性游客接待中心、餐飲、住宿等短板,新引進遐也咖啡、扶棲仙廬、佛山吃雞、湖畔露營等新項目,彼此間正好珠聯璧合。
在戴村鎮,這條未來鄉村組團振興示范帶,又名“生態沉浸運動區”,以佛山村為龍頭,從點到面,發展版圖一下擴大,再帶動其他村以資源入股,通過村企合作,實現收益分成,彼此形成“命運共同體”。以佛山村的商業街和旅拍城堡項目為例,聯合周邊6個村,采取“運營+資金”雙前置模式,年均保底增收可達85萬元。
村與村之間,有的是優勢互補,有的屬于以強帶弱,還有的則是強強聯合。為了讓這種組團式從“物理組合”實現“化學反應”,蕭山更是強化頂層設計,立足高標規劃設計、組團協同發展、服務治理創新、多方合力推進與規范標準打造,強化推進機制、政策資金、利益聯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核心極—示范帶—輻射圈”梯度引領的鄉村發展圈層模式。
這是一場深層次變革,也改變了鄉村發展格局,最有力證明之一就是,投資和人才的“入鄉熱”。據統計,蕭山已立項實施的6條未來鄉村組團振興示范帶,總投資約8.47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資約7億元,占比超八成,累計引入新業態53個、串聯業態106個,為當地群眾新增就業崗位810個,吸引鄉創青年229人,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經營性收入1226.4萬元。
目前區級層面上,蕭山已專門成立運營平臺,“四兩撥千斤”地盤活資源、帶動產業、集聚人才,以10鎮14村為試點,開展統一的運營計劃、線路開發、品牌營銷等。聚焦人才變量,該區還實施村社干部頭雁領航工程,啟動“興鄉人”計劃,設立“千萬未來鄉創學院”,開展青年人才鄉創人才實訓營培訓。在一系列舉措和一大幫人才的帶動下,各具特色的鄉村IP正茁壯長成。
眼下,蕭山強村富民展現強勁動力。截至今年10月,全區42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總收入20.71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經營性收入16.75億元、同比增長14.8%。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收入45457元,同比增長5.5%,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1.50。根據計劃,到2027年,蕭山所有村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將超過1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超6.5萬元。
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孫旭東表示,對標省市關于共同富裕工作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將繼續堅持改革賦能,加快城鄉融合,打造更多具有蕭山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標志性成果,奮力譜寫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蕭山篇章,同時發揚“千萬工程”重要源起地的先行優勢,努力塑造“千萬工程”看浙江、浙江經驗看蕭山的引領態勢,真正讓“一域源起地”成為“全域引領地”。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